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以2013—2017年中国航空航天制造企业专利数据为研究样本,采用泊松回归模型检验了企业技术生态位特征与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并将系统中心生态位作为调节变量检验其对于企业技术生态位与创新能力关系的影响。结果表明:企业技术生态位的宽度及重叠度均与其创新能力呈倒U型关系;系统中心生态位进入正向调节企业技术生态位宽度与创新能力的关系,负向调节企业技术生态位重叠度与创新能力的关系。系统中心生态位深度负向调节企业技术生态位宽度与创新能力的关系,而对技术生态位重叠度与创新能力的关系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
技术生态位及生态化对企业技术创新的作用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循环经济要求以技术创新为动力,实现技术的生态化。企业是技术创新群落中的主体。因此,要实现整个国家技术创新体系生态化,首先就要实现企业技术创新生态化。技术因子是企业发展的控制参数,主宰企业对环境的适应,它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性构成了企业生态位中少数几个序参量之一,并且形成企业技术生态位。而技术生态位通过差异化竞争实现分离,提升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企业技术创新的生态化。基于生态位的技术生态化具备了"适者生存"的技术选择机制和开放性、适应性的自稳过程及自适应能力特征。这些特征是企业技术创新的生态化实现机制,并要求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实现生产工艺生态化、全寿命周期分析及全过程的生态化管理。  相似文献   

3.
电子信息产业作为新兴的战略产业,将为新常态下实现经济提质增效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供新的动力,因此研究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路径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战略生态位管理(SNM)理论对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演进进行了分析与阐述,并提出相关建议措施为未来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企业的技术创新过程是对创新信息的利用开发过程,基于不同的信息生态位,企业具有不同的技术创新能力。在分析企业信息生态位内涵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信息生态位的技术创新能力构成模型,最后探讨了企业信息生态位到技术创新能力的传导机理。  相似文献   

5.
以2005-2015年我国电子信息企业技术专利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采用负二项回归模型,探讨了企业技术生态位对二元式创新绩效的影响,并分析了中心度对两者关系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技术生态位宽度对探索式创新绩效和利用式创新绩效存在显著正向影响;技术生态位重叠度与利用式创新绩效呈倒U型关系;网络中心度正向调节技术生态位宽度与二元式创新的关系,负向调节技术生态位重叠度与利用式创新的关系。研究结论可为企业改善技术生态位及构建网络资源优势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回顾了战略生态位管理(SNM)理论,丰富和完善了SNM理论体系,运用SNM理论归纳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系统的理论架构。在分析创新系统要素与作用机理的基础上,构建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系统及相关模型。提出应在创新系统中通过战略生态位空间的构建、优化和突变,使得技术生态位成功过渡到市场生态位,突破"技术制度锁定"效应,实现产业变革。  相似文献   

7.
基于生态经济学思想,首先从企业外部环境出发,探讨基于生态位概念的强权型、计谋型和技巧型油公司在其所处生态环境中的生态位与势,并分析每个生态位中油公司的经营策略;其次从企业自身出发,研究企业内部自组织结构,分析改善油公司内部结构的关键因素;最后结合油公司内外部环境,分析其在不同生态位中采取的经营策略,提出油公司生态位经营策略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董秋云 《生产力研究》2012,(4):196-197,241
要在动态的外部环境中生存和发展,企业必须具备随着内外环境发生变化时改变当前战略的能力,即动态战略能力。另一方面,企业之间的关系类似于生态系统,企业必须选择并构建恰当的生态位,不断进化以适应企业生态系统。在一定程度上说,企业生态位的进化能力也就是企业的动态能力。文章运用生态学中的生态位理论来研究企业动态战略能力,从生态位的角度探讨企业动态战略能力的内涵。  相似文献   

9.
以战略生态位管理的3阶段模型和5阶段模型为理论假设基础,以北京市住宅产业化创新应用为案例,通过扎根研究,探讨了政府、研究机构以及产业链上各企业如何通过创新生态系统为包容性创新构建技术生态位的保护性空间,并最终形成市场生态位。通过3层编码分析,梳理了战略生态位管理过程,并建立了包含6个核心要素的战略生态位管理模型,并将北京市住宅产业化技术创新的战略生态位管理过程分为3个阶段,即包容性与技术相结合、建立社会网络、市场生态位和嵌入式关系形成。  相似文献   

