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朱辉  高蓉  杜梦琳 《时代经贸》2013,(10):183-184
自2001年起,我国实施了撤点并校的政策,该政策对学校和家庭产生了诸多影响。本文以农村家庭为考察对象,利用描述性分析的方法,讨论并校背景下,造成家庭对子女教育投入行为选择差异的因素。得到的结论是并校背景下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投入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是否继续供子女上学”和“去哪儿上学”两个方面。造成差异的因素主要有:家长受教育程度、家长价值观念、家庭收入状况、学校教育环境和当地的就业机会。  相似文献   

2.
利用2008年河北农村家庭生命周期与代际关系调查数据,分析当前河北农村60岁及以上老年人子女的教育投入与老年人获取的来自子女的养老回报的影响因素。河北农村老年人子女的受教育程度多为小学、初中水平,且存在性别、年龄别和地区差异。来自子女教育投入的养老回报主要体现在经济支持方面,子女受教育程度越高,对父母的经济支持越大。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投入越多得到的回报越高,体现了家庭中亲子抚养与赡养关系具有一定的互惠交换特征。  相似文献   

3.
以甘肃省14个建档立卡贫困村的实地调查数据为基础,运用Logit模型分析家庭劳动力不同受教育水平对贫困的影响和家庭子女上学与贫困的关系,回应和剖析"教育致贫"问题。研究发现,农户劳动力教育水平的提高显著降低了家庭陷入贫困的概率;农户子女上学显著增加了家庭陷入贫困的概率,特别是家庭有2~3个上学子女时对增加贫困的效应更为明显。"教育致贫"是在收入既定的条件下家庭教育刚性支出所导致的消费支付性贫困,属于暂时性、支付性贫困。最后,针对西部地区"教育致贫"的实际情况,从农村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中职)、资助政策等方面提出教育精准扶贫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学科核心素养是世界各国教育基础教育质量提升的重要抓手,探讨家庭背景和教师质量对学生学科素养生成的基本逻辑,有助于揭示家庭和学校如何进行干预,从而全面提升学生各科学科素养。基于PISA 2018学校和学生样本数据分析发现,家庭社会资本、家庭文化资本会不同程度影响学生学科素养,并存在学科异质性和学生水平的差异性;家庭背景对学生学科素养的提升存在门槛效应;家庭背景对学生学科素养的形成遵循边际效益递减的原则;教师质量比家庭背景能更有效地促进学生学科素养提升;提升学校教师学历、保障教师数量和质量供给充裕均能有效促进学生学科素养,且提升教师质量对家庭背景劣势学生的边际效益更高。因此,建议家长需要加强自身的家庭教育能力建设,从“参与”走向“会参与”,区县教育行政部门需要继续实施高学历教师流动计划,引导高质量教师向办学条件相对薄弱学校柔性流动,国家需要大力实施教师学历提升工程,前瞻性地制定高质量教师的均衡供给政策。  相似文献   

5.
龚继红  钟涨宝 《经济师》2006,(8):222-223
文章根据帕森斯的一般行为理伦,通过问卷调查,分别从不同数量子女家庭对家庭教育观念、教育投资目的、教育期望、教育投入和教育投资选择进行实证分析。主要结论为子女少的家庭对现代教育投资观念有更强的认同感;独生子女家庭和四子女家庭在教育投资目的性上更倾向实现子女向城市流动;在教育投资选择上,多子女家庭除了遵守择优原则并存在一定的性别偏好和年龄偏好,子女少的家庭大多选择进行高价投资等。  相似文献   

6.
王赤峰 《大陆桥视野》2016,(12):288-288
教育是社会、家庭和学校共同的事业,缺少任何一个方面的支持和配合,教育合力都难以形成。在与家长沟通时,教师应该做到情感有“度”、持之以“需”、导之以“方”,才可能形成高效、和谐的家校沟通氛围。  相似文献   

7.
利用江苏、四川两省1206名农村子女的抽样问卷调查资料,以农村非独生子女为比较对象,描述农村独生子女的学校教育特征,并从微观层面提出解释。农村独生子女的学校教育优势明显:文化水平更高、上重点学校的可能性更大、享有更多的家庭教育投入;独生子女身份、性别等个人因素,尤其是父母的文化水平、家庭的经济条件等家庭因素,能为农村独生子女的学校教育优势提供一定的解释。  相似文献   

