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崔树娟 《消费导刊》2014,(9):235-236
在新《刑事诉诉法》出台之前,残疾赔偿金、死亡赔偿金的法律性质已经《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和《侵权责任法》定性为“物质损害赔偿”。新《刑事诉诉法》及该法司法解释的出台,却再一次将残疾赔偿金、死亡赔偿金法律性质的确定陷于混乱。且直接导致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残疾赔偿金、死亡赔偿金和精神损害抚慰金均丧失获得法院判决支持的法律依据。本文拟通过就现有规定的梳理,对残疾赔偿金和死亡赔偿金的法律性质作以探讨和分析。  相似文献   

2.
我国医疗事故赔偿制度自建立以来得到逐步的完善,但是仍然存在许多缺陷,突出的表形在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不公正、法律适用二元化、赔偿标准太低及举证责任分配不合理等方面.其中争议最大的是国务院制定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中没有规定死亡赔偿金的赔偿项目.通过法学理论层面和司法审判实践层面上的双重分析,得出应当在医疗事故赔偿纠纷中确立死亡赔偿金并对死亡赔偿金予以赔偿的结论,其必要性在于医疗事故中确立死亡赔偿金符合公平正义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符合法律的效力位阶原则,有利于充分保护患者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3.
章亦彬 《消费导刊》2014,(3):185-186
现阶段我国法院对死亡赔偿金在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能否得到支持做法不一,其中原因关涉死亡赔偿金的性质和各法院对物质损失范畴的界定,以无赔偿能力不支持死亡赔偿金也成为重要的原因。我国应尽快明确影响死亡赔偿金适用的有关问题,进而在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形成统一支持死亡赔偿金的做法,以结束现阶段混乱的审判局面。  相似文献   

4.
我国各地法院对于当事人提起的死亡赔偿金诉讼请求,既有支持也有驳回。为统一我国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死亡赔偿金的司法适用,一方面可通过明晰死亡赔偿金的物质损害赔偿性质来指导完善立法,将死亡赔偿金明确纳入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赔偿范围;另一方面破解"空判"问题,采取财产保全、"以劳代偿"以及财产跟踪措施,消除法院因执行问题而不支持死亡赔偿金的顾虑。  相似文献   

5.
阮奕茜  胡昀 《商》2014,(39):214-214
对于死亡赔偿金制度我国法律在相关规定上没有统一规定。以导致在司法实践中对于相似案情因法院不同,而出现不同的判决和现象。本文通过讨论在我国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受害人的死亡赔偿在我国立法以及司法实践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合理化建议,以达到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来避免出现“同命不同价”的现象,维护法律的严肃性与统一性,提高法律在公民心目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6.
于舒媛 《中国市场》2014,(5):143-144
家庭中一个生命的消失,是一个莫大的不幸。司法实践中,因为死亡赔偿金的分割问题而发生纠纷的案件大量发生,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现存的法律法规及司法解释对死亡赔偿金的分割都没有明确规定,以至于使民众在面对这一问题时没有规范可循。本文着重探讨死亡赔偿金的合理分割问题,对死亡赔偿金的性质及赔偿标准问题,以期待能够引起广泛的注意,尽快完善立法或出台新的司法解释以解决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7.
张建征 《北方经贸》2012,(11):61-62
死亡赔偿金作为被侵权人生命权的损害赔偿的核心,法律主体资格灭失不能成为否定加害人承担生命侵权责任之理由。死亡赔偿金由死者未来一定年限可期待逸失利益和生命权侵害抚慰金两部分构成,兼具财产性损害与精神性抚慰双重功能。死亡赔偿金具体数额,不仅要考虑生命权侵害物质性损害赔偿存在差异的客观现实,更为重要的是应确立并坚持自然人遭受生命侵害精神层面普世平等的法律评价。  相似文献   

8.
进一步完善死亡赔偿金制度,并在我国国情基础上协调运用侵权损害赔偿制度、责任保险、社会救济等手段对受害人予以补偿,才是公平救济的根本之道。  相似文献   

9.
刘倩 《现代商贸工业》2011,23(13):222-223
产品质量优劣,直接影响社会大众的人身安全,但现实情况是,生产者为了一己私欲,故意生产缺陷产品并造成了全社会范围人民大众的人身损害,社会影响极为恶劣。在这种情况下,若还沿用侵权责任的补偿性赔偿制度,并不能够对某些对赔偿金并不在意的生产者产生惩戒的作用。此时适当在侵权法中引入惩罚性赔偿金制度是避免损害再次发生,惩罚恶意侵权人,给予受害人充分补偿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0.
狄琼  李霞 《商场现代化》2006,(4X):207-208
惩罚性损害赔偿金是作为惩罚被告的一种方式而给予原告的损害赔偿金。在法律的制定和具体判案的过程中,如何科学理性的确定惩罚性损害赔偿金的多少,是法律走向成熟、完善的标志之一。而惩罚性损害赔偿金的多少是决定其发挥作用大小的关键。惩罚性损害赔偿佥的适用条件和计算方法是本文要关注的问题,将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四十九条为例,具体分析研究此问题,进而得出结论。  相似文献   

