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1 毫秒
1.
宏观经济表现出短期波动和长期增长两方面的特征。平滑经济短期波动可以促进经济的长期增长。货币政策中的利率平滑操作机制是将经济在短期波动中渐进引向均衡状态的一种有效搜寻机制,具有降低经济不确定性、减少政策调整对经济的冲击、稳定金融市场、提高货币政策效率和增强货币政策有效性等多重政策效应。  相似文献   

2.
文章利用1985-2007年之间的年度数据,用实证方法分析了中央银行量化其政策目标对货币政策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货币政策数量化有利于降低未来的通货膨胀率.同时,研究结果证明央行公开其数量化政策目标要比达到该目标更为有效,明晰的货币政策目标具有较强的告示效应,有利于引导公众通货膨胀的预期,增强货币政策的政策效果.  相似文献   

3.
基于校准于我国季度数据的新凯恩斯主义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框架,本文经验检验了我国财政货币政策交互作用的渠道机制,并进行典型特征事实刻画.具体地,理论模型中融合名义刚性、资本积累和有限期界特征,使得探测跨代财富效应这一影响总消费动态学的微观经济传导机制成为可能.货币政策实证估计为非线性货币政策规则形式,财政政策识别为基于债务的税收规则以及允许暂时赤字的平衡预算规则两种形式.本文的动态随机模拟发现:财富效应是存在的,但在税收规则和平衡预算规则下的作用机制存在差异;基于债务的税收规则下,正产出效应虽然也相对较短,但能比平衡预算规则维持更长时期,而就产出缺口和通货膨胀缺口稳定效应而言,平衡预算规则具有更大的稳定性.关于政策规则惯性以及政策规则参数的反事实分析,本文也给出调整我国政府支出模式以及财政货币政策操作方式的政策建议,从而表明财政货币政策交互作用分析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4.
为了刺激经济增长、降低就业率和防止通货紧缩等,美联储推出了第四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如果承诺机制、资产负债表扩张机制和资产负债表结构改变机制等传导机制能够发挥作用,那么第四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可以通过金融稳定效应、经济刺激效应、财政效应和退出效应等实现非常规货币政策操作的预期。美联储推出的第四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势必会带来一定的影响,如美元资产缩水、大宗商品和原材料上涨、全球性的货币性通货膨胀、汇率战争和全球性的财富再分配效应等。为了应对QE4带来的影响,中国需要从外汇资产管理、通货膨胀预期管理、人民币汇率机制、货币政策制定等方面做出相应安排。  相似文献   

5.
"公告操作":西方国家货币政策操作的新范式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近期西方国家的货币政策实践反映出“公告操作”正逐渐取代公开市场操作的位置,并在利率调控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发展趋势。实践表明,“公告操作”更为简单透明,有利于正确引导公众预期,并具有更好的调控效果。因此,在货币政策的未来发展中,“公告操作”极有可能成为中央银行另一个有力的政策操作工具。  相似文献   

6.
张巍 《当代经济》2006,(11):77-78
由于我国东、中、西部经济和金融非均衡发展,同样的货币政策操作在不同的地区发挥不同的、甚至大相径庭的效应.我国货币政策操作一直采取全国"一盘棋"的做法,实施无差别管理."一刀切"式的货币政策操作较少考虑到区域间经济发展的水平差异.公开市场操作、再贴现率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我国货币政策三大工具,这些工具的实施效果受到东、中、西部差异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7.
金融体系是连接货币政策和实体经济的桥梁,金融脱媒的出现必然会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产生影响。在系统分析金融脱媒对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后,本文指出,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和金融脱媒程度的加深,我国货币政策传导中利率渠道开始发挥作用,资产负债表渠道得到拓展,而银行信贷渠道的作用则有所下降。利率渠道和资产负债表渠道效应的提升部分抵消了金融脱媒过程中银行信贷渠道效应弱化给货币政策传导带来的负面影响,为央行转变货币政策调控方式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本文首先对转型期中国的货币政策操作实践进行了回顾总结,然后对规则和相机抉择这两种货币政策操作规范进行了理论分析.结果表明,由于相机抉择不仅具有时间非一致性的特点,而且还会造成通货膨胀偏差,故一般来说规则是优于相机抉择的.因此,尽快实现"相机抉择"型货币政策操作向"规则"型货币政策操作的转型,应是我国中央银行的明智选择.  相似文献   

9.
在1970-1990年代,德国经济在马克不断升值的过程中保持了低通胀、高增长的良好趋势,由此引起了各国学者对德国货币政策目标选择及操作工具的深入研究.本文分析了德国中央银行在货币政策目标、货币政策中间目标上和操作目标上的选择过程,并深入探讨德国联邦银行如何运用货币政策搭配以实现这些政策目标.德国联邦银行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方面的独立性、严格控制货币供给增长以及在处理本币升值等方面的经验做法值得我国借鉴.  相似文献   

10.
我国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及其效应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刘玮 《经济论坛》2003,(14):20-21
一、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现状要保持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的畅通,需要货币政策传导主体(中央银行)、中介(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和客体(企业和个人)都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职能,积极引导货币政策影响总产出和宏观经济运行。然而我国货币政策的实践表明,我国货币政策效应的传导机制存在一些问题,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利率传导机制受阻。近几年来,央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逐步推进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利率在央行与商业银行及非银行金融机构之间、在货币市场各交易主体之间的传导作用在不断加强。特别在同业拆借市场和银行间债券市场上,同业…  相似文献   

