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我国区域创新差异时空格局演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分析了我国2001-2011年区域创新水平存在的差异及其时空格局演化,并探讨了区域创新水平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近10年间,我国区域创新差异总体呈现扩大的趋势;我国区域创新水平表现出较强的空间相关性,并逐渐呈现空间集聚的态势;我国区域创新增长水平也存在差异;人才因素已经成为当前推动我国区域创新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区域城市化空间格局研究——兰州-西宁为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应用不平衡指数、全局空间关联指数和局部空间关联指数,采用Arcgis9.2技术,对兰州-西宁区域31个城市进行城市化空间格局定量测量和定性分析.得出结论:①兰州-西宁区域城市体系为倒"丁"字形规模等级结构,而不是金字塔型;②兰州-西宁区域城市化空间格局呈现"Y"字形,以西宁-兰州-陇西段陇海铁路和景泰-白银-兰州铁路为中心轴线,城市化水平从轴线向外围按照距离规则逐渐降低,其中西宁、兰州、白银是轴线上的极点;③近几年核心城市在区域发展中极化性增强,相对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城市化不平衡指数在增大.同时,区域城市化的全局和局部空间关联指数较小,区域城市化空间关联弱,城市化的"热点区"主要分布在北部区域;④城市化的空间格局呈现出北高南低和西高东低演化趋势.  相似文献   

3.
为评估和揭示区域创新与创业耦合协调发展的空间格局及其驱动机制,构建了区域创新与创业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TOPSIS-熵值法和耦合协调模型测度了两者的综合发展水平及耦合协调度,进而运用空间计量模型检验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我国区域创新与创业水平不断提升,“东部高西部低”的差异特征显著;区域创新与创业的耦合协调度整体上增幅较大,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广东的耦合协调度始终保持较高水平,而西藏、青海、宁夏等地一直处于较低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市场化水平对耦合协调度具有显著且稳健的正向影响,但却具有一定负向的空间溢出效应;人口密度等其他因素的影响作用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研究结果可以为持续推进区域创新与创业协调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4.
从城镇化内涵的人口、经济、社会、设施四个方面构建城市化水平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对甘肃省1996年和2009年两个时期的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并借助GIS技术,运用空间聚类法和空间自相关对城镇化水平的空间演变及分异进行分析。甘肃省城镇化综合水平在空间分布上存在较大差异。城镇化综合水平存在较强的空间自相关,呈现强集聚分布格局。两时期城镇化水平"北高南低、西高东低"的空间格局始终未改变。区域发展条件空间差异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地域差异是甘肃省城市化综合水平空间分异产生和演变的主要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5.
毕秀晶  汪明峰  宁越敏 《经济地理》2011,31(1):84-89,122
利用Arcgis分析工具对我国软件产业的空间特征进行分析,发现我国软件产业以东部地区为主,北京、上海等大城市集聚了软件骨干企业的绝大部分,软件出口具有较强的基地指向性。影响因素的回归模型统计结果表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及外向度、政府政策支持、软件产业发展的基础要素供给能力是目前影响我国软件产业空间格局的主要因素。由于软件产业唯一依赖的人力资本具有可移动性,地区的人力资本产出能力对软件产业地区分布的影响相对较小。同时,在全国层面,软件产业向低劳动力成本地区转移的倾向较小,软件产业分布与软件行业平均工资水平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制约我国重点高校技术转移效率提升的影响因素,本研究基于随机前沿分析的超越对数函数测算了我国91所高校2007—2016年的技术转移效率的动态变化,探究了外部区域市场和高校自身异质性因素对技术转移效率的影响程度。研究发现:市场需求对技术转移效率的拉动作用是有限的,过大的市场需求可能抑制技术转移效率的提升;而高技术产业的聚集和与市场联系的增强可以有效提升技术转移效率。此外,就技术转移效率动态变化模式的研究发现,高校技术转移效率增长模式在不同学科结构和区域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最后,就研究结论对高校和政府提升技术转移效率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本文运用复杂网络分析方法,研究了中国高技术产业区域空间关联特征及影响机制。研究发现:(1)中国高技术产业区域空间联系越来越密切,高技术产业空间溢出效应比较明显,且网络强度获得了大幅提升。(2)在中国高技术产业空间关联网络中,各地区中间中心度表现出严重的不均衡现象,越是经济发达的地区在整体网络中起到的作用越大。(3)综合加权入度和加权出度来看,北京、广东和上海三省高技术产业集聚和辐射能力都非常强,在网络结构中主要承担着“动力源”的作用。中部地区的安徽、河南、湖北及西部地区的陕西和四川五省在网络结构中主要承担着“媒介”和“传导”作用。(4)空间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技术创新、交通条件和城市化水平均对中国高技术产业区域空间关联具有显著性影响,其中空间地理位置和城市化水平对中国高技术产业区域空间关联有显著的负向作用。  相似文献   