11.
对城乡居民“同命不同价”现象的法律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命权的平等对待是对平等的最基本要求,死亡赔偿这一对生命权受侵犯的赔偿,正是我们需要宣扬平等精神的首要舞台。但我国目前的死亡赔偿标准却对城乡居民进行区别对待,从而造成"同命不同价"的现象。该标准存在包括违背法理精神、违背我国现行法律的有关规定、对死亡赔偿金性质定义不合理等缺陷。我国立法应以一种全新的带层次性的标准对死亡赔偿标准进行统一,通过层次性来同时体现对生命的同等对待以及对作为人的不同价值的区别对待,充分体现平等精神。  相似文献   

12.
狄琼  李霞 《商场现代化》2006,(12):207-208
惩罚性损害赔偿金是作为惩罚被告的一种方式而给予原告的损害赔偿金。在法律的制定和具体判案的过程中,如何科学理性的确定惩罚性损害赔偿金的多少,是法律走向成熟、完善的标志之一。而惩罚性损害赔偿金的多少是决定其发挥作用大小的关键。惩罚性损害赔偿金的适用条件和计算方法是本文要关注的问题,将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四十九条为例,具体分析研究此问题,进而得出结论。  相似文献   

13.
李璐 《消费导刊》2011,(7):122-122
损害赔偿的计算方法,由于实行全部赔偿原则,主要表现为计算和确定专利权人实际遭受损害的方法。在我国对《专利法》的第三次修订中,不仅把对合理开支的赔偿问题上升到法律的高度,将合理开支纳入损害赔偿数额中,还在损害赔偿计算方法的适用问题上一改以往的做法,明确地规定了适用顺序。但是,由于我国的法定赔偿制度确立的时间较短,经验不足,所以实践中存在的各种状况法律都没有作出明确规定,以至于法院在适用该规定时不能准确适用。  相似文献   

14.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了惩罚性赔偿制度,但存在惩罚性赔偿的范围太窄,赔偿金倍数太低,对本规定的立法目的及价值取向认识不足,解决纠纷的途径不合理等问题。为此,借鉴各国在保护消费者权益方面的成功经验,完善惩罚性赔偿制度,对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洪喜 《消费导刊》2014,(7):195-196
在2014年实施的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对于惩罚性赔偿相关法条也做了一定的修改。虽然是新的法条,但是其中的一些问题仍然没有得到解决,仍有不足。笔者在介绍惩罚性赔偿的特点和发展现状之后,将进一步分析了新法中惩罚性赔偿制度的缺陷:适用范围太狭窄,适用主体不明确,赔偿数额规定不合理。最后,笔者针对缺陷提出了完善惩罚性赔偿制度的几点建议。希望引起学界对于惩罚性赔偿的重视,在实践中能够充分发挥惩罚性赔偿制度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皖北某市工伤死亡赔偿实践的全面考察,可以发现现行工伤保险死亡赔偿制度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因此,国家应在建制理念上以公平、正义、共享的时代要义取代以前保障稳定的制度理念:适度调整和扩大工亡职工供养亲属抚恤金享受范围;提高工伤保险工亡待遇标准;以工亡职工为本,切实改进工伤保险与民事损害赔偿竞合时的赔付流程.  相似文献   

17.
汪炜 《中国物价》2009,(3):66-69
航运事故赔偿金标准的合理和适用可以有效的平衡当事人之间的利益关系。本文通过梳理我国既存的多元标准,探讨各种标准适用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我国实际,对完善航运事故赔偿金标准的立法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房玮玮 《现代商业》2012,(25):95-96
海上油污事故频发,油污损害赔偿的争议不断,已成为各国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而尤其我国油污损害赔偿的法律体系不完备、不健全,尤其是关于赔偿范围的认定,更是争议的核心。笔者根据有关的国际法、国内法及实践来探讨这一问题。笔者认为,随着人们对油污损害认识的深入,扩大油污损害赔偿范围将是今后油污立法的必然趋势。我国也应顺应这一趋势,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海上油污赔偿制度。  相似文献   

19.
陈司司 《商》2014,(5):177-177
行政赔偿制度在我国行政法领域有着重要地位。而行政赔偿范围解决了对行政法律关系中处弱势地位的行政相对人的救济范围问题,故行政赔偿确定之日起就备受关注。作为行政赔偿的基础,行政赔偿的范围如果太过狭小,必然难以适应发展也不利于社会长治久安,因此,有必要对行政赔偿的范围进行扩宽。  相似文献   

20.
本文针对《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若干问题的通知》第四条中"将被抚养人生活费计入残疾赔偿金或死亡赔偿金"分析,通过探寻立法原意来理解法律用语,从而明确侵权赔偿项目,细化侵权赔偿金额,统一侵权赔偿标准,避免影响司法公信力的"同命不同价、同案不同判、同罪不同罚"现象,最大限度节省司法资源,享受公平正义,共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