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理性经济人、科学主义及其反思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理性经济人”假设及其演化过程 当今西方主流经济学把西方经济学中的一个基础性假设即“理性经济人”定义为:“理性经济人”是现实经济生活当中一般人的抽象,在一切经济活动中的行为都是合乎所谓理性的,都是以利己为动机的,并力图以最小的经济代价去追逐和获得自身最大的经济利益。  相似文献   

2.
传统主流经济学对税收征纳成本的分析是以"理性经济人"假设为基石,这种假设揭示了市场利益原则,把道德、情感等因素排斥于经济动机分析之外,使"经济人"成为纯理性的人,忽视了非理性因素在经济主体中的作用.现实经济活动中,税收交易主体的行为并非完全理性,常呈有限理性状态.本文结合社会心理学的相关概念,基于示范人-模仿人模型对征纳双方博弈行为进行分析,以增强理论的解释力和说服力.  相似文献   

3.
何沐 《商》2014,(24):210+199-210
法经济学将经济学理论及其分析方法引入法律领域,针对域内的各种争议和纠纷,将社会行为抽象成由公式与几何组成的数学分析模型,并结合理性经济人的假设,以此为基础进行实证分析。体现了经济分析简明直观的特点,亦体现出法律追求经济效益的价值内涵。但理性经济人假设偏离了现实生活中民众的具象化行为方式。行为经济学将其学科的分析方法与研究结论,公式化地介入法经济学的理性最大化假设的理论基调,将个体行为的抽象化假设还原至现实社会生活中充满感性的“自然人”,或许为解决法律如何影响人们的行为提供了一种思路。  相似文献   

4.
并购动因的行为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硕 《中国物价》2004,(6):54-56
传统经济学假设经济人是完全理性的,并在此基础上运用数学工具建立了精致恢弘的理论体系,但这受到了经济生活的严峻挑战。行为经济学因而对传统经济假设进行修正,从人内在的非理性出发,将人的心理、情绪、行为等融入经济研究中,对现实的经济现象做出了更加符合实际的分析。上市公司并购是在理性交易者和  相似文献   

5.
经济人的利益与道德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经济学领域中,理性的“经济人”是研究人们经济行为的理想假设:他们在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目标的同时,提高社会的总体系效益。这一假设成为经济学构建理论体系的前提,然而,一旦这些理论运用于实际生活中,就不可避免的与现实出现冲突。其中“经济人”的道德困境一直困扰着经济学家和伦理学家:在商品经济条件下,是否能够或是否应该将人类经济行为与其道德行为完全分离开来?“经济人”与“道德人”是否完全对立?市场经济究竟需不需要讲道德?这些困惑体现在现实生活中,就是人们的经济行为中利益与道德的冲突,是损人利己、利己不损人、还是利人…  相似文献   

6.
正统经济学是建立在“经济人”理性假设的基础之上的,而这一点,恰恰是行为经济学发难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7.
“理性经济人”假设是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假设,自从它诞生以来,围绕它的争论就从未停止过。本文试图从科学哲学出发,通过“理性经济人”假设的科学哲学思想来源、科学哲学对“理性经济人”假设的影响和科学哲学对“理性经济人”假设的解读等几方面的论证,尝试着为研究“理性经济人”假设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8.
一.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范式1.新古典经济学的假设范式(1)经济人假设。经济人假设又叫理性人假设,这里的经济人是指能够独立做出经济决策的个体,它可以是一个人或者一个家庭,也可以是一个企业。新古典经济学将经济人假设具体化为消费者追求效用最大化、  相似文献   

9.
公司财务理论具有严重的经济学路径依赖特征,使公司财务呈现出理性经济人行为假设、个体主义方法论和数理性分析工具的研究范式,现实非伦理化财务行为需要对公司财务理论所选择的传统分析范式进行思考。在分析公司财务伦理属性的基础上,本文从社会复杂人假设、结构主义方法论和全面的分析工具等方面,对公司财务理论的范式进行了修正。  相似文献   

10.
经济学关注人类行为由来已久,尤其是在诺贝尔经济学奖颁发给了行为经济学家之后,经济学发出了向行为学转向的信号,行为研究成为当今经济学领域的热点问题。经济学的行为研究总的来说遵循由隐含的、先验的幕后假设逐步走向台前的路径。以对主流经济学的经济人行为假设的修正为起点,行为研究的枝蔓逐渐扩散开来,并在行为经济学、实验经济学和制度经济学等分支中扎根,从多角度认识经济行为的细微末节,将经济学研究推向更为微观的领域,逐步实现向有限理性的真实经济活动面貌回归。  相似文献   

11.
企业的投资行为影响一个企业的价值。主流经济学对投资的研究建立在“理性经济人”假设基础上,而对现实经济世界里诸多“异象”,融入心理学的行为经济学对此的解释更为合理。基于时间偏好不一致理论对企业投资决策中出现的扭曲问题进行解释,研究发现,管理者的不耐心递减、自我控制水平等认知偏差会影响他们的决策行为.从而造成投资不足或过度。  相似文献   

