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张存生 《发展研究》2007,(6):102-103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瓶颈在于"三农"问题.建国后我国的"三农"问题大致经历了城乡自由流动时期、城乡隔离时期和城乡互动时期.尽管各个时期"三农"问题的表现不尽相同,但其背后都存在深刻的理论和实践逻辑.正是这一问题的长期历史累积使其成为"重中之重",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则拓展了解决这一问题的认识边界,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方法论指导.因此,解决"三农"问题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要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坚持统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新世纪新阶段解决"三农"问题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笔者通过对城乡一体化新格局基本内涵的定义,站在"三农"整体性战略高度来审视当前我国构建城乡一体化新格局面临的实然困境,提出"三农"视阈下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农村工业化、社会文明化和生态和谐化是新时期我国构建城乡一体化新格局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3.
容瑜芳 《当代经济》2006,(11):62-63
目前,我国"三农"问题突出,城乡差距持续扩大.解决"三农"问题,缩小城乡差距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战略选择,我们应该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视角,以增强农业农村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的能力为政策指向,根本上重塑中国的"三农".  相似文献   

4.
解决"三农"问题,需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工农城乡关系。在不同城乡关系框架下,对工农关系的调整成效也存在巨大差异。城乡二元结构、过去城乡不平等关系、以及旧制度路径依赖,都对农业农村农民发展有阻碍作用和制约性。解决"三农"问题,要立足于城乡关系演进框架,既要破除长期"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持城市"的制度路径依赖,又要逐步改变和破除二元分割的城乡关系,使城市资源可以流动到农村,真正支持农村农业发展。解决"三农"融资难的问题,除了正面考虑要求商业银行给"三农"提供更多融资机会,更要考虑如何遏制农村资金外流、农村金融非农化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景静 《经济师》2013,(4):228+231
在我国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三农"问题成为阻碍发展的桎梏,党中央提出必须通过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统筹城乡发展就是将城市和农村作为一个整体来统一规划,把城乡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通盘考虑,缩小城乡差距,建立和谐的城乡关系。文章结合南阳的实际情况探讨统筹城乡发展的目标和路径,为制定有关政策措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二元结构"体制转型为城乡劳动力流动提供了制度保障,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因劳动力流动限制和户籍制度等体制因素对城乡差距扩大的影响,"二元结构"体制不能解释目前我国"三农"问题加剧现象."三农"问题的东西部地区差异表明,西部地区因交易效率低、分工演进慢、农村工业化进程受阻,导致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沉淀,农民收入增长困难,是我国"三农"问题日趋严重的主要诱因.这一问题的根本解决,必须依赖西部地区农村工业化的实现,根本路径就是加速西部地区农村工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解决"三农"问题的新思路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过去我们解决"三农"问题,更多地注重于从农村内部去考虑。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原则,为我们解决"三农"问题提供新的思路。概括起来三句话:全面繁荣农村经济,推进农村工业化,加快城镇化进程。当前我国"三农"所面临的问题,如果局限在农村内部做文章,是根本不可能解决的。必须把"三农"问题与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结合起来,用城乡统筹的眼光去解决。  相似文献   

8.
如何深化农村各项改革事业的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目标是当前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重点任务。供给侧改革强调通过供给与需求的有效匹配来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提升社会服务"三农"发展的力度和效果。文章立足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大背景,着眼于当前我国"三农"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希望通过不断地研究和实践来优化我国"三农"发展的新模式、新思路,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9.
韩国财政支持农村发展的经验与借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三农"问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财政支农是有效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从国际经验上看,财政支农也是解决农村问题、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对韩国财政支农政策进行研究,进而提出我国财政支农的思路是加大财政支农力度,注重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提高财政在农村公共物品供给方面的支出等。  相似文献   

10.
“三农”问题的根源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农"问题集中表现为"农民贫困、农村凋敝、农业萎缩"导致的社会问题。造成农业危机,铸酿社会问题,影响政治稳定,引起社会动荡,扩大城乡贫富悬殊,加重就业压力,延缓人口城市化进程,制约和谐社会建设。根源是制度安排和战略政策选择错误,导致产业、就业和城乡二元结构机制,加剧剥夺"三农",小城镇建设步履艰难,农村工业化与人口城市化脱节。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是体制创新,合理调整结构,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完善"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相似文献   

