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科龙集团背景资料:科龙集团1984年创建,9万元起家,乡镇企业出身。当时,“科龙”只能算是一名“最轻量级选手”。弹指14年,科龙集团“高峡出年湖”,不仅成为我国生产制冷家电产品企业中的“大哥大”,而且还跃入国际冰箱生产商“重量级选手”的行列。科龙集团目前主要生产“容声”系列冰箱、“科龙”系列空调和“三洋科龙”系列冷柜,下届冰箱公司、空调公司、配件公司、投资拓展公司、三洋科龙冷柜公司、四川成都科龙冰箱有限公司、辽宁营口科龙冰箱有限公司、日本科龙株式会社(日本科龙研究所)和香港科龙发展有限公司。科龙集团现…  相似文献   

2.
顾雏军及他的顾氏循环理论对新闻界来说并不陌生.10年前,当顾雏军的顾氏循环理论遭到专家质疑时,也曾新闻界引起反响.然而,就在那时,运用顾氏循环理论建起的空调企业却一个个地倒下了,如当时盛极一时的小康空调、蓝波希岛空调及华簉空调.十年磨一剑,顾雏军在从媒体上消失了十年之后,一露面就一口吞下了在中国家电市场上拚搏了十年的家电巨头--科龙,并把它重新打造的新的陌生的格林柯尔一下子就塞满了媒体的版面.格林科尔即顾雏军哪来的这么大的实力?科龙董事会大换班之后,还会不会是原来那个社会保有量3000万台冰箱、空调的科龙?这个至今还有争议的顾雏军会把科龙带向何方,成了业内人士的一块心病.  相似文献   

3.
草民顾雏军     
伏昕 《中国企业家》2012,(19):57-60,12,56
从叱咤风云到身败名裂,七年牢狱生活唯一没能改变的是顾雏军的睫怒9月6日上午8点,广东省肇庆市四会监狱,三辆汽车早早停到大门前。不一会儿,一个身材略胖、戴着一副金丝边眼镜的中年男人从高墙内走了出来。顾雏军,这位曾名噪一时的格林柯尔系创始人、原广东科龙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在度过了七年牢狱生活后,提前获释。这一天,只有少数知道消息的人前来迎接顾雏军出狱,其中包括部分格林柯尔旧部、科龙旧部,还有当年他为科龙  相似文献   

4.
科龙近日发布澄清公告承认,中山市阜沙镇政府欠公司750万元土地款一事情况属实。日前有报道称,当初顾雏军收购中山威力引发的750万元土地欠款问题近日浮出水面,st科龙有意将中山阜沙镇政府告上仲裁法庭。据st科龙介绍,2004年公司参与中山威力集团公司的重组,并与公司全资子公司科龙发展有限公司及中山市阜沙镇顺畅工业有限公司共同出资成立了广东科龙威力电器有限公司(下称"科龙威力")。其间,科龙威力向st科龙借款向阜  相似文献   

5.
拯救科龙     
也许是因为这些年来喧嚣的科龙革命总是令人大跌眼镜,也许是因为当初格林柯尔入主科龙并没有被更多人看好,总之,自顾雏军亲率三驾马车引领科龙重新上路始,怀疑的目光便一路相随。许多人无法相信,揭竿而起的顾氏新军在竞争惨烈的家电市场中能够杀出一条血路,他们从初始一刻便断言:科龙死定了!一年后的2002年岁末,当我们冒着冬天里的第一场寒流赶赴顺德,脚踏实地再一次拜访科龙总部时,那些扑朔迷离的科龙故事在我们面前忽然变的极其简单,在兵不血刃的快鱼吃慢鱼、小鱼吃大鱼的经典案例中,科龙不但没有死,而且中期盈利1.12亿元,…  相似文献   

6.
汤业国曾任教于山东大学,专业是财务管理。 由他来担当科龙的接管大员,周厚健显然是有所考虑。因为拯救病中科龙最缺的,是资金。但是钱从哪里来7当时,海信投入的3.01个亿资金既要发员工工资.又要买材料、付欠款、贷款.支付销售费用和安装费等等,目之所及几乎都在等着钱用。  相似文献   

