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制度创新:建立先进的行政制度文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学术界关于政府改革与管理创新方面的研究,大多注重职能转变、体制改革、制度建设与方法创新等方面,而对于文化之于管理创新和政府改革的巨大反作用这一事实关注不够。因此,从行政文化的层面、从行政文化创新的视角,建立先进的行政制度文化,实现制度创新,积极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不仅成为可能,更是一个全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2.
目前,我国学术界关于政府改革与管理创新方面的研究,大多注重职能转变、体制改革、制度建设与方法创新等方面,而对于文化之于管理创新和政府改革的巨大反作用这一事实关注不够.因此,从行政文化的层面、从行政文化创新的视角,建立先进的行政制度文化,实现制度创新,积极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不仅成为可能,更是一个全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3.
廉政建设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任务,关系着国家的生死存亡。搞好廉政建设需要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因素,而行政文化作为行政管理之魂,深刻地影响着行政管理的各方面。因此,搞好廉政建设,首先必须创新行政文化。本文分别从行政观念、行政伦理文化、行政制度文化、行政组织文化的创新等方面,对如何以行政文化创新推进廉政建设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4.
行政民主化已成为当今世界公共行政改革的潮流,也是我国行政改革和行政法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行政民主化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取得了较大进展,但制度化建设不高。在法治视野下,从程序法制建设、政务公开制度、行政参与制度、权力制约监督制度、政府责任机制建设等五个方面加强行政民主化的制度建设对于推动我国行政民主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5.
转型期我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中相关利益主体问的利益冲突和利益博弈在短期内导致了制度创新行为的出现。在长期则表现为行政审批制度的演进和变迁。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利益一制度分析框架从利益冲突和制度变迁的双重视角研究我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问题。利益一制度分析框架描述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中的利益冲突和制度变迁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关系,一方面,利益冲突是制度变迁的原因和内在动力,制度变迁是利益冲突的结果和表现形式;另一方面,利益冲突决定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方向、进程、形式及其战略选择,而一定时期内的行政审批制度则约束了各利益主体的行为。为利益冲突提供了既定的博弈规则和框架。  相似文献   

6.
制度滋养文化,文化滋生制度.城市管理工作与公共管理伦理、行政文化等密不可分. "城管"是公共责任的承担者,同时也是社会关系中的现实个体,其自身文化、道德、价值观等,深深影响到其管理理念、行政伦理观念等,进而影响到行政行为、行政责任的履行等.而寻找失落了的人文关怀,显然应当从文化根源人手,因而,从文化角度剖析该课题就显得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7.
行政公开制度是民主政治发展的产物,是现代行政程序中的主要制度之一。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与行政公开制度有其内在的联系,二者之间的成功互动,,既利于行政公开制度的完善,又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8.
刘翔 《企业家天地》2006,(10):153-154
推动我国行政听证的制度建构,将行政听证的价值追求转化为现实价值的实现,应从内外两个方面努力:一方面,要营造一个良好的民主政治氛围,为行政听证的制度建构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这是建构和实施行政听证制度、实现行政听证价值的外在条件;另一方面,要建构一套合理的行政听证制度体系,这是实现行政听证价值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从制度经济学的层面分析行政成本是研究行政成本的一个基本思路。从制度上分析,行政成本居高不下的原因有:政府行为具有垄断性质:行政绩效评估操作困难;行政收入的非价格性:现行的一些财务制度、人事体制和领导体制存在缺陷。从经济学成本———效益的层面分析,有效降低行政成本必须引入竞争机制、改革现行的财政预算制度和人事管理体制。文章目的在于挖掘和分析行政成本居高不下的制度漏洞,树立科学合理的行政成本意识。  相似文献   

10.
行政执法实践中,一方面面临着裁量基准失准、失范的困境与挑战,另一方面又承受着司法案例指导制度蓬勃、壮大的吸引与诱惑。行政案例指导制度,作为行政法治保障新路径,多省(市)已迈出探索步伐。但是,作为实践中刚刚起步的探索性制度,又面临着诸如基础性理论、可行性论证、出路性探索、实践性运用等研究不足的具体挑战,亟需构建统一的行政案例指导制度,探索行政案例指导制度的具体设计、参照适用,并使其回归到行政法治的建设目标中。  相似文献   

11.
我国贸易制度创新迄今已有20余年,探索出通往贸易自由化的与世界趋势相一致的有效途径.同时,因受到国情以及日益变化的外部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客观上要求我国贸易制度要持续创新和迎接新的挑战.通过对制度及制度创新内涵的界定,以及对诺斯著作中关于贸易制度理论的引介,对我国外贸发展中的制度创新因素进行经验研究,并指出进一步发展对外贸易的制度创新方向.  相似文献   

