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一定的发展观是与之相应的发展理论的内核所在。二战以来,发展观经历了几个演变阶段:"经济增长"的发展观、"经济增长+反思变革"的发展观、"合理+可持续"的发展观、"以人为中心+社会综合发展"的发展观。从50多年来发展观演变的逻辑轨迹可以看出,人类对发展观的认识越来越拓展、深化,实现了从注重物到注重人的转变,人的发展已成为发展的中轴目标。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发展战略的演变及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发展史,国家发展战略的选择存在纵向与横向的差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物质财富最大限度的增长为中心的一维发展观曾经长期处于统治地位,并深刻地影响了世界的发展方向和进程,被称为传统发展观。传统的“以GDP增长为中心”的发展战略正是依据这种发展观确立起来的。随着这种战略的推行,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愈演愈烈,不仅威胁到人类发展的可持续性,甚至威胁到人类生存。面临挑战,人们开始对发展问题进行深刻反思,这推动了发展观的转变,逐步形成了以人为中心,经济、社会与自然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三维发展观。  相似文献   

3.
张蕾 《经济论坛》2003,(14):9-10
一、全面小康:多因素的整合发展趋向全面小康观念从提出到逐步成熟完善体现了多种因素的整合发展,它强调和倡导的不是单一因素的一枝独秀,而是众多发展因素的百花齐放。(一)目标整合以人为本,实现以发展的客体为中心到以发展的主体为中心的转变,这是全面小康理念对传统发展观的升华。经济不再是社会发展的核心目标,经济、社会、环境的三位一体只是作为发展手段体现自身存在的社会意义,围绕人的价值的实现或以人为本强调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互动才是全面小康的终极发展目标,这种人类本身的整合发展充分体现了发展目标的整合。按照马克思主…  相似文献   

4.
可持续发展战略指标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欣 《技术经济》2003,22(3):17-18
<正> 一、可持续发展观 可持续发展观,是一种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为特征,以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为核心,以兼顾人类当前利益与未来利益为途径的新发展观。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产生危害,使人类生存发展持续到永远,并生活的越来越好。  相似文献   

5.
发展观是一个国家在发展进程中对什么是发展及怎样发展的系统看法。发展观的确立与生产力水平直接相关,同时更离不开社会的根本属性。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观经历了从以物为中心到以人为中心的发展历程。中国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关注全体人民的全面发展。要实现科学发展观从观念到实践的转变,既需要观念内化,更需要制度支撑。  相似文献   

6.
李炳炎  王冲 《经济学家》2012,(2):100-104
印度经济学家阿玛蒂亚·森(Amartya Sen)对新自由主义作了深刻批判,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观。他的这个新的发展观克服了以往片面追求GDP增长的缺陷,重视了以人的需要和生活质量作为发展目标,吸收了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思想。这种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观对我国新时期实现科学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它和借鉴。  相似文献   

7.
一、人本管理的实质及发展 “以人为本”其实质是以人为根本目的,以人的发展作为价值判断的根本标准。而有些“以人为本”的管理理论在人与物、人的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上,仍然是以人为手段而非目的的,因而从根本上说管理理论至今还没有完全脱离以物为本的藩篱。随着人对自身价值、人与社会以及与自然关系认识的不断深化,随着“以人为本”的新发展观在理论上的成熟和实践上的运用,实现管理观念真正向“以人为本”、体现新的发展观的现代管理观的转变已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  相似文献   

8.
为了落实国家和省社会发展工作会议精神,提高全省社会发展工作人员的理论素质和政策水平,省计委和吉林大学联合举办了社会发展理论研讨班。现将研讨的主要问题综述如下:一、关于社会发展的内涵问题。省计委副主任、研究员刘润璞同志认为,社会发展是以人为中心的综合发展,其主要内容是要处理好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实现以商品为中心的经济发展观向以人为中心的综合发展观的转化。吉林大学教授邴正同志认为,社会发展指的是社会有目的的、有一定方向的、由人为调控的进步趋势,它具有目的性、综合性、系统性的特点。二、关于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问题。吉林  相似文献   

9.
效益论与发展观的演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问题是人类社会的核心问题之一 ,人类发展观的演进过程就是人类对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者关系的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经济效益 ,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之间的关系是既矛盾又统一的。人类发展观先后出现了“经济增长发展观”、“以人为中心的综合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观”等。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才可能真正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协调统一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分析传统发展观与可持续发展观的特征及其社会影响 ,认为自工业革命以来 ,以科技进步为标志的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人类的物质文化财富 ,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但在人类企图“征服自然”、“驾驭自然”的传统发展观的支配之下 ,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必然对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产生极大破坏 ,超越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客观规律 ,严重威协着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因而 ,以科技进步为标志的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应回归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观 ,正确认识自然规律 ,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优化自然生态环境 ,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关系 ,为人类社会的全面进步与发展再铸辉煌  相似文献   

