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7 毫秒
1.
<正>创造有效沟通培养潜在生源在大连市中学毕业生中传阅着一份毕业生报,该报是一位专拍毕业合影的摄影师创办的。十多年前,由振海创出了加名合影后,每年都要拍50多所学校的合影,结识了400多名班主任。三年前,他为一所新办的技工学校拍毕业合影,校长得知他每年要为许多学校拍照,便请他帮助  相似文献   

2.
林莹 《中国广告》2015,(4):42-43
今年的春晚,佛海佛瑞(上海)选择了"名字"这个根植在中国人内心深处、与每个中国人息息相关的生命主题,制作了这则公益广告。中国人对"根"的情结是从名字开始的。古老的中国人,从周朝起,便将命名纳入礼法,在他们看来,为后代取名,是异常神圣且重视的。名字关乎着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有了名,便能在"江湖"中行走。而名字大抵也讲述着生命的某种起源,所在的家族辈分,以及人们所倾向的文化选择。  相似文献   

3.
<正> 每一件事,都有其两面性,即正面和反面。积极的推销员从正面看事物:"人人都说这个顾客很难对付,我偏要去试一试。"而消极的推销员则往往从  相似文献   

4.
去库尔(Chur)之前,我还并不清楚彼得·卒姆托(Peter Zumthor)是谁,他有一些什么样的杰作。我在一篇讲木结构的文章里发现了他的名字和几张建筑的照片,再一查,他已经获得了普利兹克建筑奖(Pritzker Prize)——这和我的旅行主题十分契合。所以,我做了一回冲动的旅行者,就像那些用飞镖决定目的地的人一样,我在地图上圈出了"库尔"。  相似文献   

5.
在我的办公室内,挂着一幅照片,照片上是我和另外一个人的合影。进入我办公室的人,望着我的大办公桌、真皮座椅和笔记本电脑,再看到那张很旧的照片,都会问我同样一个问题,照片上与你合影的人是谁?是朋友,是领导,是创业合伙人?我告诉他们都不是,这个与我合影的人,是我们公司的第一位客户。这张照片已伴随我近十个年头了。十年前,我辞职办起一家公司,专心研制一种叫选粉机的设备,提高水泥的产量。创业的道路真是千辛万苦,为了研制产品,我不但用完了所有的积蓄,而且能借的钱也都借了。产品终于试制出来了,但问题接着来了,要想人家知道你的产品,…  相似文献   

6.
60年代初,日本商人十分关注中国的新油田--大庆油田的生产情况,但始终得不到大庆油田的准确情报. 1964年4月20日,<人民日报>发表了该报记者写的长篇通讯<大庆精神大庆人>.日商从中获悉我国已有一个新的大油田名字叫大庆.这篇通讯附有一张"铁人"王进喜等5名先进工人的合影照片,日商根据这张照片中王进喜等人穿的服装--大皮袄和戴的大皮帽断定:"大庆油田不会在南方,是在冬季为零下30度的东北,大致在哈尔滨与齐齐哈尔之间."  相似文献   

7.
照片背后的故事 在方云才的办公室里,一个像框一直挂在那里,里面有两张放大的照片:一张是方云才与好友在2000年时的合影,另一张,则是这位好友女儿的照片“这是方云才一位非常好的朋友,但在2002年,年仅40岁的他,就因多发性结肠癌病逝了。他的哥哥也患了同样的病,但是在手术进行的时候出现大出血而去世他女儿非常聪明可爱,画得一手好画,可是经历了这样一场变故,现在有点不太爱说话了。  相似文献   

8.
<正> 新项目,跟着别人一起上,你还有赚头吗?别人不敢上的,你敢上,可又风险太大。发财与否,就取决于你的干法! 一、初涉商海赶新潮赔赚都有收获鲍名利大学毕业后,被分到了省商业厅下属的一家公司。他不甘心工薪族平淡的生活,一年后便下了海。他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和朋友合开比较前卫的"香港欧美时装廊",这在长春属独家新潮时装,还不太容易被当时保守的人接受。鲍名利却认准了年  相似文献   

9.
<正> 我是个离婚妇女,带着个四岁的儿子过。后来在镇上租了一个门面开始了毛衣编织。编织店太多,生意不好,几乎难以维持我和儿子的生活。儿子原先随父姓,名字按照家谱取得很俗。离婚后我给他改名"从容",但知道的人很少,大家依旧叫他以前的名字。因而闲着的时候,我便给他织了件毛衣,并在后背上绣上"同志,我叫从容"几个字。  相似文献   

10.
<正> 康子良接下了朋友的打字复印店。1998年,喷墨打印机2000多元,扫描仪2000元,他筹资买了一套,兴奋之中,拿出自己的照片扫进去打了一张,色彩非常鲜艳。于是许多亲朋好友便纷纷拿来照片让他"彩扩",可是没想到刚打了25张,打印机便"罢工"了。他赶紧给经销商打电话,才知道墨盒没有墨了,一个墨盒要300元,虽然心疼,只好买了一套回来,再也不敢随便打了。后来康子良听说可以注墨水,去电脑市场一问,售货员说他们这儿的墨水什么墨盒都能灌,才几十元钱,买回去试试吧。他回来赶紧找了空墨盒灌上,  相似文献   

