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近年来,国外和中国的公司普遍出现大量持有现金的现象,在不同的现金持有动机下,现金持有对公司投资行为的影响是不一样的。现有关于现金持有动机及其对投资行为的影响研究结论不一。在中国特殊的制度背景下,未来研究的重点是:将现金持有动机、公司投资行为和公司治理诸因素结合研究,探寻改善经理人行为的有效措施,促使经理人和股东利益趋于一致。  相似文献   

3.
范歆 《财经科学》2006,(9):37-43
本文将股权分置改革中的对价方式归纳为股本调整类(非流通股股东向流通股股东送股、非流通股缩股、流通股扩股)、现金对价和权证对价三大类,通过归纳两类股东的对价水平评价指标,以及两类股东的对价效用函数变量在一定条件下的相等,通过7个命题依次证明了股本调整类对价方式的完全等效性,以及在忽略一些次要变量的情况下股本调整与现金对价、现金对价与权证对价的等效性,由此得出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将股权分置改革中的各种对价方式统一起来、以一种单一对价方式表示,以及不同类或者混合的对价方式之间可以比较对价水平的结论.  相似文献   

4.
薛大东 《经济师》2014,(10):43-44
在关于公司现金持有的研究中存在多种不同的理论解释,主要包括流动性需求动机理论、权衡理论、融资优序理论、代理成本理论等。文章综述了上述理论的基本观点,分析了这些理论的基本特征及其关联和冲突之处,并对公司现金持有研究中的这些理论解释给出了客观评价,以便为未来更深入的实证研究找到清晰而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陈会林 《时代经贸》2014,(6):125-125,127
现金持有水平体现企业决策能力和财务管理水平,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因素。我国现金持有水平普遍高于其他国家,备受企业和投资者的关注。多元化经营在国外已经普遍存在,改革开放以后,多元化逐渐成为中国上市公司重要的经营战略。多元化经营企业经营范围较广,涉及领域较多,现金持有管理更应受到企业的关注,研究多元化与现金持有水平的关系很有必要。已有关于多元化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多元化与企业价值的关系,作为企业价值中最重要的链条之一,现金持有价值必然受到多元化经营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以中国部分上市公司为样本,通过公司高额现金持有对公司投资行为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高额持有现金的公司显著表现出了投资不足的高度无效率投资行为.以公司现金持有量的研究视角,为中国上市公司投资无效率的研究提供了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7.
产品市场竞争与公司现金持有价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2001-2005年沪深交易所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检验了产品市场竞争对公司现金持有价值的影响.研究发现,产品市场竞争程度与企业的现金持有价值正相关,这种关系在国有企业和法制环境较差地区的企业表现得更为显著.研究结论说明了产品市场竞争可以减少代理成本,弥补投资者法律保护不足,约束管理者的行为.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我国上市公司1998-2003年的数据为样本,从公司内部治理安排与外部治理环境的角度研究了上市公司现金持有量的决定因素,并考察了产权对企业现金持有行为的影响。结果发现,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现金持有量呈“倒U”型关系;第二到第十大股东持股集中度与现金持有量显著负相关;银行债务占总债务的比例与现金持有量显著负相关;与非政府控制的企业相比,政府控制的企业持有较少的现金;企业所在地区的市场化程度越高,其持有的现金越多;企业的成长性、银行债务、地区的市场化程度等因素对企业现金持有量的影响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控股股东的产权性质的不同而不同。特别地,本文提供了与公有产权相伴的“政治关系”在司法体系薄弱的前提下通过改变企业的外部融资约束,从而对企业的现金持有行为产生显著影响的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9.
现金持有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近年来公司财务领域研究中一个非常热门的话题。本文首先对现金持有的理论进行了扼要介绍,然后对现金持有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成果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最后进行了简要评论。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以2007—2018年A股公司作为分析对象,基于委托代理关系的视角,研究了交错董事会对公司现金水平及其价值的影响。研究发现,与未设置交错董事会条款的公司相比,设置交错董事会条款的公司现金持有水平较低,并且其现金价值也较低。进一步研究发现,交错董事会条款显著增加了代理成本,现金被"挥霍"就越严重,因而持有的现金就越少。文章研究结果表明,设置交错董事会条款加大了管理层对公司现金资产的滥用和转移,进而降低了公司的现金持有水平及其价值。  相似文献   