7.
月度公司     
《中国新时代》2006,(9):20-20
科龙巨亏创年度之最原定于4月28日公布的科龙年报经过长时间的难产,8月14日终于全面曝光。然而,该年报带给投资者的却不是什么好消息,因为高达36.94亿元的亏损额,不仅“刷新”了该公司亏损额历史纪录,创下了国内上市公司年度亏损额之最。而且还让已连续亏损两年的科龙变身为“*ST”,被实行了退市风险警示。根据年报公告,科龙巨亏的原因,主要是受前董事长顾雏军事件的负面影响,此事影响了金融机构、供货商、经销商对科龙的信心,致使科龙在融资上遇到巨大困难。据悉,科龙股权过户的手续仍在办理,目前格林柯尔仍持有科龙26.43%的股权。有分析…  相似文献   

8.
变局科龙     
张奇志  林华 《企业导报》2001,(12):22-25
<正> 科龙“易主”掀巨澜 从一个乡镇农机维修小厂,到中国第一大制冷企业,而后成为第一家在香港上市的中资企业集团,科龙在外人眼里,无论是产权结构、管理体制及创新机制,均堪称中国乡镇企业的典范。然而,科龙连续9年保持中国制冷业销售第一的业绩,在2000年被轰然打破。也就是这一年,一个真实的科龙凸现出来:“大企业病”缠身、机构臃肿、冗员众多、发展缓慢、决策层文化层次偏低、多年来维持“粗放”式经营  相似文献   

9.
科龙2001年亏损了15个亿,而于2001年年底入主科龙的新一届领导班子,却只用9个月的时间就创造了利润1亿多的奇迹,不得不让人深思。为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在2002年9月底对科龙做了一个深入的调研,专家们将科龙的成功转制归结为民营化重组和战略性整顿的结合。这是一个企业改制与管理的成功范例。  相似文献   

10.
中国著名先锋企业——科龙,13名董事会最高层管理者五年来薪酬总额超过一亿元人民币;2001年,亏损15亿多元的“科龙”,其总裁的年薪比当所的美国总统克林顿还要高出4倍;比排在全世界第一年薪的新加坡总理还高出1倍,比中国上市公司其它总裁年薪高出4至20倍。 科龙至今在大换血。执政只有一年多时间的徐铁峰时代原高管层,随着最后一位主管生产的副总裁王康平的辞职,宣告了徐氏时代彻底终结。科龙换血的震荡是非常严峻的,2002年6月27日A15版《广州日报》更是报道:”科龙技术中心科级以上领导全走空了”。 “科龙至今未收到一份辞呈”,这显然是“此地无银三百两”之说。那2001年11月2日包括徐铁峰在内的7名董事提出辞职,这算不算是一分辞呈呢?那2001年12月23日科龙临时股东大会予以通过此辞呈又当何论?显然,科龙依然虚火旺盛。  相似文献   

11.
陈斌 《人力资源》2007,(2):39-45
彭玉冰安徽合肥人,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管理学博士,中山大学管理学院工商管理博士后,。现任广东科龙电器股份有限公司集团人力资源总监。从1997年以顾问身份进入科龙至今,大约10年的时间,历经潘宁、王国端、徐铁峰、顾雏军和汤业国等几任老板,科龙从集体企业到民营企业,再到国有企业,彭玉冰也因此完整地体验了三种不同企业形态下的不同管理特点。科龙的每一次“改朝换代”,为维护企业的正常运行,他都倾注了满腔热情,付出了大量心血,成为见证科龙10年风雨历程的唯一高管人员,做出的成绩  相似文献   

12.
判断科龙2002年中报的真实性,即科龙今年上半年是真盈利还是假盈利,抑 或盈利数字被拨高,不要说咱等局外人,就是证监部门的专家也是一头雾水。中间之原委,除了道德因素的不确定性,更与上市公司与股民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现有会计审计制度的不完善、券市监督机制的不到位有极大的关系。不过,拿科龙老板顾维军上任之后抓成本控制的持续努力来说事,科龙的确出现了变化。上个月我在中山、顺德的部分民营企业讲学时,与一些当地的民企老板探讨过科龙“起死回生”的可能性,也私下与科龙的朋友作过讨论。朋友向我讲述一元钱与两毛钱的故事…  相似文献   