8.
江苏省产业结构的空间格局演变及其动力机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江苏省1995、2000、2005及2010年各县、市产业结构系数为研究指标,运用空间自相关、空间变异函数、克里格空间插值等方法,对江苏省县、市的产业空间结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995年来,江苏省产业结构的总体空间格局分异显著,且具有较高的稳定性,整体上呈现出南-北差异性;由冷热点区演化来看,江苏省产业发展水平的区域空间集聚趋势明显,苏南地区尤其是与上海毗邻地区为高水平集聚区,而广大苏北地区及多数苏中地区多为低水平集聚区;产业发展水平的空间格局连续性与自组织性逐渐增强,空间自相关引起的结构分异越来越显著,空间关联效应的作用范围增大,各方向产业水平的空间不均衡有扩大的趋势.最后采用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分析了4个年份的产业空间格局演变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9.
基于中国内地30个省级区域2002-2018年面板数据,综合运用基尼系数及空间分解、探索性空间分析、核密度估计、空间马尔可夫链和潜马尔可夫模型,将工业企业、科研机构和高校作为创新主体,研究创新要素集聚能力的时空格局和动态演化规律。研究发现:①工业企业和高校创新要素集聚能力区域差距较小,科研机构创新要素集聚能力区域差距较大;②创新要素集聚能力区域差距来源于非邻区域,工业企业、科研机构和高校创新要素集聚能力整体呈正向空间集聚,其空间分布呈现不同程度的极化现象;③在样本期,工业企业、科研机构和高校创新要素集聚能力经历了高、中、低3个状态,创新要素集聚能力状态变迁呈现出路径依赖和空间依赖特征。  相似文献   

10.
基于ESDA的中国人口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利用ESDA技术,基于GIS平台对2005年中国人口空间格局进行研究,发现2005年全国县域人口密度不仅数值差距较大,基尼系数达0.55,而且空间自相关性较强,Mom's I指数为0.42.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四川盆地、东北经济带仍是全国人口最密集地区.局部空间自相关结果显示,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和四川盆地是高高型人口集聚区.哈尔滨、长春、银川、昆明等城市地区是高低集聚区.低高型区域集中在高高型区域四周.西北干旱区、内蒙古北部、东北北部山区属于低低集聚区.将人口密度分为五级,通过人口重心观察,以及将人口密度与自然和经济因素叠加,发现气候和海拔高度仍是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产业结构和交通对全国人口格局影响显著.自然因素不同的组合形式将对人口格局产生不同的影响,其中气候和地形因素长期稳定地影响人口空间格局,但其对人口空间分布的约束力将随着技术进步而降低.经济因素是人口空间格局短期变动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国土空间格局是落实国家重大战略和地方发展诉求的空间体现,也是实施国土空间用途管制、提升国土空间治理能力的基本依据和重要手段。文章基于市县级国土空间规划,在综合分析国土空间格局优化现实需求、概念内涵与学理的基础上,对优化国土空间格局的总体思路与技术流程进行了深入探究。研究发现:(1)优化国土空间格局是基于对各类空间要素进行空间分析后的调整,需要运用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明确区域的功能定位、划定功能空间与管控边界、明确各类空间格局的优先次序。(2)优化国土空间格局是根据国内外发展环境的变化、国家战略的调整、区域功能定位的变化、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重大工程实施等进行动态优化调整,以促使各类要素在国土空间上更加合理地分布与配置,提升国土空间开发利用的效率和均衡性,增强区域的综合实力、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12.
基于数字经济理论内涵,构建中国省际数字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加权法进行测度,并借助探索性空间分析法、时空跃迁法、空间杜宾模型对中国2011—2020年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格局及收敛性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呈逐年上升态势,且区域差异显著,呈东部地区高、中西部地区低的空间分布特征;数字经济整体上存在空间外溢效应和空间格局锁定特征,较难实现跃迁;全国及区域层面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均存在α收敛、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空间因素可加速其收敛,收敛速度呈东部、西部、中部地区依次减弱。  相似文献   

13.
文章建立粮食保障水平评价指标与影响因子指标,运用熵权Topsis法、探索性空间统计分析、空间杜宾模型探讨了粮食保障水平时空格局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08—2019年中国粮食保障水平整体指数呈现波动上升趋势,十二年总体增加率为45%,区域差异明显。(2)空间格局演化方面,省域间粮食保障水平存在空间正相关性,且局部空间格局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与空间依赖特征。(3)粮食保障水平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人均农业总产值、粮食种植偏好和水土协调度的空间溢出效应为正,城镇化水平、非农就业机会的空间溢出效应为负。  相似文献   

14.
区域系统的开放性使得区际间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性增强,区域发展特性高度相关。本文采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对中原经济区主体区—河南省的区域经济发展空间格局进行研究。研究发现,河南省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空间集聚趋势不断增强,地区间的关联性加大;河南省中西部、西北部经济发展水平高,而东部较低,但整体上的经济差异在缩小;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存在明显的区域关联性和差异性,形成了以中原城市群和沿三门峡、焦作、安阳发展轴为主体的高水平关联发展区,以及以京广线以东为主体区域的低水平关联发展区。  相似文献   