11.
企业并购有横向、纵向、混合三种主要模式。横向并购浪潮促进了资本主义初期企业规模经济的形成与产业集中度提高;纵向并购浪潮促进了西方国家工业化中期企业资本进一步聚集与产业结构升级;混合并购浪潮一方面形成了一批多元化经营的巨型企业,另一方面,使规模小、实力弱的企业重新突出主业。本文将企业并购模式的选择与企业、产业生命周期联系起来考察,提出企业生命周期系数与产业生命周期系数的概念与计量方法;建立了企业、产业生命周期系数与经济周期指数三维坐标系,定量分析了企业、产业及宏观经济处于不同阶段时,如何动态选择并购模式,提高并购绩效。  相似文献   

12.
金融危机冲击与企业现金持有的动态调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动态面板模型及系统GMM估计方法,得出不同财务特征的企业在解释现金持有及动态调整速度与成本方面的差异,发现金融危机会显著增加公司调整持有现金的成本。进一步分析显示,正常状况下公司进行现金调整的资金来源主要依靠银行贷款与经营性现金流量,但在金融危机冲击时,中国上市公司对银行融资性资金来源的依赖更为明显,这与我国以银行为主体的间接融资方式相一致。  相似文献   

13.
自由现金流量与我国上市公司并购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解释公司并购失败的理论很多.本文认为,针对高自由现金流同时低成长性的公司来说,自由现金流所带来的代理成本对上市公司的并购绩效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利用我国上市公司2001-2003年436次并购事件进行实证分析的结果表明:高自由现金流低成长性的上市公司并购总体绩效为负,说明并购并没有给这类公司带来价值的提升.  相似文献   

14.
金融危机视角下中国金融企业跨国并购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受金融危机影响,美国甚至全球的金融业都进入了一个低谷.欧美许多大型金融机构资产贬值,价值被低估,股价也出现大幅下挫.可以说,流动性充沛的中国金融企业迎来了并购的良机.但受国内金融市场发展程度和金融企业自身能力限制,跨国并购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本文对比分析了国内金融企业在跨国并购中的机遇与挑战,并进一步通过案例分析,总结了并购中的经验教训,得出中国金融企业在金融危机背景下的海外并购应持谨慎态度,不可盲目抄底.目前,中国金融企业最重要的是把国内的业务做好,等待时机.确保金融业稳定比什么都重要.  相似文献   

15.
企业并购中的整合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青 《经济论坛》2004,(7):43-44
党的十五大明确指出,把国有企业改革同改组、改造,加强管理结合起来,要着眼于搞好整个国有经济,抓好大的,放活小的,对国有企业实施战略性改组。加快放开搞活国有小型企业的步伐。因此,研究探讨企业并购后的整合问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企业购并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一种正常的企业行为、经济行为。它既是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战略行为,也是市场竞争的必然结果。购并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价值增值。当不同的企业资本通过购并集中在一起实现优势互补时,可以在更大规模的基础上实现更大的价值增值能力。当然,如果不顾购并双方经济可行性,单纯以消灭和扶持亏损企业、片面追求规模  相似文献   

17.
魏永刚 《经济师》2001,(1):11-11,17
文章就企业并购中存在的两种主要会计处理方法 :购买法和股权联合法中的后者的合理性作粗浅的探讨。说明其理论基础、主要特点及使用股权联合法的益处与弊端 ,对两种方法作一浅显的比较 ,并介绍各国的基本做法和我国的具体规定。  相似文献   

18.
并购协同效应的陷阱及其防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平 《经济论坛》2004,(10):63-64
一、并购协同效应的陷阱并购协同效应包括静态协同效应和动态协同效应。前者是我们通常所认为的1+1>2或者-1-1>-2,即合并后的企业的总产出或总收益大于合并前各自的产出或收益,或者并购后在成本方面比原来两家企业独立存在时的成本降低。后者指的是合并后的企业的预期现金流超过原来的并购前各自预期达到的水平之和。动态的并购协同效应因为考虑了预期而显得更加重要。在现实中,许多企业往往把并购能否产生协同效应作为企业实施并购决策的依据,这样很容易过分夸大并购协同为企业所创造的价值,从而使企业陷入并购协同效应的陷阱。1.溢价的陷…  相似文献   

19.
在区分关键研发者和一般研发人员基础上,利用24家涉及技术并购的高新技术企业1998-2017年全部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数据,从动态角度分两个步骤研究了技术并购对224名并购企业关键研发者合作网络的影响。社会网络与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技术并购发生,并购企业关键研发者度中心性、中间中心性、接近中心性整体均有所降低,结构洞有所增多;并购企业关键研发者与目标企业技术相似性、度中心性、中间中心性有显著负向关系,而与接近中心性关系不显著,与其结构洞有显著正向关系。结论从理论上拓展了技术并购对并购企业影响研究的视角,同时对并购企业管理者进行并购选择以及留住自身关键研发者并保持较高的创新绩效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