13.
提起科龙的空调制造历史可谓辉煌:科龙麾下的华宝空调,1988年首推中国第一台分体式空调;1990年,中国第一台“一拖二”挂壁式分体空调又在华宝产生;1995年,华宝空调在国内首创2匹单相柜机;2001年,科龙空调荣获首批“中国名牌产品”称号。这一系列成绩的取得完全得益于科龙能够紧紧把握空调行业技术的脉博!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龙作为中国最大的制冷家电专业集团,始终注重科技领先,他们利用强大的科技研发力量及资深制冷专业经验,致力于空调核心技术的不断提升。他们独创了两项世界专利技术——并联节流双循环系统和高效节能R411制冷剂,…  相似文献   

14.
据国家统计局行业信息发布中心公布.2003年国内冰箱行业销量统计显示.科龙公司的科龙、容声、康拜恩三个冰箱品牌加在一起.总市场份额超过27%.占据第一位,高出第二名10个百分点.遥遥领先。这是科龙继1991—1999年连续9年夺得销量冠军之后,第十次夺冠。这其中尤为显眼的就是康拜恩冰箱:自2003年1月推出后.仅用1年时间.市场份额就突破10%。康拜恩冰箱的成功.加速了国内冰箱市场的整合.科龙作为世界冰箱帝国的地位也日益显现。康拜恩冰箱在短短1年时间就达到如此规模的奥秘非常值得我们去解读。  相似文献   

15.
2007年4月23日,科龙2006年年报出炉,这家曾经被“下了病危通知”的企业虽然宣告盈利,但距离海信以及公众的心理预期还相差甚远。“如果不出意外的话,到2007年年底海信就会完全恢复正常。”汤业国说。虽然汤业国对科龙充满信心,但对于刚刚恢复元气的科龙来说,还充满着不确定性。整合科龙,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很多难过的坎。  相似文献   

16.
读者信箱     
《英才》2008,(2):12-12
科龙归海27个月来,科龙面对的不再是昔日的疯狂与浮躁。仅仅依靠几个人的谋划与数十个被冠以海信疯子的骨干,今天的科龙已经被打上了明显的海信印记。回想27个月以前甚至更早,科龙、容声的名字一度如日中天。更换总裁、更换大股东、市场营销、生产任务……科龙所有的事情从没有悄无声息地进行。一系列动作标志着,  相似文献   

17.
张刚  贺大卓 《英才》2008,(1):40-48
2007年3月底之前,海信集团与海信科龙的资产重组将尘埃落定。发生在2005年前后中国制造业足以影响行业格局的两起重大并购事件——联想收购IBM PC部门、海信收购“问题科龙”,即使在2年以后,仍然足够吸引眼球。  相似文献   

18.
自2005年9月海信集团从顾雏军手上接管科龙后,更名后的海信科龙,在新老板手中公司高管震荡不断。但从目前的情况看,频繁更换的几任总裁,以及海信系的其他高层并没能从业务上提升科龙,而只是把这种高管换血的闹剧不断演绎下去。  相似文献   

19.
众所周知,科龙出身于乡镇企业,曾经是中国乡镇企业的一面旗帜,向来以“中国最大制冷企业”自居。在科龙集团大楼后面有一座文化雕塑,寓意为“从石头里面蹦出来的一颗明珠”。曾几何时,明珠所放出的熠熠光芒足以令科龙人自豪,令同时代的创业者们折服。经过短短十几年的努力,科龙从9万元起家,一跃成为坐拥80多亿元资本的大集团,你不得不在其惊人的成就面前叹为观止。岁月变迁,斗换星移,科龙挟强者之气一路连创新高后,却疲态尽显,接连遭遇经营业绩下滑,人事变动不断,投资者信心受挫等企业衰败征兆。科龙似乎在新一轮的企业发展中迷失了,人们不禁要问:“科龙怎么了”?  相似文献   

20.
屈云波现在致力于治理自己的公司。他在新的公司中,算是一股独大。关于屈云波离开科龙后的传说很多,“其实我哪儿都没去,当时从科龙出来后想出国,但是现在我想把自己的公司做好了以后,再出国学习。”从一开始接触,屈云波就一直在反问我的问题,他是个严谨的人,无论什么话题,都要从各个角度去论证全面。比如说企业失败,什么样的企业才算失败?“科龙做了18年,赚了16年的钱,现在只是亏损了两年而已,怎么算是失败呢?科龙的净资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