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虚拟社区、在线口碑与消费者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佳 《商业研究》2011,(12):71-76
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虚拟社区成为消费者分享个体购物经验、消费体验和沟通信息的重要场所,消费者在购物时也将虚拟社区中的口碑信息作为重要参考依据。本文在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研究基础上,构建出在线口碑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因素模型,并运用因子分析法对假设的模型进行了修正,发现口碑信息源因素、口碑信息传播方向因素、社区成员自身因素、社区成员互动因素和产品因素,在网络口碑对虚拟社区成员消费行为的影响过程中起了很大作用;企业若要利用好口碑信息就应提供充足的口碑信息,增加信息的可信度,提高在线口碑作为反馈机制的效益,提高在线口碑的间接收益,并掌握处理负面口碑的应急之策。  相似文献   

2.
本文分析了虚拟社区环境下的消费者行为特点,虚拟社区的营销价值,并以微信朋友圈宝马广告为例来说明虚拟社区营销模式对消费者决策行为的影响,提出了企业在虚拟社区条件下所应有的营销策略。虚拟社区并不仅仅是一种传播媒介,更是将企业经营从推销观念向市场营销观念转变的重要工具,充分利用好虚拟社区的口碑效用和品牌聚集效应,就能使虚拟社区成员转变成为企业的营销者。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工具性信息搜寻和情感性社交互动两类虚拟社区参与方式出发,构建虚拟社区参与行为情景下的网络口碑采纳模型,通过问卷统计实证研究,系统分析了不同虚拟社区参与方式对网络口碑采纳意向的影响机理。研究结果表明,虚拟社区参与行为通过网络口碑感知有用性和感知信任度等中介变量,来影响虚拟社区成员对网络口碑的采纳意向。同时,不同类型的参与方式对网络口碑采纳意向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性。  相似文献   

4.
网络社交媒介的涌现导致企业越来越趋向于以虚拟品牌社区的方式进行产品营销,并试图通过这种方式将企业品牌形象深植到消费者心中,进而形成较高的品牌忠诚度。鉴于此,可基于社会网络、品牌社区等理论,构建社会强化动机、网络中心度及虚拟品牌社区成员品牌选择行为之间关系的理论模型,进而通过设计问卷对虚拟社区成员进行调研,检验社会强化动机对虚拟品牌社区成员品牌忠诚度的作用机理,探究网络中心度在虚拟品牌社区强化动机与品牌选择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研究发现,社会强化动机能有效提高虚拟社区成员的程度中心度和中介中心度;虚拟社区成员的程度中心度和中介中心度越高,社会强化动机越强,其对虚拟社区的归属感越强;成员的社区归属感越强,越倾向于保护自己的品牌并抵制竞争品牌。由此可见,企业为更好地进行虚拟品牌社区管理,需要注重对成员社会强化动机的激发,鼓励成员参与社区活动;需要重点关注网络中心度高的成员,激发其信息分享热情;需要致力于虚拟品牌社区建设,不断增强成员归属感。  相似文献   

5.
基于参与行为的兴趣型虚拟社区成员分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兴趣型虚拟社区是消费者与企业沟通的重要手段和信息渠道,本文鉴于客户的消费行为在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存在显著的差异,从近度、频度、值度三个行为维度对客户进行分类,基于客户在兴趣型虚拟社区中的参与行为,通过借鉴RFM模型构造了兴趣型虚拟社区成员分类LAT模型,并以五菱车友会论坛为实例,对其社区成员进行了分类,分析了各类成员的行为特征。  相似文献   

6.
目前,我国各种类型的虚拟社区、社区成员间信息共享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虚拟社区监管制度很难规范,虚拟社区成员参与不足及交流方式不规范,虚拟社区成员间缺乏信任等方面。影响虚拟社区中信息流动和信息共享的三个因素:自我能力感、结果预期和信任。在虚拟社区中,应提高社区成员信息共享的自我能力感,增强社区成员信息共享者的自豪感和满足感,加强对虚拟社区信息的共享者的激励,从而更好地促进虚拟社区信息流动和信息共享。  相似文献   

7.
杨雪雁  李洪心 《消费经济》2012,(3):30-34,29
虚拟社区在消费决策中扮演了愈来愈重要的角色。那么哪些虚拟社区的因素更影响购买决策?本研究采用SEM方法测试了三个虚拟社区因素:信息、成员和平台的影响力量。研究发现,专业性和经验性的信息、虚拟社区平台的易用性和知名度都对购买决策产生显著的正面影响,而成员之间的关系对决策的影响不显著。在此基础上提出几点企业利用虚拟社区开展营销活动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随着互联网的蓬勃发展,虚拟社区作为一种新兴的网络平台,为大学生之间交流就业信息提供了新的途径。大学生求职过程中所运作的资本主要有人力资本、心理资本、社会资本。根据虚拟社区的特点,对于大学生社会资本的影响是,虚拟社区有利于扩大大学生的社交范围,突破时空界限;虚拟社区中的交往具有匿名性和彻底的符号性,这更有利于形成较强“亲和力”的社会资本;虚拟社区奉行“自由,平等,民主”原则,这更利于丰富大学生社会资本的内涵。虚拟社区对大学生求职的影响。主要是在求职过程中帮助收集筛选信息和协助推荐就业。  相似文献   

