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长期以来,中国与日本的经济联系紧密,互为重要的贸易伙伴国。特别是近年来,中日双边贸易额增长迅猛,发展迅速。但是,中日贸易收支失衡问题仍然是双边贸易发展中的重要问题,而这一问题的恶化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为了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处理好中日贸易收支平衡问题十分重要。本文分析了中日贸易的发展现状,还对其中存在的问题做了进一步探讨,并在此基础上,从影响中日双边贸易发展的因素出发,对促进中日双边贸易发展的对策进行深入研究,以期促进中日双边贸易健康稳定地发展。  相似文献   

2.
中日双方贸易关系历史悠久,自中国政府与日本政府建立了正常的邦交关系以来,中日之间的经贸合作快速发展,实现了双方经济和贸易的双赢。但是近年来中日之间的经贸关系受到了日本政府政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中日经贸关系发展出现了减缓的趋势。如何应对当前中日经贸关系中的机遇与挑战,是发展中日经贸关系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3.
中日贸易的现状存在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围绕中日经贸结构上的互补性、中日贸易的基本特点以及中日贸易存在的问题与相应对策这3个层面作了系统而简要的论述.指出:在经济日趋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日两国在经贸领域展开进一步的合作与交流具有极其深远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4.
时下中日经贸关系的现状呈现出一个较为复杂的态势,导致了学界对其现状和发展趋势所作的判断也不尽相同,根据目前中日交易的具体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得知,目前我们对日的贸易,不能采取过热或者过冷的态度,直接采取这两种态度是一种草率的行为.从中国和日本的经济贸易产业结构来看,未来两国的经济贸易在互补的同时,势必会进入一个全新的竞争阶段,这种竞争的领域将会进一步扩大,未来两国的贸易将会向互补和竞争并存这一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5.
在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对外贸易的发展程度对一个国家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中日两国互为邻国,是重要的经贸合作伙伴。中日贸易的良性发展,对促进中国经济持续健康运行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回顾了20世纪70年代至今中日两国经贸关系的发展历程,并以国际贸易理论框架为基础,对中日贸易现状和影响因素及两国贸易发展趋势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中日经济关系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近年来日本对华政策的消极面逐步凸现,日本当局在包括历史问题在内的一系列问题上采取错误的方针和做法,深深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感情,使中日关系出现复杂局面。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中日关系将在不断摩擦中发展,我们应克服困难,努力维护和促进中日经济关系的健康发展。一、中日经济合作的现状改革开放以来,日本一直是中国重要的贸易伙伴和主要直接投资国,同时又是中国政府间资金合作的主要伙伴。到2003年为止,日本是我国连续11年的最大贸易伙伴,中国是日本的第二大贸易伙伴。2004年欧盟和美国分别上升为中国第一和第二大贸易伙伴,而…  相似文献   

7.
2006年伊始,一些学者集中谈论中日“政冷经热”关系的“经济热度”问题,各方围绕中日经贸关系是冷是热各抒高见。我个人认为,对此问题首先应认识到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拥有自主决策权,政府只能在有限的范围、有限的程度上影响经济、贸易关系。即便是对企业干预能力较强的日本政府也不能违法介入企业业务领域,况且还有世贸组织规则的约束;其次还应区分中日经贸关系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这是两个不同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全面、深入分析,其结论也就不言自明了。  相似文献   

8.
1982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十周年,也是签订中日友好贸易议定书和备忘录贸易二十周年,又是第一次中日民间贸易协议签订三十周年。进入八十年代的中日贸易,正从一般进出口交易业务向更广泛的经济合作领域发展。当此之时,回顾三十年的历程,展望今后的前景,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9.
运用计量研究方法,采用1996到2007年中日贸易额和同期我国GDP实现的数据,研究两者的运行轨迹和变化趋势,分析两者的相关性,其实证结果表明,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正相关性。这表明,我国经济增长和我国与日本的贸易之间有比较密切的经济互补关系。中日两国政府都应该高度重视业已发生了中日贸易摩擦问题,在能源领域的利益冲突问题以及在知识产权方面发生的纠纷,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维护好两国之间的贸易关系,促进两国经济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10.
1984年,中日贸易有了较大的发展,今年中日贸易如何发展,是大家所关心的,我认为扩大对日出口是发展中日贸易的关键问题。在对日经济贸易工作中,应把制定对日出口战略提到首要地位,并采取正确的政策和有力措施,保证出口顺利进行,逐步改变对日出口商品结构,使我对日出口保持一定的水平,中日贸易才能长期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的对外经济贸易关系中,中日经济贸易关系占有重要位置,随着两国政治关系的不断发展,推动双边经贸关系不断迈向新台阶。近年来,双边贸易迅速扩大,双方已互为重要贸易伙伴。去年,双方还续签了长期贸易协议,除无偿援助外,经贸关系继续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已初步形成了平等互利,优势互补的格局。但出现的一些重大问题也亟待解决。 双连进出口贸易大幅度增长  相似文献   