11.
<正>记者电话连线了安徽阜阳的加盟商王俊喜、李萍夫妇。别看他们是2012年4月才开始做,仅用20天就已拿下40多个影楼的订单,而且仅订金他就已经收获了数万元,按他们的话说"加盟金属照片,快速致富不忽悠"。看中项目新奇特瞄准市场中的"蓝海"王俊喜在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表示,因当时自己手头还有生意在做,所以杂志第一次刊登"金属照片"时,自己并没有注意,后来因生意经营不善,他又开始翻阅杂志希望寻找一个新的项目投资,特别是具有新奇特卖点,此时"金属照片"便映入他的眼帘。生怕自己漏掉文  相似文献   

12.
<正>锁定小贴纸商机引进台湾耗材拓展内地市场谢健原在南京与人合伙经营服装厂,生意做得稳稳当当。不料,去年初几个台湾朋友的到访把他引上了另一条创业路。原来,谢健看到几个台湾朋友几乎人人都有专属标签。笔、钱包、银行卡、手机等私人物品上都贴着一个几厘米的标签,上面有自己的名字。谢健很好奇,朋友笑着介绍说:“这是姓名贴.有30×13、28×13、22×22、20×9毫米以及不规则等五种型号。是在正面设计有时尚卡通图案的半成品上,再通过电脑将个人的中英文姓名、昵称、电话、公司商标等信息扫到卡片上。卡片背面为不粘胶(撕下后没有胶残留),可贴在私人用品上,以区别个人用品和展现本人个性及爱好。由于产品本身小巧时尚  相似文献   

13.
A货真相     
杨艾祥 《商界》2007,(9):42-44
在决定皈依佛门的前一天,王斌突然翻到了6年前和周杨做A货生意时的一张合影,他感到一阵心绞痛:从做生意的角度来说,他庆幸自己是胜利者,但是从做人的角度来说,他又是失败者。正是这张照片。让他铁心离开A货市场,皈依佛门。  相似文献   

14.
安徽欣奇科技发展公司的"振亚戒烟香"经本刊多次宣传后,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密切关注,加盟热潮和消费市场迅速铺开,这其中凝聚着欣奇公司和全体加盟商的共同心血。然而,几乎任何一种效果好利润高前景看好的产品都会有被仿冒假冒的可能,近两个月来,市场上出现了盗用张振亚教授所获奖项和名字销售振亚牌戒烟香的厂家,扰乱了戒烟香正常的市场开发和加盟,已经引起了戒烟香创始人张振亚教授的重视,2007年1月,张振亚教授前往上海打假,并给本刊打来电话和发来传真,郑重声明,唯有安徽欣奇科技公司是振亚牌戒烟香的唯一总代理,其它任何公司都无权以他的名义经营振亚牌戒烟香。  相似文献   

15.
<正> 一个走家串户的推销员,见一家庭主妇正用单缸洗衣机洗衣服,便走上前:"劳您驾,打听一下这些人的住址,您认识吗?"紧接着他点出一大串房主的名字,都住在附近。洗衣者说:"都认识呀,有事情吗?"推销员说:"他们都买了我厂的新型双缸洗衣机,我去征求意见。"洗衣者说:"听说了,他们都很高兴,我也想买一台双缸的,你看还有吗?"这就是利用了人们的从众心理。顾客往往认为一个人的判断可能是错误的,但大多数人的判断就不可能有错误,别人都买的东西肯定好。  相似文献   

16.
江洋 《销售与管理》2007,(10):47-47
在小小花椒上。重庆人开发出了保鲜花椒、花椒油、花椒精、α-亚麻酸等20多种产品。就连修剪下来的花椒枝叶也派上大用场。一个小花椒被放大成一个大产业。在江津。就有这样一个人。把花椒年产值做到了4.8亿元。还把花椒加工成了花椒沐浴露、花椒美肤祛痘乳、花椒香水等20余种系列产品。人人都叫他“椒王”,他的名字叫聂勋杰。  相似文献   

17.
《创业家》2011,(2):62-64
在美国生活了十几年的海归章瑞平多年来顶着政策风险,干着还没有完全名正言顺的带驾生意,这是租车行业的公开秘密。如今,一嗨也开始自驾租车,和神州租车正面竞争凡是对一嗨租车(以下称"一嗨")CEO章瑞平有深入了解的人,都被他既"海派"却又能很"本土化"的做事风格所折服。上海一嗨租车的带驾业务,  相似文献   

18.
<正> 因为照片拍得太有特色了,无锡强档电视栏目"太太当家"专门采访了倪杰——"心情驿站"摄影室的老板。拍摄了几千套相片,倪杰的原则是:精心对待每个顾客,认真拍好每个人。1997年,"心情驿站"刚开业,一个19岁的女孩子找到他:要拍一套最好的照片。倪杰为难了。因为姑娘实在太胖了!1.6米的身高,体重却达180斤!不但如此,她的整个脸苍肿走形,不大的眼睛显得更小了。拍了两个小时,姑娘都不耐烦了,倪杰还坚持再拍几张。女孩子感动得眼泪扑  相似文献   

19.
参展答疑     
问:我想找一家新的展览搭建公司,现在有很多人约我参观他们的工厂。请问:我应该注意观察哪些方面呢?答:1>看看设计人员和工厂工人是否关系融洽?是否能够叫得出彼此的名字?当人们不能结成一个"共同体"或者没时间去记住别人的名字时,这意味着:这是一个缺乏"合作精神"的集体。一个缺乏合作精神的集体不能保证你的展台脱颖而出。  相似文献   

20.
名字的力量     
20世纪50年代初,日本有一家名叫东京通信工业的小公司。该社社长盛田昭夫在赴欧美考察时发现,人们对他公司的名字连发音都感到困难。这引起了他的思考:如果一家企业连自己的名字都难以让别人记住,那还能做生意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