11.
《经济研究参考》2014,(7):45-59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现行货币政策框架初步建立以来,货币政策操作适应宏观经济形势变化的需要,与财政政策及其他政策手段共同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通过梳理总结10多年来货币政策框架调整改进和货币政策操作,可以发现我国的货币政策具有采用相机抉择模式、最终目标多元化、工具运用渐趋灵活、注重与财政政策协调搭配等特点。从货币政策机制化及政策有效性要求考虑,当前货币政策仍存在一些问题,包括:连续性、稳定性与灵活性、应变性之间的平衡机制不健全;政策决策机制及决策信息公开机制有待完善;有效兼顾内外均衡目标的机制尚未建立,且兼顾经济结构优化目标的操作存在负面效应;政策工具运用上对数量型工具的依赖程度偏高;利率、汇率和资产价格传导渠道还不畅通,同时信贷渠道受银行体系结构等影响传导效果不理想;与其他政策手段搭配中,因对政策叠加效应预估不足,导致调控效果不理想,或付出不必要的政策成本。党的十八大提出"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加强宏观调控目标和政策手段机制化建设"的新要求,货币政策有必要通过完善货币政策决策机制、形成兼顾货币政策多重目标的机制、提高货币政策工具运用的机制化程度、理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建立货币政策与其他政策手段的协调机制等方式,积极推进机制化建设,以促进宏观调控机制化程度和有效性的提高。  相似文献   

12.
基于FAVAR模型的货币政策的房价传导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货币政策的房价传导机制近年来备受各界关注.本文采集了从2000年第1季度到2009年第3季度的152个变量的间序列数据,构建房价对货币政策传导效应的FAVAR模型,对房价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的有效性进行了理论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在我国存在货币政策的房价传导机制.具体表现为:①相较于货币供应量而言,利率对房价的影响较为明显,利率和房价呈反向关系.②房价的投资效应强于财富效应,房价短期内存在挤出效应,长期才显示出微弱的财富效应,不同类型房屋价格的投资效应和财富效应有所差异;③房价通过消费渠道对货币政策的传导较为通畅.  相似文献   

13.
张磊 《经济师》2009,(3):201-202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对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起到了最基础的作用。目前我国货币政策的主要工具包括存款准备金、中国人民银行基准利率、公开市场操作。由于公开市场操作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文章着重时存款准备金率和贷款基准利率与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中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4.
货币政策可能通过区域中有结构性差异的金融体系对政策冲击的不同反应,产生出不对称的区域分配性政策效应。因此有必要对中国货币政策基于区域金融结构差异的区域分配性效应进行实证考察,以便提出在操作目标和执行机制层面配合总量性货币政策的结构性政策建议。本文基于区域金融结构差异的视角,从金融机构、金融资产结构和金融渗透程度差异的实证分析着手,分析了金融结构差异导致中国货币政策区域分配效应的机制和效应,由此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准备金付息制度及其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恩涛 《经济评论》2007,148(6):102-106,118
研究发现,在我国,准备金付息制度的扭曲效应很弱。因此,它赋予存款准备金制度工具以新的内涵和工具功能,存款准备金制度是我国转型期有效的货币政策操作工具,而且可以将准备金付息制度打造成更为有效的货币政策操作工具。  相似文献   

16.
本文运用实证方法证明我国货币政策传导对票据市场的影响较小,票据市场对货币政策传导反馈微弱,并就进一步发挥票据市场在货币政策传导中的作用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一、货币政策在票据市场上的传导机制三大货币政策工具中,公开市场业务与再贴现政策都在票据市场上实施。再贴现与公开市场操作作为货币  相似文献   

17.
笔者采用马尔科夫区制转换向量自回归模型(MSVAR)和脉冲响应函数(IRF),基于我国1992年第1季度至2011年第4季度的宏观经济数据,探讨了我国货币政策的非对称效应.结果显示,我国货币政策的信贷传导机制和利率传导机制均具有非对称效应.经济扩张期紧缩性货币政策的抑制效应要显著大于经济紧缩期扩张性货币政策的刺激效应;利率市场化改革前后其区制发生明显转换,利率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作用不断加强.  相似文献   

18.
文章对中国沪深300指数与代表货币政策效应的利率、存款准备金率和代表投资者行为效应的市场成交金额及代表惯性效应的三阶滞后被解释变量进行回归分析,验证了中国股指波动中货币政策信息效应、投资者行为效应以及惯性效应.实证结果发现,存款准备金率对股指波动具有负向作用,成交金额及股指自身的一阶和二阶滞后被解释变量具有显著正向作用,表明货币政策、投资者行为及惯性效应对中国股指波动存在影响.  相似文献   

19.
审慎使用货币政策,对实现"外堵热钱,内防通胀,把好流动性的总闸门"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货币政策的理论溯源、运行特点及正负效应进行了文献回顾,界定了国内外流动性环境变化对国内货币政策操作的制约和影响,并在结合中国货币供给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优化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相应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汇率变动对货币政策操作变量的影响是开放条件下货币政策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它关系到开放条件下货币政策目标和工具的选择,以及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的协调和配合。本文从理论上梳理了汇率变动对货币政策操作变量(即利率和基础货币)的影响渠道,并以货币政策规则模型为基础,对中国1996-2007年的数据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基础货币和利率都对中美实际汇率的变动作出了显著的反应,中美实际汇率升值引起基础货币增加而名义利率上升,这意味着我们在构建新的宏观调控框架时要考虑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之间的相互影响,货币政策的操作过程中不能轻易地放弃汇率目标而专注于通货膨胀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