12.
郭莉 《国际贸易》1995,(8):9-11
中日经济贸易关系在我国整个对外经济关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在两国政府和民间的共同努力下,中日经济贸易关系发展迅速,成果显著。目前,日本是我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同时,我国成为日本继美国之后的第二大贸易对象国。两国在直接投资、技术引进、资金合作等领域也都进行着有诚意的合作。对此,双方都予以很高的评价,一致肯定它对两国经济的发展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和平友好、平等互利、长期稳定今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十周年,也是中日友好贸易和备忘录贸易协议签订二十周年,又是中日第一次民间贸易协议签订三十周年。当前,两国的友好合作关系在许多领域都取得了迅速的发展,两国人民的传统友谊日益增进,这是值得我们共同庆贺的。今年6月,赵紫阳总理访日时,提出了发展中日经济关系的三项原则,就是“和平友好、平等互利、长期稳定”,希望在八十年代里,经过双方的共同努力,使中日经济关系取得新的发展,为确定一个长期的、稳定的、不受国际风浪影响的中日经济合作体制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4.
中日两国应建立为取消中日之间的关税和非关税贸易壁垒,实现中日间自由贸易的自由贸易区。中日自由贸易区具有可行性。中日应跨越现有的制度框架来推动中日自由贸易区的建立,第一步要在关税上中日实现自由贸易区的要求,而后再逐步在非关税壁垒等方面实现自由贸易区的要求。从总体上看,中日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对中日是一个双赢的过程,它将为中日经济贸易构筑了一个新的经济贸易合作的平台,将促进中日关系的长久和平、健康、持续地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中日两国应建立为取消中日之间的关税和非关税贸易壁垒,实现中日间自由贸易的自由贸易区。中日自由贸易区具有可行性。中日应跨越现有的制度框架来推动中日自由贸易区的建立,第一步要在关税上中日实现自由贸易区的要求,而后再逐步在非关税壁垒等方面实现自由贸易区的要求。从总体上看,中日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对中日是一个双赢的过程,它将为中日经济贸易构筑了一个新的经济贸易合作的平台,将促进中日关系的长久和平、健康、持续地发展。  相似文献   

16.
2000-2013年日本对中国的出口贸易中出口最多的是资本密集型产品,并且所占比重几乎保持不变,而出口的劳动密集型产品所占比重未超过30%。中日之间贸易结合程度紧密,中日贸易在工业制造上有较强的互补性。中日贸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近年来中日的紧张关系已经使中日国际贸易额明显下降,中日国际贸易仍处于垂直分工阶段,中国逆差规模不断增大影响了中日贸易互补性的发挥,贸易上对日本较大的依赖性不利于我国对外贸易平衡发展。因此,日本要重视中日经贸发展关系,中日应进一步加强制造业方面的合作,双方应平衡贸易收支,在利用中日贸易互补性的同时,我国要注意贸易伙伴的多元化。  相似文献   

17.
近五年来,中日经济贸易的发展出现了令人注目的变化,两国间的贸易额尽管时有波动,但总的说来,是在稳定中发展,中日经济技术合作事业虽然遇到一些困难,但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两国经济贸易发展的前景令人乐观。  相似文献   

18.
李新义 《商》2016,(5):96
日本作为中国农产品出口的最大市场,两国的贸易不断,但其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描述了中日之间农产品贸易的现状,提出存在的问题,并介绍相关影响因素,最后针对发展中日农产品贸易提出了一些建议,正确把握中日农产品贸易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9.
资金合作:中日经贸关系发展的动力徐长文1997年是中日两国恢复邦交正常化25周年,25年来,中日经济贸易关系的迅猛发展说明,维护两国间良好的政治关系是促进和发展两国经济贸易的坚实基础,加强双边资金合作是推动两国经济贸易发展的巨大动力。单纯商品贸易时期...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贸易代表团与“日本扩大贸易访华团”结束了为期三天的会谈之际,记者就中日贸易问题采访了经贸部国际贸易研究所所长张培基同志。记者:最近,日本扩大贸易访华团同中方代表团就进一步扩大中日贸易和发展双方长期经济贸易关系问题进行了商谈。您对这次中日会谈的结果是如何评价的?张培基所长(以下简称“张”):这次以日中经济协会代会长河合良一先生为团长的“日本扩大贸易访华团”人数多达160人。与此同时,根据实际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