9.
徐小龙 《财贸经济》2012,(2):114-123
本文以参照群体理论为基础,针对信息性动机、群体规范、社区认同感、虚拟社区意识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提出了若干假设,构建了消费者参与虚拟社区的购买行为变化理论模型,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虚拟社区是对消费者具有明显影响力的参照群体,虚拟社区对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产生信息性影响和规范性影响,使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发生变化。消费者对信息的需求越强烈,对虚拟社区的认同感越强,受虚拟社区的信息性影响越大。社区意识在社区认同感、群体规范与虚拟社区的规范性影响之间起着完全中介作用。消费者的社区意识越强烈,受虚拟社区的规范性影响越大。  相似文献   

10.
从众心理理论下提高广告创意效果的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众是受别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从众现象是一种较普遍的心理现象。从众心理理论下,广告创作可以从优化“众”的质量、强化“众”的规模、强调“众”的切合度、描绘“众”的集舍性四个方面考虑,强化广告对消费者的引导力度,从而实现广告效果的最优化。  相似文献   

11.
虚拟社区已经成为互联网中重要的应用,对虚拟社区个人知识管理过程及其策略进行研究,有利于虚拟社区成员提高知识管理水平,提升知识应用和创新的能力。本文在虚拟社区对个人知识管理的作用的基础上,提出虚拟社区中个人知识管理过程包括个人知识需求,个人知识识别,个人知识获取与吸收,个人知识应用与创新和个人知识交流与共享5个阶段,接着分析了虚拟社区中影响个人知识管理的因素并提出虚拟社区中个人知识管理的策略。  相似文献   

12.
从众理论及其在营销领域研究发展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学术界越来越重视研究从众对顾客心理和消费行为的影响。根据从众研究的现状,并在大量从众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对从众理论及与营销有关的行为研究进行了述评,并对从众理论研究的意义以及对营销研究的启示予以说明。  相似文献   

13.
对网络购物背景的深入分析发现,社会性网络环境下的群体行为会对个体的心理行为造成直接的影响,这种现象又称之“从众心理”。因此,本研究就以淘宝双11购物节为例,对网络购物背景下技校生消费者从众心理逐层展开研究,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几点建议,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互联网虚拟社区用户的激增以及网络购物人数的增长,急需我们掌握网络购买者对于虚拟社区认识,以及虚拟社区对网民的切身影响,本文主要探讨虚拟社区的社会性特征对网络购买行为的影响。运用AMOS17.0结构方程模型方法,希望有助于虚拟社区建立更好的营销机理。  相似文献   

15.
本文旨在"杭儿风"的影响下,分析消费者的从众消费心理和行为对小微商家的影响,探究部分小微商家在从众消费的影响下迅速消失的原因,并提出应对的策略。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虚拟社区的含义,虚拟社区与现实社区的差异,分析了虚拟社区为社区成员创造价值,为社区服务供应商创造商业利益,以及虚拟社区为企业带来新的商机。  相似文献   

17.
对证券市场中从众行为的心理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证券市场中的从众行为是普遍存在的现象.本文试图对从众行为从心理的角度分析群体行为产生的原因.及从众行为对证券市场的影响。中国证券市场价格波动可以用心理群体的从众行为来加以解释。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从两个BBS社区抽取610个研究样本,通过构建虚拟社区生活形态量表来考察虚拟社区的网上消费生活形态特征。实证研究发现BBs社区成员由三类群体构成:消费咨询导向型、混合型和社交活跃导向型。尽管这三类消费群的虚拟社区生活形态迥然不同,但男性和女性在虚拟社区中的消费生活形态并没有显著差异,不同年龄的成员消费生活形态也没有显著差异。根据研究结果,文章最后为企业的网络营销管理实践工作提供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9.
对于不同的群体和事件,从众的比例是不同的,个体的从众行为也并非是一贯的。本文采用实证的研究方法,分析个体特征和区分不同事件,阐述从众倾向产生的原因,然后通过实证研究的数据讨论从众行为与个体职业与身份、行为的可欲度、群体特征等因素的关系,最后指出企业的管理方式会对员工的从众倾向产生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20.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虚拟社区正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虚拟社区的知识共享程度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虚拟社区的发展。本文从虚拟社区的知识共享行为入手,分析了虚拟祉区的知识共享机制,并针对目前虚拟社区知识共享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相关的政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