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一,把住宅建设培育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一项正确的符合中国国情的战略决策 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以带动经济全面发展,是世界各国经济增长每个阶段出现的具有共性的现象。80年代,轻工、纺织工业被称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点。90年代初期,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带动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1996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新的经济增长点作了界定:新的经济增  相似文献   

2.
消费热点:今年花胜去年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不断升级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形成,消费需求在社会经济运行中的主导作用日益显现出来,经济增长越来越依赖于消费需求的扩大。据专家分析,我国保持7%的经济增长率,九成以上的动力来自内需;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在七成左右,消费对于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三成以上;数万亿元的民间财富时刻都可能转变为巨大的购买力,从而拉动经济增长跃上新的台阶。  相似文献   

3.
一、引言 消费作为拉动国民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之一,对一国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凯恩斯的消费理论阐述了消费与经济增长的相互关系,两者之间的关系可分为两方面:一方面,经济增长通过居民消费品购买力的增长和消费倾向的变化两个中介因素对消费需求发生影响,经济增长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会通过改变生产结构、产品结构,提高产品供给能力,增加适销对路产品,或增加人们的消费欲望,改变人们的消费倾向,达到增加市场需求的作用;另一方面,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具有拉动作用,决定经济发展速度的快慢和质量的高低.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国民经济飞速发展,居民消费水平也不断上升.  相似文献   

4.
国内外经济发展经验表明,消费需求对经济的稳定增长和良性循环具有决定性作用。消费占QDP的比重越高,其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就越强。进一步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是我国提出的长期战略方针,是应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重要举措。本文通过分析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各项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拉动率、边际效应及拉动弹性,指出经济增长与居民消费增长差距过大是制约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并对如何提高居民消费水平以带动内需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5.
洪涛 《中国报道》2013,(2):38-39
我国经济正由"投资、出口、消费拉动国民经济增长"向"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国民经济增长"转型。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了这一转型,并把消费放在第一重要的位置,十八大报告再次强调了国内需求对国民经济的引擎地位。2011年,我国消费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超过51.9%,2012年在55%左右。我国经济正在向以消费为中心的经济转型,消  相似文献   

6.
“十五”时期,在国家实行以扩大内需为主的宏观经济政策的持续作用下,我省消费品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市场运行的稳定性增强,城乡居民购买力不断提升,消费结构升级加快,销售热点纷呈,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到2005年全省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65亿元,比“九五”末年增长61.6%,年递增10.1%,成为拉动全省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的支撑力量。  相似文献   

7.
一、“促消费”是拉动国民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措施 1.扩大需求,促进消费,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和长期战略方针。1998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第一次明确提出“扩大内需,开拓国内市场,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和长期战略方针”,并且指出“要把促进消费需求的增长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一项重大措施,千方百计地开拓城乡市场,特别是农村市场。[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一、拉动消费和结构升级更需要支持有“双拉动”作用的先导性产业 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我国经济面临下滑的情况下,我们既需要加大各类投资以稳定经济,也必须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以拉动消费和产业结构升级。一些传统产业部门目前面临外部需求减少、国内成本升高的双重压力,萎缩、调整之势难止,国家除对其进行必要的支持使其升级外,这些产业难以承担起拉动国内消费和拉动产业结构升级的“双拉动”重任。要实现“双拉动”目标,更需要支持一些先导性产业,  相似文献   

9.
我国经济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市场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越来越突出,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平衡增长。我国农村经济经过20多年的改革与发展,实力已有很大的提高,采取有效措施开拓农村生产资料市场,对刺激重庆整个国民经济的消费和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我国经济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市场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越来越突出,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平衡增长。我国农村经济经过20多年的改革与发展,实力已有很大的提高,采取有效措施开拓农村生产资料市场,对刺激重庆整个国民经济的消费和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改变依靠投资拉动消费 改革开放以来,也就是说,在1978—1984年,国民经济新创造收入的绝大部分用于消费,完全不同于改革开放前我国奉行的“重投资、轻消费”的发展思路。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最主要的力量,是经济快速增长的最大贡献者。  相似文献   