12.
汲取周朝实行分封制导致分裂与动乱的教训,以及为了应对来自外部、内部的种种挑战,秦国果敢地选择了郡县制。秦朝采用郡县制是其政治制度客观限定的结果,既有为了加强对六国故地及边远地区政治控制的原因,也有秦始皇及其下属政治家个人的原因。秦国秦朝实行郡县制,适应了当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体现了历史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实践结果是利大于弊:秦国实行郡县制,为秦国的富强和兼并统一作出了制度保障;秦朝实行郡县制,大大巩固和稳定了秦朝中央集权统治和全国统一。秦国秦朝郡县制奠定了中国地方政治行政体系的基础,构建了两千多年中央集权封建王朝的基本框架,而郡县制支撑的国家民族统一的思想一直深深地影响着后世。  相似文献   

13.
秦文化,通常认为是秦族(人)、秦国与秦朝的文化。但是,秦文化的内涵还应该更广泛些。从更广义上看,秦文化应该是"秦"及与"秦"相关的文化的总和。基于此,秦文化还应该包括秦朝之后与"秦"相关的文化,因而具有深远的余续。如十六国时期的"三秦"文化,历代的"秦王"文化,秦地"秦"地名、饮食文化、秦腔戏曲文化等方面皆属之。  相似文献   

14.
秦国秦朝的经济制度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转型、不断发展。土地国有制度的强化,奠定了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农业管理制度的提升,促进了国家农业经济的发展。租赋徭役制度的加重,增强了国家经济实力。工商业管理制度的丰富,促进了国家商品经济的发展。秦国秦朝经济制度建设的不断强化,大大提升了秦国秦朝的综合国力,为秦国统一中国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并对后世封建王朝经济制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秦关中是华夏祭祀文化的重要发源地;秦的祭祀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以雍州积高,神明之映”,使郊祀文化获得了得天独厚的优势。秦人关中祭祀文化体系是逐步完善和发展起来的:首先,“秦襄公始封为诸侯,作西畴用事上帝”,建立了“畴祭”文化体系;其次,保持关中“唯雍四畴上帝为尊,其光景动人民唯陈宝”的民间信仰发源地地位;最后,建立了“皆在雍州之域,近天子之都”的全国祭祀文化核心地带。总之,秦奠定了中国封建时代祭祀文化的基础,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丝绸之路是古代东方与西方经济、政治、文化交流的大动脉,沿丝路有龙门石窟、秦陵一兵马俑、莫高窟、十二木卡姆世界文化遗产,从20世纪30年代起,相关学者即开始研究丝路蕴含的文化宝藏。丝路起点东延伸至洛阳,历史年代跨度自西汉至清代。现在西北丝绸之路正在作为一条文化线路联合申请世界文化遗产。在实地考察和查阅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本文首先简述了广义的丝绸之路,然后就西北丝绸之路的生命周期,线路分支及沿线的文化遗产,丝路人员往来促进东西方的物质文化交流进行了论述,最后展望了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前景。  相似文献   

17.
与我国物权法制定密切联系的问题是将来不动产登记机关的选择,理论上主要有两种选择,一是由法院进行登记,二是由行政机关进行登记。在现行登记制度的基础上由统一的行政机关管理登记事务是适合我国国情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18.
经济体制指的是国家在一定的经济制度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具体经济关系和经济运作模式。经济体制总的来说可以划分为计划集权型经济体制、市场分权型经济体制以及混合型经济体制,它们有着各自的理论诉求及精神实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体制就其精神实质来说是具有社会主义性质,能够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一种新型混合型经济体制。  相似文献   

19.
我国高校机构编制管理缺乏有力的外部监督和内部约束;而以美国为代表的国外高校则在“行政-学术”二元权力架构的安排、管理机构的设置、人员编制的分类与控制等方面形成了一整套科学的做法。借鉴其经验,应通过国家或地方行政立法来规范高校机构编制管理,将机构编制管理绩效纳入对高校的考核范围,要在精简机构的同时建立健全高校的学术权力机构,各地教育行政部门也要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实施监管的技术性程序。  相似文献   

20.
本文基于LLSV(1996a,1998a)所编制的“微观制度指标”(股东权利指标与债权人权利指标),引入“宏观制度指标”及中国样本,并采用了两种分类体系(“法律渊源”和“文化体系”),对影响股市发展的制度指标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结果发现:不论在何种情况下,“宏观制度指标”对股市发展的影响最为显著,“西方国家”不能代表“所有国家”。另外,研究还发现文化背景的差异对股市发展的影响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