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唐丽娜 《经济论坛》2006,(11):73-74
一、企业所有权安排的理论基础企业所有权安排是指企业所有权在不同产权主体之间的分配。在现代企业理论中,所有权的意义就在于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从谁拥有企业所有权的角度看,企业所有权安排的理论基础有如下三种不同的理论。1.资本雇佣劳动。有些学者认为由物质资本所有者拥有企业所有权是最有效率的,由此形成“资本雇佣劳动”的企业治理模式。按照这种理论,企业是股东的,其目标是追求股东利益最大化。2.劳动雇佣资本。随着专业性人力资源的稀缺性增大,有学者认为,由劳动者拥有企业所有权是有效率的,由此形成“劳动雇佣资本”的企业…  相似文献   

2.
陈修远  肖卫平 《当代经济》2009,(21):148-149
企业不存在不完全合同理论指出的那种虚无的即实际无所有的所有权,也不可能存在基于这种"企业所有权"解释的治理结构.真正的企业所有权其实是指人们传统认识到的企业出资者所有权,它的内涵是指对企业物质资本和产品的所有权.这个企业所有权是出资者用它自己投入企业的资本承担经营风险而形成的,所以它归属出资者.由此还可得出,真正的企业最一般的结构就是资本雇佣劳动结构,现代企业的结构演化也必须立足于这一基础来解释.  相似文献   

3.
高光锐 《经济师》2001,(5):110-111
现代产权理论认为 ,所有权就是在合同对决策权没有规定的时间和地方实施剩余控制权的权利 ,和在合同履行之后取得剩余收益的权利。这样定义的所有权概念 ,更能够展示它的丰富内涵 ,更容易分析它的协调和激励作用 ,也更便利于将它融入主流经济学框架。因此 ,它与其他观点有着广泛的一致性和包容性。由于在过去很长的时间里 ,我们的产权文献常常只引述所有权的法律定义而不提它的经济学涵义 ,或者 ,只注重它的剩余索取权方面 ,而不提它的剩余控制权方面 ,同时 ,对严重存在着的产权残缺 ,即对一种物品、资产或资源的控制权与收益相分离的现象熟…  相似文献   

4.
基于代理理论的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代理理论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国有企业的产权改革.我国国有企业中的代理问题集中体现为"内部人控制"问题.而国有企业产权配置不当使得"内部人控制"问题变得更加难以遏止.为了保护委托人(国家)的利益,国有产权应当逐渐退出竞争性领域,在国有产权尚不能退出垄断性行业和关系国家安全、国计民生等重要领域的同时,应保证出资人到位和国有产权的可转让性.  相似文献   

5.
人力资本理论:一个在企业框架内的界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舒尔茨的人力资本概念是外生的,因而也是宽泛和模糊的。市场里的企业实质上应为劳动力、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三者的特别合约。企业里的人力资本也因此而拥有企业的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而这些权能在市场化的企业里最优的实现方式即为张五常所主张的“分成式合约”;对于实现的量,即人力资本定价问题,在我国经理人市场尚不完善的情况下,可探索通过证券市场的价格决定价格及布莱克-斯科尔斯(Black-Scholes)的期权定价模型来替代解决。  相似文献   

6.
企业理论关于现代公司所有权安排的一个命题是,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对应。由委托人和代理人共享企业所有权,是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和代理成本最小化的最优所有权安排。本文分析了所有权共享安排的两个缺陷:一是所有权共享安排命题的隐含假设不一定成立;二是忽视了现代公司的产权博弈契约性质和公共领域属性及其导致的共同财产问题,解释了所有权共享安排失灵的原因,强调了外部权威对签约后的机会主义者履约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7.
文章运用企业理论方法分析企业所有权的归属问题,阐述人力资源会计的症结之所在;指出企业会计的实质,并认为在实践中没有存在专门的人力资源会计的必要。  相似文献   

8.
人的需要并不只限于物质利益,非物质利益有时甚至会占据主导地位。控制权所带来的就是物质报酬激励以外的非物质利益的满足。因而,拥有企业控制权本身就构成了对企业经营人员的激励机制。获取、保持或得到更大控制权的一个前提是必须有良好的业绩表现。从这个角度来讲,控制权激励是提高企业效率的重要手段。但在只给予控制权而没有剩余索取权的产权制度下,控制权的激励机制难以有效地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9.
徐义群 《当代经济》2009,(12):126-127
本文从制度经济学角度分析了会计信息在企业所有权分享与安排的作用.会计信息不仅仅提供了信息使用者所需的与决策有关的财务信息,其中的收益表还反映了企业所有权的分享安排;未来的不确定性又决定了这种所有权安排是一种状态依存所有权,即什么状态下谁拥有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  相似文献   