12.
正统"经济人"假设隐含"无限理性"、"无限意志力"、"无限自利"三个基本特征.行为经济学通过一系列实验研究揭示了人类实际经济行为对这些假设的系统偏离,在此基础上提出"有限理性"、 "有限意志力"、"有限自利"是人类决策行为的本质体现,并应以此构建经济学的微观分析基础.  相似文献   

13.
<正> 亚当·斯密在创立“经济人”的理论假设时,不会想到它会对西方社会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也决不会想到它会成为经济学思想史上争论最多的问题。本文从“经济人”所反映的三方面特点,辨析它的真正归宿。 “经济人”假设第一个方面的特点,是对现实经济生活的远离,表明它已经超出经济学的范畴。 围绕着“经济人”的理论假设,西方经济学家已经用了一个世纪的时间来加以证明,似乎现在离证明的结束还遥遥无期。主流经济学家都把它看成是一个不证自明的公理前提,单纯的为己、利己的自利行为,既不损人、也不利人,这是最低的和最起码的道德要求,是所谓的“底线伦理”。“底线伦理”一端连着法律,另一端连着类似宗教的信仰、信念的东西。非主流经济学家,对此却执怀疑和反对的态度,认为逻辑起点的证明是毫无意义的。诺贝尔奖金的获得者科斯就是他们的代表,认为:“大多数经济学家都作这样的假设,即人是理性地追求效用最大化的,在我看来,这个假设既没有必要,也会引人误入歧途。我已经说过,在当代制度经济学中,我们应该从现实的组织体系出发。”但是主流经济学派执着地对“经济人”进行论证和完善,一方面论证和  相似文献   

14.
讨价还价是人们经济生活中常见的行为.但讨价还价协议点位置该如何确定,传统的经济学理论没有给出回答.博弈理论在附加假设的基础上给出了均衡点的位置.通过对常见的讨价还价实验的讨论可以发现:在最后通牒博弈实验中,参与者普遍表现"公平"的动机;把最后通牒博弈参与者与独裁者博弈中参与者进行比较,发现仅用公平动机不足以解释参与者的行为;在轮流出价博弈实验中参与者表现出认知能力有限和策略选择的有限性等等,实验结果偏离了子博弈精炼均衡.而近来新兴的神经元经济学为我们解决标准经济理论预测失败提供了一种希望.  相似文献   

15.
李滋阳 《商》2013,(9):107-107
笔者借助消费者行为理论,对地方政府廉租房政策执行不力的问题进行探讨,基于经济人假设,认为地方政府具有“经济人”特征,运用消费者行为理论中的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线分析地方政府的行为决策。作者认为,在经济人假设下,地方政府在廉租房政策执行过程中必然存在不合理的建设资金投入现象,一味加大财政支出具有无效性,廉租房建设资金两种取向的机会成本、政府行为偏好、住房分配监督机制等是提高政府执行力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6.
"经济人"假设始终是当代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基础,但人们对"经济人"的现实性却一直持怀疑和批评态度。特别是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大量的经济生活中存在利他行为。本文在吸收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力图把人类经济行为的利己和利他统一到一个新的行为模式框架。通过这个框架,可以对人类的经济行为有一个更深的理解。  相似文献   

17.
杨吉 《商》2012,(8):185-185
经济学的发展基于行为人的理性,这似乎已经成为了一种常识。然而,行为经济学派的出现正试图颠覆自新古典主义经济学依赖所确立的"理性人"假设的正统地位。与传统经济学的基本假设相反,行为经济学认为,人们的行为并不总是理性的。人们可能会规避微不足道的风险,  相似文献   

18.
论公共权力代理人腐败的经济学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试图将经济学理性经济人假设纳入对政府官员的腐败行为的研究。从经济人角度分析政府官员腐败的根本原因,选择实施腐败前所要考虑的成本因素和收益因素。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得出,腐败是作为理性经济人的政府官员在对腐败预期成本和腐败预期收益两方面分析比较后所做出的主动性行为选择。进而得出预防控制腐败行为的根本方法,一是增加政府官员实施腐败行为的私人成本,二是降低其腐败所可能获得的私人收益。  相似文献   

19.
韩莉 《商业科技》2008,(17):302-303
经济人假设是经济学理论分析的出发点,该假设抓住了人性中最本质的属性一自利,正由于人们对自利的不断追求,人类社会才会产生发展;中动和进步要求,因此保护个人利益的原则应该是一个社会制度设计的前提。但是人们在相互交往中、从自利的动机出发会给社会带来不同的结果——既利己又利他人、损人利己、从自利出发但因手段恶劣造成既不利己又损他人、所以一个社会应该有这样的制度设计——这一制度既能反映“经济人”利己属性的基本要求,又能抑制和禁止“经济人”过度自利所出现的损害他人利益的行为,从而实现利己利人的“双赢”结局。  相似文献   

20.
信用风险随着经济的发展而日益彰显重要,传统分析都以主流经济学的"经济人"假设为前提.但现实经济活动中,交易主体的信用行为并非完全理性,常呈有限理性状态.运用行为经济学理论来分析信用问题,能使信用问题的研究更趋完善和全面.这里运用行为经济学的相关心理分析与数学模型对产生信用风险的有限理性行为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建设现代信用社会的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