12.
整个20世纪90年代,消费需求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最主要和最稳定的因素.2002年前11个月占最终消费绝大比重的消费品零售额名义增长不算很快,但以汽车、住房为代表的消费热点却快速增长,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特征表现十分突出,这意味着经过10多年的沉寂,新一轮消费浪潮的序幕已然拉开.客观和深入分析2002年消费需求的增长波动,可以预计2003年消费需求将呈现积极向好、潜力不断释放的增长态势.  相似文献   

13.
从我国当前经济形势来看,2009年实现增长8%没有问题。但是,从长远来看,我们应该着眼于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第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使经济增长三驾马车中的消费、内需起重要作用。拉动内需,最重要的是提高工资和财产性收入,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人民群众的购买力。第二,调整经济结构。关键是要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要加强创新,  相似文献   

14.
杨永 《特区经济》2009,(8):160-16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增长,但从拉动经济增长的因素消费、投资、净出口三者的关系看,三者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不平衡,其中消费需求中的农村消费需求尤为不足。启动农村消费市场,将农村消费市场培育成新的消费热点,促进农村消费稳定增长,不仅是诱导当前我国消费快速增长的关键所在,而且是今后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基本保障。  相似文献   

15.
上海从20世纪80年代起一直限制轿车、尤其是私人轿车的发展;从90年代起,随着交通改善,上海逐步放开轿车消费以拉动轿车工业发展,使其成为上海经济增长点。但轿车消费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其中交通、能源等因素会以价格和费用形式体现出来,而收入的增长不一定导致消费私车的迅速增长,因为同时其它因素的限制也会以价格和费用增长的形式体现,从而保持动态平衡。  相似文献   

16.
王卉 《北方经济》2006,(7):21-22
消费对经济增长具有长期、稳定的拉动作用,因此拉动经济增长的关键是刺激消费,特剐是占最终消费比重最大的居民消费。本文通过对国民经济的构成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分析了各因素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并对内蒙古地区居民消费的现状及刺激居民消费的措施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消费压抑状况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增长中消费需求不足的问题一直受到理论界和决策者的强烈关注。从城乡居民消费需求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来看,1991—1995年,城乡居民消费支出拉动GDP增长5.21%,1996—2000年拉动4.25%,2001—2006年拉动2.79%,经济增长的消费驱动能力呈现出显著的下降趋势。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  相似文献   

18.
李光 《唐山经济》2001,(3):45-46
个人信用评估是消费信贷的制约因素 消费信贷是一项以满足个人消费需求为目的金融业务。消费信贷是我国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战略举措;是商业银行新的业务竞争领域和新的利润增长点。自从1993年3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关于开展消费信贷的指导意见》以来,国内各大商业银行都普遍看好个人消费信贷,已相继在全国部分主要城市推出了个人耐用消费品贷款和商业性助学贷款等多个业务品种,并积极研究开拓其他消费信贷品种。  相似文献   

19.
一国的总需求是由投资、消费和出口需求构成。因此,从总需求的角度说,投资、消费。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不过从现代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看,这“三驾马车”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并不均等。其中,消费需求的拉动作用最大,而投资需求和出口需求则决之。资料显示,我国1997年消费、投资和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55%。25%、20%,而消费总量中,国民消费占80%左右。由此可见,拉动经济增长的关键在于启动消费需求。当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出口增长造成巨大压力时,扩大国内需求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能否确保国民经济…  相似文献   

20.
投资、消费和出口是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但作用不尽相同。从三大需求的性质看,只有消费需求才是最直接、最真实、最可预见的最终需求。在经济增长的主要约束由短缺经济时代的资源供给转变为市场需求的新形势下,消费需求的规模扩大和结构升级是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从三大需求的数量看,在我国社会总需求中,最终消费一般占到60%左右,因而,消费需求是拉动经济增长最稳定、最重要的因素。研究消费预警可以科学、有效地洞察消费趋势,助推消费稳步升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