11.
在西部大开发过程中,城市的发展模式至关重要。在理论上,可持续发展给城市发展理念带来革新意义,使其实现了从经济增长观向社会全面发展观的转变,从以物为中心向以人为中心的转变,从传统生产观、财富观向新生产观、新财富观的转变。在实践上,可持续发展战略在西部城市规划和发展中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生态持续的原则、文化持续的原则和社会持续的原则。  相似文献   

12.
发展与科学发展观的伦理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昱 《经济师》2010,(1):35-37
发展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有什么样的发展实践就有什么样的发展观。迄今为止,在科学发展观提出之前,出现了经济增长型发展观、社会变革型发展观、代际视野型发展观和人本纬度型发展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实践为我们建构一种新型的发展观提供了丰富的实践土壤,而科学发展观伦理思想则是在这种土壤上成长出来的一枝绚丽的理论花朵。科学发展观伦理思想的价值思想是全方位、多维度的,它贯穿过去、现在和将来,融合经济、政治和文化,关注人态、物态与生态,表现为一种系统发展伦理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伦理的坚定继承和卓越创新。  相似文献   

13.
人力资本理论过于强调人力资本的工具性价值,而忽视了其构建性价值,必须得到超越;人类发展观依然没有摆脱传统GDP导向发展观的桎梏。人力资本相对于其工具性价值更具根本意义的构建性价值,主要体现为它能够直接和间接地扩展人类可行能力,与人类福祉具有直接关联性,这种构建性价值并不依赖于其工具性价值而存在,其本身就是人类发展的组成部分和重要目标。  相似文献   

14.
人类社会进步的衡量标准是人的发展的全面性,工业社会中将人的发展同物欲的满足等同,失去了对于人的精神需求的关注,造成人和自然之间的失衡。在广义虚拟经济的视角下,经济发展不仅仅关注物质的满足,更是开拓新的精神生产的层面,生态文明的所倡导的的绿色经济符合广义虚拟经济的特性,兼顾物本经济和人本经济发展发展观实际上正是广义虚拟经济所倡导的新时代发展观,广义虚拟经济下的生态文明与人的全面发展之间的有着高度的契合性。  相似文献   

15.
社会发展观的研究是近年来的热点之一。何为社会发展观?社会发展观是人类在长期的发展中逐渐积累和形成的关于社会长期稳定发展的看法,它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后不断摸索、总结中形成之结晶。构成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要素是相类似的,包括维系社会发展最基本的生存要素如人口、土地、粮食、水、天然资源(动植物、矿产资源等)众多因素,  相似文献   

16.
云南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系统地阐述了发展观,指出正确的发展观是可持续发展观,衡量标准决不能以单纯GNP,面应从以物为中心转变为以人为中心,财富不仅指机器,工厂,各种人造资产,还应包括人力资源和自然资本。结合云南民族地区的条件和特点,提出:避开工业发展老路,将生态,经济,文化融为一体,走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并分析其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这个目标符合我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 ,不仅指明了我们在新世纪新阶段继续前进的方向 ,而且对人类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全面小康的提出 ,是人类发展观的重大突破 ,为人类改变传统的发展模式和生活方式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树立了一座崭新的丰碑。“发展”是现时代的主题 ,人类的现实生活无不与其相关 ,人类的未来走向也取决于对它的理解与实践。从古典经济学到现代经济学 ,从经典理性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发展观到马克思主义发展观 …  相似文献   

18.
美育作为提升人的审美素质、美化人生的一门学科,有利于人的道德完善,有利于造就崭新的人格。确立科学发展观,就是确立和谐协调的发展观,要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处于一种和谐协调的状态,要求人类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社会和完善人类自身,使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和谐协调。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并强调用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它既是对历史上关于发展观思想的继承,又是对中国现今发展问题深入思考的结果,具有深厚的现实性与价值合理性基础,标志着发展经济学关于“发展”的思想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中蕴含了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原因,预示了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要求和主要措施,为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指明了方向。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过程中,必须更新经济发展理念,树立正确的经济发展观;把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放在"四位一体"的新发展模式中去把握,树立全面协调发展观;尊重和掌握自然规律及社会规律,树立可持续的发展观;把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化为全党全社会的自觉行动,形成正确的"人类中心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