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成功的标准     
许多人都可能读过Peters和Waterman合写的《追求卓越》一书。这本书在中国之外的其它国家和地区销量至少有六七百万册而在中国至少有六七个版本.印量也应在百万之上。Peters和Weterman两位先生曾是麦肯锡的管理顾问。这本书的原材料也来自于由两个人主持的一个大型研究项目。以探讨当时美国最成功的大企业成功的奥秘。当时作者和读者都深信.这些成功的企业会长期地成功下去。  相似文献   

2.
樊纲 《销售与管理》2005,(1):152-152
失败的企业各有各的原因,但是成功的企业一定是各种成功的要素都必须具备的,就是必须有一个系统,这个事业才能蓬勃的发展。我看这本书之后有两个感想,也是基于中国企业的管理实践的书为什么重要的感想。  相似文献   

3.
王磊 《广告大观》2005,(9):170-170
批评是需要勇气的,批评也需要代价!2005年的6、7月间,有一本本版的财经书很是引人注目,作者姜汝祥以畅快淋漓的文笔,大胆提出了一个当时大家也许都能感觉到但是从来没有人提出来的问题,中国一流企业离世界一流企业有多远?作者首次以批评的态度分析当红的中国企业存在的问题,首次质疑成功的中国企业家的一些做法。书出版后,有读者称“看到了中国管理学者的良知”,出版界人士评论这本书引领了中国本版财经书的出版热,但也有人批评“姜汝祥出版《差距》唱衰中国企业”。  相似文献   

4.
苏旭 《浙商》2007,(14):63-63
两年前,曾经有一本红极一时的书《隐形冠军》。相信很多人都读过,我也不例外。 之后,我曾寻访过浙江一些颇有“隐形冠军”相的企业。只可惜,跟那本书里写的一样,他们大多对于自己的市场策略、商业模式和管理方法讳莫如深。很幸运地,这次采访钱江弹簧厂,让我立刻感到,这就是一家不折不扣的“隐形冠军”,至少在目前的中国,它就是。[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进出口经理人》2014,(6):94-94
传统企业如何才能做好电商?有没有成功的案例可借鉴?有没有科学的方法和流程作为指导?这是当下所有传统企业都在 思考、探索和尝试解决的问题,本书以案例的形式给出了解决方案。中国权威研究机构艾瑞咨询集团旗下的艾瑞学院在这个领域耕耘多年,学院数十名专家深入几十家传统企业进行调研,对其中在电商领域做得十分成功的优秀企业的经验和实操方法进行了梳理和总结,通过本书呈现给那些还在这条路上摸索的广大传统企业,旨在将本书打造成为该领域最实用和最具有指导意义的一本书。  相似文献   

6.
王敬  刘恒涛 《创业家》2011,(8):94-94
做个有趣的企业又能赚钱,我觉得对黑马来说就挺好。我这组文化创意企业多,有两家设计企业给我印象挺深刻,一家是金汇通,一家是洛可可,都是不错的企业,相信他们肯定有很大的作为。金汇通主要是以包装设计为主,这是个很空白的领域,因为包装设计的落后导致中国的品牌能力都很低。他们走的这条道路也可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平面设计、产品包装能力差的现象。他们的创始人也是非常稳重的,我认为这个企业应该是可以成功的。  相似文献   

7.
林钢 《商务周刊》2009,(16):87-88
这几年中国GDP和外汇储备高速增长,中国企业海外投资和并购的活动也是风起云涌。但回过头来看,中国企业在这个过程中不成功或者效果不理想的至少占了70%左右。  相似文献   

8.
2007年3月27日.王群笑得很开心。因为他可以骄傲地宣布:2006年雪花的销量以及单品产量已经跃居全国第一。对于第一这个称号,王群认为,从国际啤酒的销量来看,500多万千升这个数量还很小,但却至少说明了两个问题:一是中国啤酒行业蓬勃发展,每年的发展速度超过了10%。这是个大市场。也给国外品牌留下了机会。二是对于每个中国啤酒企业来说。大家都有机会,都可以有很好的发展。而对于雪花来说,这仅仅是一个阶段的结果,500多万千升只是一个数字。雪花唯一的变化是规模更大了,基础更好了,管理半径拉长了,对雪花没有本质的影响.今后雪花会继续成长。  相似文献   

9.
王效金 《糖烟酒周刊》2005,(28):A014-A014
中国的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往往会陷入两大怪圈,这两大怪圈严重制约着我们企业的发展,并且一直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一是“轮回”怪圈。当今.中国企业三五年的成功并不难,难的是像可口可乐那样保持百年成功。古井也是在这个怪圈中磕磕碰碰,跌跌撞撞,并且一直在探索中前行。二是个人“英雄主义”的怪圈。在特定的时期,特定的阶段,一个企业的命运往往维系在一两个人或几个人身上。  相似文献   

10.
梓林自从1999年出版《商海拾贝》.2000年出版《企业游戏》以来.现在已经出到第六本书。我曾经问过他.在你写的这几本书中.你最喜欢的是哪一本7他不加思索地回答说,是《潜海·观潮》。但是我最喜欢的还是《企业游戏》。正是因为这本书,我认识了梓林。现在,他又要出《企业游戏隐规则》,照我看,这是《企业游戏》的续集,是对企业文化的进一步深刻思考.也是更为简洁的表达。  相似文献   