8.
文章以经合组织国家为主要对象,利用经合组织家庭数据库(OECD family database)和欧盟的相关数据库,在介绍发达国家家庭政策形成的经济社会背景基础上,梳理了其政策目标、政策类型和具体做法,并对政策效果进行了基于证据的评估。研究发现,发达国家的家庭政策是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婚姻和家庭发生重要变化、总和生育率降低至更替水平以下、更多女性进入劳动力市场的背景下逐步形成的。发达国家家庭政策分为两大类,一是平衡工作和家庭类,目的是支持家庭生育养育,主要政策工具包括社会化儿童照护支持政策、儿童家庭照护支持政策(产假、育儿假等);二是税收和福利类,目的是减轻家庭育儿负担、防范儿童贫困,主要政策工具包括收入税减免,现金福利,医疗、教育、儿童照护费用减免,食物券等实物照顾。虽然发达国家家庭政策对鼓励生育的效果难以确定,但在支持女性就业方面有积极作用,减轻儿童贫困的成效也较为显著。我国应结合自身福利制度特点构建积极的家庭政策,不宜对家庭政策鼓励生育的效果有过高期待,在加大投入的同时更加重视政策细节设计,并促进“一老一小”家庭支持政策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9.
文章利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考察官员家庭对子女创业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其内在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第一,官员家庭显著抑制了子女的创业行为,降低了创业发生概率.第二,教育筛选机制能够解释官员家庭抑制创业现象,即官员家庭子女由于普遍拥有更长的教育年限而往往更不愿意选择风险较大的创业型工作.第三,官员家庭对创业的抑制主要来源于父亲为官,母亲为官对子女的创业影响不显著.此外,文章进一步甄别了可能与教育筛选并存的两种抑制创业的机制.出于"在位避嫌"的考虑,官员家庭会抑制子女创业,但是教育筛选仍然是其最主要的现实机制.相关的稳健性分类检验都支持了上述结论,并在此基础上得出了鼓励创业和保障就业公平的政策思路.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的教育发展过程中,“择校”现象引起了很大的关注。“择校”是指一个学生在按片划分、就近入学的原则下不能进入较好的学校上学,于是家长就花钱买一个机会,使得自己的孩子能够进入好学校接受教育。“择校”现象在中国的城镇非常普遍,有时,“择校”现象甚至还发生在地区之间和城乡之间。  相似文献   

11.
基于中国教育追踪调查数据,采用OLS和多元有序logistics回归分析方法,本文研究了教育代际传递在初等教育阶段的显著性及作用机制。本文研究发现:初中阶段存在显著的教育代际传递效应,父母受教育水平对子女学业表现具有显著影响。父母最高受教育年限每增加1年,子女平均成绩提高0.322分。其中,城市父母受教育水平对子女学业表现的影响强度大于农村;父亲受教育水平对子女学业表现的影响大于母亲;随着子女平均成绩的提高,父母受教育水平对子女平均成绩的影响强度趋于下降,表明学业表现欠佳的“后进生”受父母教育水平的影响更大。进一步的中介效应检验表明,父母教育水平通过影响教育期望和教育投入作用于子女学业表现。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期望、子女自身教育期望和亲子互动都具有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比重分别是45.067%、43.329%和0.939%。基于2020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对机制的再检验再次证实中介效应的显著性。因此,要重视初等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对普通家庭的孩子进行适度的政策倾斜;父母要注重家庭文化资本建设,既要提高对子女的教育期望,也要增加对子女的陪伴,担当起子女成长中的“重要他人”角色。  相似文献   

12.
人力资本受教育程度城乡差异的历史成因主要是由政策和经济体制因素导致的城乡人口受教育机会不平等。在当前,受教育成本不断提高的背景下,城乡间教育经费差异和城乡间家庭经济、文化和社会背景差异成为人力资本城乡差异的主因。另外,农村青壮年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流动也加剧城乡人力资本不平衡。  相似文献   