10.
企业理论关于现代公司所有权安排的一个命题是,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对应,由委托人和代理人共享企业所有权,是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和代理成本最小化的最优所有权安排。本文分析了所有权共享安排的两个缺陷:一是所有权共享安排命题的隐含假设不一定成立;二是忽视了现代公司的产权博弈契约性质和公共领域属性及其导致的共同财产问题,解释了所有权共享安排失灵的原因,强调了外部权威对签约后的机会主义者履约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1.
关于企业所有权安排理论的观点述评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相似文献   

12.
所有权与产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13.
对企业剩余权问题的研究是打开公司治理理论大门的"钥匙"。然而通过梳理企业剩余权内涵的演变过程发现,经济学家们在应用企业剩余权概念分析问题时存在重大"混乱",问题的根源在于没有真正理解企业剩余权及其所包含的内容。要正确理解企业与企业合约剩余有关的剩余权,必须对补偿性成本与"可更改"有充分的认识与理解。  相似文献   

14.
王立勇  张秋生 《技术经济》2003,22(11):37-38
一、问题的提出企业是一张由各利益相关人组成的契约网 ,是由一系列的委托—代理关系组成。按照委托—代理理论 ,由于委托人和代理人目标不一致以及信息的非对称状态必然发生代理问题 ,如“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等。代理问题的解决取决于两方面因素 :①委托人和代理人目标函数的拟合 ;②信息不对称状况的改善。前者的解决主要应从如何使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相统一入手 ,目前理论界对此已做过大量研究 ,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如期权激励 ;业绩股等 ,这不是本文研究的内容。而是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 ,减少利益相关人之间的利益冲突 ,就必…  相似文献   

15.
人力资本概念在企业框架内的界定及应用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张广科 《财经研究》2002,28(4):38-43
舒尔茨的人力资本概念是针对传统经济理论的资本同质性假设而提出的。因此,他的人力资本概念是外生的,因而也是宽泛和模糊的。市场中的企业实质上应为劳动力、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三者的特别合约。企业中的人力资本也因此而拥有企业的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而这些权能在市场化的企业里最成的实现方式即为张五常所主张的“分成式合约”;实现的量,即人力资本的定价,在我国经理人市场尚不完善的情况下,可探索通过证券市场的价格机制及布莱克-斯科尔斯(Balck-scholes)的期权定价模型来替代决定。  相似文献   

16.
企业生命周期不同阶段人力资本分享企业剩余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企业中的各种人力资本都有权参与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的分享,依据是他们各自在企业生命周期过程中的重要性和稀缺性。企业生命周期不同阶段剩余权配置的重点应该和该阶段核心人力资本的作用相匹配,不同类型人力资本分享的企业剩余权应该不同,同一人力资本在不同阶段分享的企业剩余权也应该不同。  相似文献   

17.
所有权理论和产权理论在经济研究方面的区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8.
刘智勇 《技术经济》2004,23(10):17-19
<正>公司治理是一个企业的基础制度层面的问题。普遍认为公司治理在本质上表现为一个所有权的分享安排框架。现代企业契约论将企业视为一定契约的联结。那么企业所有权体现为一种契约规定之外的剩余权。具体化为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即公司治理变现为一个关于公司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的分享安排框架。古今中外,基本上都理所当然地认为股东是企业的惟一所有者。企业所有权分配应该是一个在不同的股东之间进行的问题。这些股东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他们全都是企业物力资本的投资者。  相似文献   

19.
企业所有权是剩余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的合称.通过对企业理论的梳理和剖析,抽象出"风险承担和剩余创造"这一关于企业所有权理论研究的二元逻辑起点,并对该逻辑起点的合理性进行了论证.然后,从二元逻辑起点出发,详细分析了以风险承担和剩余创造为导向的相关因素对企业所有权安排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燕志雄  费方域 《经济学》2007,7(1):319-344
我们认为,公众公司(public company)的企业价值不仅依赖于企业家事后的管理行动,而且依赖于企业家的事前努力。为了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不仅需要给予投资者企业的控制权以遏止企业家的机会主义行为,而且还需要激励企业家的事前努力。也就是说,企业价值不仅受到控制权安排的影响,而且离不开一份企业家收益与企业绩效直接挂钩的激励计划。在如此一份激励计划下,投资者的风险偏好差异性不再是无关紧要的,因为一种区分投资者偏好的融资方式可以节约企业的融资成本,使企业有更多的现金流来激励企业家努力工作。本文证明了,多样性的融资方式,即适当比例的债权-股权融资,在一定的条件下是一种最优的融资机制。而且,在企业家拥有一定初始财富的假定下,我们解释了为什么存在各种各样的资本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