15.
绿色技术转移是实现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关键环节,并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技术支撑。通过收集2012—2019年长三角41个城市绿色专利转让数据,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剖析长三角绿色技术转移空间关联网络结构特征演化及驱动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长三角绿色技术转移空间关联网络日益稠密,呈现出多线程网络结构,网络结构愈发稳定,等级森严度降低,但两极分化特征明显;(2)长三角绿色技术转移空间异质性显著,网络形成双向溢出、经纪人、净溢入、净溢出四类板块,呈现出多中心、多层次阶梯式发展格局;(3)城市经济、金融水平、地理区位、环境规制四方面的联系对长三角绿色技术转移空间关联性有显著促进作用,政府科研教育支持力度、产业结构有待提升。在此基础上,从把握整体关联网络结构、拓展绿色技术转移渠道、明晰城市网络角色地位、实施差异化政策调控、促进城际要素流动共享、赋能绿色技术扩散应用等方面提出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16.
本文基于ArcGIS和GeoDa技术,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进行可视化表达和分析,以我国31个省级行政区域为研究单元,从数量和质量的角度,探讨我国各省区政府旅游网站发展水平的空间分异规律,识别造成空间分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最后针对研究结论提出了三个方面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7.
黄河流域市际技术转移网络的时空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2010和2018年专利交易数据,融合GIS空间分析、空间自相关、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黄河流域市际技术转移的空间分布格局及社会网络结构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黄河流域市际技术转移强度空间极化现象显著,高值区主要分布在山东、河南等省区,低值区主要分布于甘肃、青海、内蒙古、宁夏等西部省区;②黄河流域技术转移活动的空间集聚特征明显,技术转入空间集聚格局与技术转出空间集聚格局具有相似性,高高集聚区主要位于四川德阳与山东东部一些地市,低低集聚区主要位于青海、四川、甘肃、内蒙古等省市;③区域内部视角下,成都、西安、郑州等省会城市是内部技术转移网络的核心城市,核心—边缘结构凸显,内部整体网络密度较外部小;④区域内部技术转移地理邻近性特点明显,技术转移以向邻近城市与城市内部转移为主,且城市内技术转移占技术转移总量的比重较大;⑤外部视角下,2010—2018年无论是黄河流域对区域外技术转移,还是区域外对黄河流域技术转移,技术转移的数量和强度都明显增大,济南、青岛、西安、郑州、成都向区域外技术转移中占据重要地位,而北京、深圳、广州、上海是外部向黄河流域技术转移的重要节点。  相似文献   

18.
研究运用引力模型、网络分析、聚类分析、空间自相关分析和经济重心模型等方法剖析了长江经济带区域金融空间联系网络特征以及联系总量格局,并在多维邻近视角下采用空间杜宾模型探究了区域金融能力与金融网络规模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①"多核心"的金融空间联系网络格局较为稳定,网络复杂度持续升级,呈现"东密西疏"的空间分布特征,且在空间上形成三大层级性明显的金融辐射圈;②金融空间联系格局展现出"核心—边缘"的发展形态,空间集聚特征明显,发展重心在演进过程中呈现反"Z"形变化特征;③金融空间联系能通过信息技术发展打破传统地理空间距离壁垒,具有明显的多维邻近效应,其中城市经济规模、工业基础能力、产业升级导向和城市创新能力是区域金融能力与金融网络格局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而政府供给导向因素具有较强的空间溢出效应,区域间的政府竞合行为有利于金融要素的流转与联系。  相似文献   

19.
以江苏省县域为研究对象,借助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测度了2001—2013年各县域工业生产效率,运用GIS空间分析技术揭示了其空间格局的演化特征,并建立面板回归模型分析了空间格局演化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01—2013年江苏省县域工业生产效率有所提升,但整体水平不高,总体差异较大,相对差异逐年缩小,效率值的空间聚类呈"南高北低"的梯度变化特征;县域工业生产效率的空间关联格局保持相对稳定,高、低值集聚的区域差异不断缩小;效率重心的跃迁过程可分为"2001—2007年西北迁移阶段"和"2007—2013年东北迁移阶段"。江苏省县域工业生产效率空间格局的演化特征是在地区发展水平、外商直接投资、结构因素、交通条件和信息化水平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  相似文献   

20.
通过选取15个副省级城市为研究对象,使用层次分析法和线性加权和法,测出1997—2003间各城市年度区域城市化综合水平。比较综合水平空间差异得出,东部发展持续领先于中西部城市,但中西部城市之间差异并不明显;由南至北的梯度差异格局显著,中部城市发展速度较快;城市群间差异较为突出。通过比较城市化子系统水平空间差异及其变化,发现城市化空间集聚水平与综合水平差异较为一致,经济增长质量、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及生态环境建设水平的空间差异较为突出,但社会发展水平空间差异较小。我国区域发展总体格局、城市化历史基础、全球化的区域响应、制度创新的地区差异以及城乡与区域管理体制是空间差异形成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