13.
教育代际流动反映长时间跨度内的机会是否公平,而实现教育公平是实现共同富裕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本研究采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hina Family Panel Studies, CFPS)2010—2018年数据库,专注共同富裕视域下农村教育代际流动性别差异的形成路径和原因分析,通过教育代际流动系数、流动方向和流动程度三个视角探讨农村教育机会性别不平等的具体表现。贴合中国农村教育现实背景,得出农村教育代际传递性别差异主要由均为文盲的父代-子代配对为源头;农村教育代际流动方向性别差异主要由低等教育家庭女性子女无法获得教育代际向上流动而造成;农村教育代际流动程度性别差异主要由低等教育家庭女性子女在获得高阶向上流动时的劣势地位造成。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全面二孩政策下兰州市育龄妇女的二孩生育意愿并探究其影响因素,文章以兰州市已育一孩的育龄妇女(18~49岁)为研究对象,采用卡方检验分析方法,结果表明:兰州市育龄妇女的平均理想子女数为1.87个,不同年龄、户籍、婚姻状况、已婚年限、家庭类型、一孩年龄、子女主要照料者的育龄妇女的理想子女数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现有子女数满意度相对较高。夫妇共同意愿、一孩孤独感、国家政策支持成为育龄妇女生育二孩的主要原因;育龄妇女不愿生育二孩的原因主要有孩子没人照顾、家庭经济压力太大、优生优育的思想、工作压力大。  相似文献   

15.
我国高等教育基本上完成了由免费教育向有偿教育的平稳过渡,也大大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社会对高学历人才的大量需求带来的社会就业结构变化趋势,使得每个家庭都迫切希望子女能有上大学的机会,并表现出强烈的高等教育投资意识。但是“高校扩招”带来的大学生及其家庭在投资高等教育中所产生的问题成为社会的一大新的难题。本文拟从家庭高等教育投资的背景出发,分析家庭高等教育投资对社会、高等教育本身的影响,并从国家政策层面和高校以及学生个人几个方面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6.
本文使用基于工具变量分位数回归的分解方法,通过构建低收入家庭子女与高收入家庭子女拥有相同的特征分布情况下的反事实收入分布,对高、低收入家庭子女的收入差距进行分解。结果显示,高、低收入家庭的子女之间的收入差距主要来源于教育水平、工作经验、工作单位性质等特征差异;两组子女间的回报差异存在,但主要影响低分位点处子女之间的收入差距,对高分位点处的收入差距影响有限。高分位点处子女之间的收入差距几乎能够完全被特征差异所解释。  相似文献   

17.
“望子成龙”依然是广大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主要追求.然而,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用什么样的思想观念和方法去“望”,孩子们成什么样的“龙”,这些问题很值得广大家长和整个社会的思考.值得庆幸的是,我们的许多家庭、许多家长在家庭教育实践中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旧的思想、旧的观念对家庭教育的不良影响,开始用全新的视角来审视改进和提高新时期家庭教育.最近,笔者对无锡市部分学校、家庭进行了座谈了解感到市场经济条件下家庭教育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和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8.
“两免一补”(免费提供教科书,免收杂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是国家为解决落后地区贫困家庭子女上学难问题而采取的一项措施,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农村义务教育的高度重视。在对待由于“经济贫困”所导致的“心理贫困”问题上,该政策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本文通过论述“两免一补”政策实施的背景与现状。分析了该政策的实施对“心理贫困”的影响,对“两免一补”政策的实施提供理论、实践上的支持与参考。  相似文献   

19.
家庭背景、人力资本与个人收入差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使用2005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采用基于回归方程的因素分解方法,对造成个人收入差异的因素及其影响程度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除了个人教育水平外,家庭背景因素也是造成收入差异的重要原因,个人教育水平能解释收入差异的26.3%,父母的教育水平和职业地位能够解释收入差异的13.8%。劳动力市场制度的完善,会缩小家庭背景的作用,从而减少收入差异和增进经济效率。  相似文献   

20.
通过抽样调查发现:中等职业学校农村"留守子女"的生活、教育存在诸多问题:家庭教育缺失,监管不力,情感缺失,学习态度消极,心理健康状况不佳,家校缺乏合力等.多层面探讨对中等职业学校农村"留守子女"的教育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