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以大连市水资源总量、供水量、需水量、土地面积及人口数普查数据等为基础数据,参照我国水资源分析中的多种指标择取方式,从水资源利用、社会经济以及生态环境3方面,构建大连市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方法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结合可变模糊评价模型对大连市2000—2013年水资源承载力进行计算和评价,并通过基础数据的搜集和处理,对2020年大连市水资源承载力进行预测评价。结果显示:生态用水率和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两个因子的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85%,能够反映大连市水资源承载力的大部分信息,因此作为主因子来进行权重的计算。通过可变模糊评价模型计算,2000—2013年大连市水资源承载力的评价等级为1~2级,说明大连市在这14年来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达较高水平,水资源的供给量基本上满足该市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等发展需求。为保证水资源的持续供给,须优化水资源配置,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以提高水资源承载力;2020年水资源承载力的预测评价结果为2级,表示在未来几年内,大连市已经逐渐实现维持水资源稳定开发的战略目标,大连市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得到了基本保障。  相似文献   

2.
模糊可变评价模型在地下水水质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针对水质系统所表现出的复杂性和模糊性,采用基于模糊可变集合理论的模糊可变评价模型对地下水环境质量进行综合评价。通过科学地确定与地下水水质评价相关的各项指标处于区间值的相对隶属度和相对隶属函数,并根据二元比较模糊决策分析法计算出各指标的权重,最终得出地下水质量的级别特征值。同时,采用单项参数评价法和灰关联分析法对同一地下水水样进行水环境质量评价。结果表明,该方法不仅符合客观事物运动发展变化的自然辩证法原理,而且能够使评价结果更加合理、可信。  相似文献   

3.
可变模糊评价法及在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32,自引:4,他引:32  
陈守煜  胡吉敏 《水利学报》2006,37(3):0264-0271
本文在笔者建立的可变模糊集理论基础上,提出可变模糊评价模型与方法,该方法能够科学、合理地确定样本指标对各级指标标准区间的相对隶属度、相对隶属函数,并且能够通过变化模型及其参数,合理地确定出样本的评价等级,提高对样本等级评价的可信度。最后将该方法应用于淮河流域水资源承载能力的综合评价。应用实例表明,该模型计算简便,评价结果可信度高。  相似文献   

4.
用变异系数法及层次分析(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法计算组合权重,并将灰色关联分析法中的灰关联系数应用于模糊综合评价模型中的模糊关系矩阵,结合定性、定量分析,对模糊综合评价模型进行改进。将改进后的模糊综合评价法应用于江阴市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结果表明,与传统模糊综合评价法相比,综合评价结果相同,但是计算结果对于各个评价等级的隶属度差距减小,降低了主观影响,说明改进后的评价方法在区域水资源承载力评价中应用良好。  相似文献   

5.
模糊可变评价模型在水资源价值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以工程可变模糊集理论为基础,利用模糊可变评价模型,选取有代表性、可定量性、独立性和简易性的评价指标,建立了评价标准,选取两组权重,对济南市水资源价值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济南市水资源价值属中等偏高,尚有很大提升空间;模糊可变评价模型克服了通常的水资源价值评价标准硬性分级的缺点,评价结果符合实际.  相似文献   

6.
针对水资源承载力多因素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等影响,在原始数据标准化计算基础上,避免算法差异性和局限性,通过改进主成分分析法,均值化取代标准化计算,以湖北省2013~2017年连续水平年为例,从水资源、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等方面选取14个代表性指标中计算得到影响全省水资源承载力变化的2个主因子,综合得分评价出全省近5年的水资源承载力状况变化。结果表明,全省水资源承载力呈现上升趋势,2016年出现细微波动,说明改进算法相比于传统主成分算法具有明显的降维作用,提高了第一主成分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全面保留了原始数据的相关综合信息,通过验证说明改进算法运用到水资源承载力计算中是合理可靠的,进一步提高了计算效率。  相似文献   