10.
基于科技型中小企业所处一方面要深入科研、着力创新,而另一方面则捉襟见肘、入不敷出的现状,本文首先分析了科技型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存在的问题,接着提出从企业生态位的新视角对深层原因进行认识和剖析,认为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创新应当考虑其赖以生存的企业生态系统,并在此基础上探索了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逻辑,最后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生态位理论及其在生态经济规划中的应用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生态经济规划是生态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根据区域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条件的关系,初步探讨了生态位理论在生态经济规划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
针对目前企业生态位研究中存在将企业生态位简单类比生物生态位的现象,分析了企业生态位与生物生态位的共同特性。在此基础上,探究二者之间存在的本质差异。最后,提出企业生态位研究的展望。  相似文献   

13.
目前关于建筑行业创新投入、技术扩散、对建筑产业整体收益、产业集中度的影响难以用实际数据分析,因而从个体企业行为角度出发,根据多智能体理论,使用多主体仿真平台(Netlogo)建模平台,建立我国建筑业的交易行为互动流程,模拟运行建筑产业创新行为,观察并分析论证创新使产业集中度产生波动,创新企业数量与产业收益是U型关系,技术扩散速度对产业收益有极大影响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
以创新能力为中介变量,剖析生态位适宜度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机理,构建门槛效应模型,利用2009-2018年我国内地30个省市区创新系统生态位适宜度与创新能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相关数据,测量生态位适宜度及其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效应,运用Arcgis软件对生态位适宜度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发现:①创新生态位适宜度集聚特征明显,可分为“三足鼎立型”、“长三角主导型”、“中部主导型”、“西部主导型”4个板块;②创新生态系统适宜度表现为区域非均衡性特征,呈现出东高西低、沿海高内陆低的态势,马太效应显著,部分中西部省市进步明显;③生态位适宜度对创新能力、经济高质量发展均存在双门槛效应,影响效应边际递增。  相似文献   

15.
次贷危机是二战后一次影响很为深远和广泛的危机,是一次突变。根据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所表达的思想,对这次危机的发生机制很难仅限于经济领域及其原有分析范式下得到合理解释。而根据经济现象一般要体现政治意图、战术手段,一般要体现战略目的之不变规律,本研究综合运用战略理论、社会生物学有关生态位理论,并结合博弈论的PARTS原理,试图为次贷危机提供一个更为广阔的分析思路。  相似文献   

16.
生态位理论视角在乡村聚落发展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学重要基础理论——生态位理论在乡村聚落发展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文章根据乡村聚落发展与资源环境条件的关系,初步探讨了生态位理论在乡村发展中的应用。具体表现为:生态位态势变化及生态位大小能够解释乡村聚落间发展差距;生态位适宜度可以为乡村聚落发展可持续性提供评价依据;生态位扩充则能够较好体现乡村聚落空间结构发展及演化机制,而生态位重叠和分离理论对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参考性。  相似文献   

17.
价值创新异化企业生态位:从红海走向蓝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生态位现象在自然界具有普遍性。作为一种特殊的生命体,企业也具有自己的生态位。企业间竞争的产生正是由于生态位重叠所致。通过价值创新,企业能够异化自己的生态位,从充满血腥的红海走向新的市场空间——蓝海。  相似文献   

18.
基于生态位理论视角的企业战略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在分析传统的企业战略管理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借鉴生态学相关理论给出了企业生态位概念和生态位测度指标,分析了企业生态位与企业战略模式的内在联系,提出了企业应根据其生态位合理选择战略模式。  相似文献   

19.
农民问题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多数农民受到不公正待遇,生活比较艰苦,被归为弱势群体。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入口占全国总人口的绝大多数.农民作为一个庞大的生物群体,又作为社会经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农村发展以及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起着重大的决定作用。本文引用生态学理论中的生态位原理来分析农民生态位的现状及其产生原因,研究农民生态位的发展问题,并就在不断完善的社会生态系统中培育适合农民发展的生态空间给出了相应对策,这对农民自身发展以及农业、农村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借助生态位理论与方法,在明确城市科技竞争力生态位内涵的基础上,构建了一套含3个维度、8个模块以及26个指标的城市科技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对浙江省11个地级市科技竞争力生态位进行了计算,根据结果分析了各个城市科技竞争力生态位的地区差异、空间竞争关系和发展态势,〖JP〗明确了浙江各市科技竞争力的优势、劣势和发展格局,为调整全省科技发展空间布局和战略规划提供了相关参考及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