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黎少峰 《开放导报》2004,(3):105-108
理性经济人假设是经济学的里程碑,主流经济学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经济学公设中存在两种相悖的人性假设;人类同时具有利己主义和利他主义两种倾向,利己主义收敛于利他主义;由于集体理性和个体理性的冲突,完全理性并不必然带来福利的最大化;以机会成本理论证明了“有限理性”;非理性深刻地影响经济生活。作为结论,应根据经济分析和研究的不同需要设置人性假设:理性假设、非理性假设、理性与非理性共存假设。  相似文献   

2.
对于中国民众、尤其是社会学者而言,在理解中国的大国经济过程中,尤其要警惕几种不恰当的假设,只有这样才能形成更为理性和清醒的认识。这些不恰当的假设包括:总量化假设,即只从经济规模的角度看待中国的大国经济,而忽视了中国人均国民收入依然较低的事实,以及由这个事实所引发出的各种潜在经济和社会效应;单向化假设,即只意识到中国作为大国经济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而忽视了其他经济体,  相似文献   

3.
传统主流金融学的一个重要假设条件,就是认为投资者是理性的。并且按照效用最大化原则决定自己的决策方案。然而在现实中,投资者决策行为却往往是有限理性的,主要有:处置效应、羊群行为、过度自信以及过度反应和反应不足。本文结合中国股票市场的实际情况.对我国投资者有限理性行为的成因进行相关分析.并尝试提出纠正我国投资者有限理性行为的相应措施.从而尽量减少有限理性所带来的危害。  相似文献   

4.
方霏 《山东经济》2005,21(2):9-15
关于人类在不确定状况下的风险决策,早期的研究者们似乎总是习惯把经济学的基本假设作为理论探讨的前提。完全理性作为经典理论架构的地位始终未被动摇,直到Simon“有限理性”(bounded rationality)的提出。有限理性的适应机制(满意策略satisficing)代替了完全理性的最优机制。Kahneman和Tversky关于不确定条件下判断和决策的有关研究是Simon“有限理性”说的进一步延伸,其期望理论(prospect theory)向着更接近真实的人类行为的现实理性迈进了一大步。近年来一些学者沿着“启发武策略”(heuristics)之路,在“有限理性”的基础上。提出了“生态理性”(ecological rationslity)的假设。本文沿着上述线索回顾了不确定情境下理性决策的研究道路,拟做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5.
崔志坤 《山东经济》2012,(1):116-122
人性是在一定社会制度和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人的本性,划分的标准很多,而从维度来看有非理性、有限理性、完全理性。有限理性的假说越来越和现实中的人的真实性接近。认识到这一点,根据人的行为进行必要的制度设计,形成制度运行与人的行为的良性互动。尤其是在个税制度设计时考虑有限理性产生的原因,能够保证制度执行时行为主体的目标和价值与制度设计初衷目标一致,继而可以通过建立相应约束机制,对有限理性的经济人的行为进行指导和规范,通过提高税制透明度最终实现个税制度设计的目标,设计出“令人满意”的制度。  相似文献   

6.
传统经济体制是全能主义的政府观念的产物,所以本文认为在特定条件下形成的全能政府的观念是传统经济体制的逻辑起点,计划经济这一概括并没有完全反映出传统体制的根本特征:强迫性交易经济。在对强迫性交易分析的基础上,经济转型过程就表现为一个权利资源的再配置过程,改革的深层次问题是如何建立公平有效的游戏规则及其规定下的公民权利结构。  相似文献   

7.
"理性人"假设是经济学理论中最具争议的概念之一,不同的经济学流派对此提出了各自的看法和理解,总体来说,经历了从完全理性到有限理性再到非理性的变化,但并没有停止争论的趋势。因此,需要把人性假设作为理论出发点,把握经济学方法论的进展与人性假设理解的变化,包容性地对待"理性人"假设。  相似文献   

8.
完全理性、完全无理性、有限理性和非理性只是社会行为体理性特征在不同环境和阶段的表现类型,社会行为体的真实理性是以一定的概率分布存在的分布理性。社会行为体作为人类个体及群体的基本组织形式,可以区分为宏观社会行为体与微观社会行为体两种主要类型,据此把国际政治经济学区分为宏观国际政治经济学和微观国际政治经济学两个学科分支。经济人假设、管理人假设、政治人假设及以此为基础构建的国际政治经济学主要理论流派,难以对涉及跨国政治与经济活动的社会行为体的所有行为给出合理的理论解释。以分布理性为条件,提出政治经济人假设及以此为基础构建的国际政治经济学新理论分析框架,能够对国际政治经济运行过程中出现的新现象给出有价值的理论解释,以弥补现有理论研究文献的某些不足。学者需要从理性、行为、行为体类型、内容和方法等多个角度对当代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研究进行拓展,把分布理性和政治经济人假设纳入研究视野。  相似文献   