11.
《商界领袖》2003,(9):16-17
成功的网站源于成功的企业,但成功的企业却未必都有成功的网站.经营固有经营之道.上网亦有上网之道,两道相结合互为增益,反之则欲益反损。  相似文献   

12.
沈志勇 《商界》2008,(4):54-61
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样的,不幸福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把这句话运用在中国各个行业的领袖品牌和标杆企业身上,那是再合适不过的了。我们说:“不成功的企业各有各的不成功,但成功的企业都有它相似的成功之处。”  相似文献   

13.
雷军 《创业家》2009,(11):137-137
我最近一直在看一本书——《异类》,挺好,推荐给大家。这本书讲了成功的两个要素:第一个要素,无论哪一个行业都需要一万小时的训练,无论哪一个行业都需要练一万个小时,这是基础。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入世议定书中有两条特别条款,一个是议定书认为中国在入世15年后享有市场经济国家地位.另一个就是在12年内WTO成员有权力对从中国进口增长过快的产品采取保护措施。因为这个条款不是对中国企业的歧视.也不是意识形态作祟.而是竞争对手的一种手段.一种保护本国企业的技术手段.美国人称之为“防火墙”。目前.运用这两个“防火墙”最频繁的国家是欧盟和美国.而美国作为始作俑者.更是深谙此道。  相似文献   

15.
《成功营销》:在您的观察中,有哪些中国本土的消费品牌企业,在渠道建设上较为成功?李浩:我会谨慎使用"成功"这两个字,因为中国消费品行业还在快速发展过程中,哪些企业能够在销售渠道建设领域取得最后的成功尚未尘埃落定。不过,确实有许多  相似文献   

16.
吴洪刚 《商界》2007,(9):69-69
20年前,10亿元即是中国企业的极限。 10年前,中国当时的企业巨头也不过100亿元。时至今日.很多中国企业已经超越了了1000亿元,更有无数企业,在其未来的5年计划里,将打造千亿帝国作为其远景目标。  相似文献   

17.
何义钊 《上海商业》2008,(11):64-64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出现了许多优秀的制造业企业.甚至高科技企业,而在餐饮这样的服务业领域,却迟迟没有获得与餐饮大国和灿烂的餐饮文化传统相匹配的市场地位。许多制造业企业提出了“走出去”的口号,并且制订了切实可行的措施.还付诸了行动.也初步地取得了成功,而在餐饮界.却鲜有成功的案例。自麦当劳、肯德基进入中国以后,我相信有一大批企业家都在模仿、学习,甚至想超越它们。同时,我们也无奈地看到.西式快餐暂且还保持着旺盛的发展势头。  相似文献   

18.
自上世纪90代初以来,企业文化建设作为一种管理理念在西方国家企业界、知识界不断得到总结和升华,并迅速成为一种流行的管理理念而在全球范围内传播。目前越来越多的中国对外承包工程企业也认识到企业文化对于企业战略、竞争优势的重要作用,并制定了各种各样的企业文化实施方案。从实际效果来看,有的取得了很大成功,有的不很理想。这其中可能有若干个原因,但至少有一点非常重要,即企业所全力打造的企业文化是否属于灵活适应型企业文化。本文拟从灵活适应型文化的有关理论入手,结合当前我国对外承包工程的企业所面临的形势,提出建立灵活适应…  相似文献   

19.
郭广昌 《浙商》2013,(15):19-19
作为一个投资人,作为复星这样一个投资企业,我不想说,有一个投资是未经我同意做的。我觉得一个投资企业的基因,和一个制造企业的基因是不一样的.复星为什么一开始就是一个投资型的企业呢?原因很简单,因为我们什么都做不来,只能做投资。刚开始创业的时候,复星可以说是一个三无企业,一无资金、二无人才、三无技术,像这样又想创业,那怎么办呢,只有不断尝试,在尝试的过程当中,有两个比较成功:一个是学着帮别人去卖楼盘、还有一个是帮人家做诊断试刺销售。这两个尝试的成功,发展下去就成为我们现在的复星医药和房地产业务。  相似文献   

20.
昙花一现,这些年人们已习惯用这一古老的成语来描述中国企业的兴衰。在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中国不断地涌现出成功的企业,而又不断地淘汰掉这些企业中的大多数,让人感到这些企业难以有长久的成功。也许,有人对这种数年的成功很满足,认为毕竟成功了、成功过。但是,一个成熟的市场、一个稳定的社会却决不只是这种低层次的要求。不论是哪一家企业,成功之后都希望能长时间地辉煌下去,只是在不知不觉中,往昔的辉煌就不见了,只得接受走下坡路的事实。尽管一个企业走向成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走向没落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且一旦败局已定,要挽救是十分困难的,但是理性地认识企业的成功,在成功之时就看出失败的征兆,以便及时采取措施,不使失败成定局,让企业辉煌的时间尽可能地延长,还有十分必要和有意义的。下面,我们就以辩证的方法扼要地分析企业在笼罩着成功的光环时可以看到的几种主要的失败征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