7.
模糊综合评价在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区域水资源承载力是进行生态环境建设和确定社会经济发展方向的资源基础。阐述了水资源承载力的内涵,选取了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的指标体系:人均供水量、水资源利用率、耕地灌溉率、供水模数、需水模数、生态用水率,对平坝区进行了水资源承载力模糊综合评价计算,对今后的水资源开发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8.
针对受多种不确定性、模糊性因素影响的水资源承载力评价问题,首先提出以模糊集理论为基础的模糊可变决策模型,其突出特点是模型及模型中的参数权向量可以调整与变化,有效地降低了评价结果的误差。其次,根据不同影响因素对目标重要性的不同,运用博弈论法将指标熵权与最大离差法权值进行集成,以确定水资源承载力指标的综合权重。最后,将可变模糊决策模型与方法用于甘肃省2006-2015年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并与已有文献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2006-2015年甘肃省水资源承载力整体呈现下降趋势,灰色模糊可变决策模型的这一评价结果不仅准确性高,而且区分效果明显;同时也可为其他局域水资源承载力的分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的模糊可变评价方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提出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的可变模糊评价方法,对可变模糊评价方法及原理进行了描述,并应用该方法对西安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情况进行评价。通过对成果的可变分析,表明该方法对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具有良好的适用性。将评价结果与物元分析法的评价结果进行了对比,指出了物元分析法存在的数学逻辑错误。模糊可变评价方法可拓展应用于其他评价领域。  相似文献   

10.
张志悦 《中国水利》2013,(Z2):69-71
采用模糊可变模型对白洋淀水体的环境质量进行了综合评价。通过科学确定与地表水水质相关的各参评因子处于标准区间值的相对隶属度,根据二元比较模糊决策分析法计算各参评因子的权重,得出白洋淀水体的环境质量级别,并与单因子评价法的评价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模糊可变模型评价的水质结果更加合理可信。  相似文献   

11.
长三角经济区水资源承载力的综合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长三角经济区各分区水资源承载力进行综合评价,取得了较好的评价结果,并对水资源承载力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依此提出应对措施,可为长三角经济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佐证。  相似文献   

12.
文山州水资源承载能力综合评价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运用SPSS统计软件和主成分分析方法,构建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标准和评价模型,并对各评价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进行计算分析。结果表明:①富宁县、马关县和麻栗坡县水资源承载能力相对较大,文山县、砚山县和西畴县较小;②各评价区域在不同水平年不同保证率情景下水资源承载能力均未达到Ⅰ级标准,各评价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整体上呈Ⅱ级标准,表明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已具有相当规模,但仍有一定的开发利用潜力,水资源的供给需求在一定程度上能满足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13.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南京市水资源承载力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探求南京市水资源承载力的状况,选取14个指标构建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南京市2003-2012年的水资源承载力水平进行比较分析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人口与经济发展、水资源禀赋、资源利用效率是影响南京市水资源承载力的主要因素;2003-2012年南京市水资源承载力基本呈不断上升的趋势,但在2004年出现了波动。总体上,目前南京市的水资源承载力的发展态势是良好的,但还是存在一定的上升空间。  相似文献   

14.
针对目前水资源承载能力内涵界定尚不统一,评价手段多样的现状,采用投影寻踪法和行业技术大纲方法对济宁市11个县市区的水资源承载能力进行评价,并与其他学者利用主成分分析法的评价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投影寻踪法评价结果为还有一定潜力,行业技术大纲方法评价结果为超载,主成分分析法评价结果为还有开发潜力。3种方法评价结果存在差异的原因包括指标选取依据不同、指标权重确定方法不同以及数据年份不同。影响济宁市水资源承载能力强弱的主要因素是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和地下水开发利用程度。  相似文献   

15.
以人水和谐的理论为核心,以"健康、发展、协调"为3大量化准则,构建了基于和谐论的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以阜阳市为例,构造层次分析-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对该市各县区的水资源承载力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阜阳市整体水资源承载力较差,且各县区水资源的承载能力不均衡,沿淮县市情况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16.
地下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模糊可变模型与方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应用可变模糊集理论,提出了地下水资源承载能力综合评价的模糊可变集合方法。将该方法用于陕西省关中平原地下水资源承载能力的综合评价,结果为:西安地下水资源承载能力综合评价在2级与3级之间;咸阳、宝鸡、渭南地下水资源承载能力综合评价为2级;整个关中平原区地下水资源承载能力综合评价为2级。该理论模型可广泛应用于各种水资源系统问题的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