11.
要成为“传承”的理由,“永恒”是唯一条件。如一墅一宅因纯美传承;珍宝美钻因罕有传承。“永恒”从来是我们在世间万物更迭中追求的永不落幕的篇章。2008年11月8日,一场难得的“稀世、永恒”赏鉴盛宴在合生帝景山庄揭开序幕。  相似文献   

12.
七年 《新经济》2011,(9):70-71
可以说。有了ifttt。Qrobot将再也不会只是个玩具。因为ifttt一脚把Qrobot蹋进了未来。  相似文献   

13.
2010年7月17日,四十余位来自不同学科领域的海内外学者在北大博雅国际会议中心聚会,以“别求新声——汪晖的学术世界与当代中国思想之进路”为题,召开了一次学术座谈会。会议共设立了四个议题:全球化视野下的中国问题、二十年来中国学术思想之变迁、思想论争与超越左右、当代学术生产与现实关注。  相似文献   

14.
说"诚"道"信"     
  相似文献   

15.
"感物说"和"摹仿说"分别是中西关于文学艺术发生的理论学说,并且都各自对其后代文学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两者都反映了文学与自然、社会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我们不能忽视两者的确存在着更为根本的差异。"感物说"强调的是主客观的融合,而"摹仿说"则强调主客观的分离,这和中西方"天人合一"和"二元对立"的认知模式有很大的联系。  相似文献   

16.
浙江经济发展迅猛,关键在于浙江人做任何事情都敢于"出发".缺少真山真水,他们敢在发展旅游业上"出发",搞起了宋城、横店影视城等人造景观,效益并不比别人逊色;缺少自然资源,敢于在专业市场建设上"出发",大做"无中生有"文章,硬是把全国的羊毛衫、木材等产业聚集浙江市场,依靠发达的市场体系,培育出地域特色明显、投资主体明确、专业化生产与分工协作相结合的块状经济;规模经济薄弱,敢于在提升经济规模上"出发",依托个私经济,实行产业集聚,形成了小企业、大群体,小商品、大市场,小摊户、大网络,小企业、大集群.一根小小的吸管、一条小小的领带、一个小小的纽扣,都做成了大产业.  相似文献   

17.
学界对虚拟经济的各种界定,实践中的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矛盾运行,其实在《资本论》中早有论述。经过长期的发展,虚拟资本已经演化为多种形态,构成了现代虚拟经济。虚拟经济是现代经济发展的高级形态的加速器。但虚拟经济发展过度,也会变成现代经济泡沫成分的催化剂。  相似文献   

18.
在荀子“义分则和”的理念中,“和”、“义”直接继承了孔、孟思想,而“分”主要基于社会现实的考虑。与孔孟以“敬与让”言“礼”不同,荀子则主要以“分”言“礼”。荀子的“分”有四个层面意蕴:何为“分”、为何“分”、如何“分”、向何“分”;“和”则贯穿于其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荀子的“义分则和”思想具有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9.
本论述苏轼在贬官黄州时期的复杂思想:既有政治失意之后的“人生如梦”的悲现消极色彩,又有不能忘怀现实,不能忘怀自己“奋厉有当世志”的理想和抱负。苏轼打破了中国传统人士大夫建立的或“进取”或“退隐”的传统人格,建立了一种把“进取”和“退隐”相融合的自由人格。  相似文献   

20.
试论循环经济与循环型旅游业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1  
发展循环经济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和实现方式。循环经济理论非常切合旅游业发展要求和实践属性,旅游业固有特性使其在循环经济中起着不可替代的耦合与促进作用,循环型旅游业将深刻地影响着所在区域的经济发展和环境变化。发展循环型旅游业可以分为企业、产业和区域等层次,推行循环型旅游业发展模式是实现旅游目的地环境与经济双赢战略目标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