9.
完全理性、完全无理性、有限理性和非理性只是社会行为体理性特征在不同环境和阶段的表现类型,社会行为体的真实理性是以一定的概率分布存在的分布理性。社会行为体作为人类个体及群体的基本组织形式,可以区分为宏观社会行为体与微观社会行为体两种主要类型,据此把国际政治经济学区分为宏观国际政治经济学和微观国际政治经济学两个学科分支。经济人假设、管理人假设、政治人假设及以此为基础构建的国际政治经济学主要理论流派,难以对涉及跨国政治与经济活动的社会行为体的所有行为给出合理的理论解释。以分布理性为条件,提出政治经济人假设及以此为基础构建的国际政治经济学新理论分析框架,能够对国际政治经济运行过程中出现的新现象给出有价值的理论解释,以弥补现有理论研究文献的某些不足。学者需要从理性、行为、行为体类型、内容和方法等多个角度对当代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研究进行拓展,把分布理性和政治经济人假设纳入研究视野。  相似文献   

10.
“十一五”时期浙江发展模式转型,应该在进一步深化“八八战略”基础上,体现以下特征:经济体制从初级市场经济向现代市场经济转变;增长方式从投资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要素支撑从依靠传统要素向依靠创新要素转变;城乡发展从城市优先向城乡统筹发展转变;发展目标从经济增长优先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转变;政府职能从经济建设型向公共服务型转变。  相似文献   

11.
法兰克福学派以工具理性批判问题为切入点,从启蒙理性、工具理性和合理性这三个角度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展开深入批判,并揭示出启蒙理性、工具理性和合理性三者之间的内在逻辑关联。  相似文献   

12.
论文贯穿经济学思想史综述了人类对理性、有界理性的认识及其学术前沿:首先介绍作为经济学大厦基础的理性选择理论;然后阐述Simon(1955)早期有界理性的思想;最后以现代心理学与经济学等交叉学科的视角,对社会偏好、自控问题、不确定下的判断、框架效应等问题一一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3.
张伟  汪小勤   《华东经济管理》2011,25(12):149-150
有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学的基本逻辑可以解释人类所有的行为,他们运用经济行为模式对其他学科的传统“领地”簪越扩张,进行“经济学帝国主义”,试图用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法方代替所有社会科学。但是随着经济学的扩张,经济学的解释力减弱,扩张的边际收益递减;同时,要求的理论创新加大,即边际成本递增。当两者相等时就达到了一种扩张的均衡,由此可以确立经济学的合理边界。  相似文献   

14.
当前,随着博弈论的深入,关于理性内容的定位已成为限制其发展的一个主要瓶颈.人的物质偏好究竟在理性中占有怎样的位置?它是否是理性取舍的唯一尺度?文章作者认为,非物质偏好因素在理性抉择中同样占有重要位置,譬如说,承诺.  相似文献   

15.
社会理性赋予公共服务以公共性、合法性与负责性等特性,对这些特性的进一步要求催生了公共服务价值取向,即追求公益、民主参与、尊重民意、遵守法律、关注效果与追求卓越。但以社会组织为载体的组织理性推定产生的组织文化却与此相悖,这是公共服务低效的根源。对此,可以通过矫正公共组织文化、完善法律制度、加强民主监督等途径予以解决。  相似文献   

16.
作为人的精神因素之一的非理性在教育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情感、意志、无意识等有代表性非理性诸要素对教育的效果有显著影响,其作用是客观存在和必不可少的.  相似文献   

17.
规范网络反腐,创新倡廉渠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时伟 《乡镇经济》2011,(4):28-31
反腐倡廉建设是新时期党建的一个重大课题,也是当前的一项战略性任务。网络以其独有的特点,在反腐倡廉建设中大显神威,但网络反腐亦存在着侵犯他人隐私、恶意诽谤、影响司法公正等众多问题,总体来看,网络反腐的发展势头是不可阻挡的。网络反腐作为腐败治理的途径和手段之一,其发展需要政府从加强互动、积极引导、制度化建设、完善立法等各个方面进行引导和规范。  相似文献   

18.
“新生代农民”分层次务农意愿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我国“农民荒”问题日益严峻的背景下,新生代农民对于分层次务农意愿如何选择?哪些因素影响该群体做出不同类型的选择?是文章研究的重点内容。研究发现,务农动力、务农机会成本、文化歧视性压力和规模化经营障碍四个因素较为显著地影响了新生代农民的分层次务农意愿;基于经济理性的考虑。前两种因素的影响更为显著、此外,地域因素和政策扶持也是不容忽视的方面。  相似文献   

19.
在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下,农村宗族文化必将对新农村建设的方方面面产生深刻的影响,因而合理利用、发挥宗族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宗族文化的不良影响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项勇  任宏 《改革与战略》2010,26(1):29-31
由于资本市场中资本供需双方存在着信用方面的风险,文章将进化博弈理论引入到资本市场供给和需求行为中,构建了资本市场信任行为的进化博弈模型,绘制了复制动态相图,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得出资本市场中供给与需求的信任行为受到信用现实收益、信用预期收益和双方合作长期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