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9年G20匹兹堡峰会上,美国重提全球经济再平衡,将其列为重要议题并以峰会宣言的形式通过了《强劲、可持续和平衡增长框架》(A Framework for Strong,Sustainable,and Balanced Growth)。11月7日20国集团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就建立“强劲、可持续和平衡增长框架”进行了讨论,同意启动新的、咨询性的经济政策相互评估机制。  相似文献   

2.
一、 再平衡势在必行近几年,在谈及中国现行经济模式时,最高领导层反复使用了不协调、不稳定、不平衡、不可持续等表述.这看似与中国的成功表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近十年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已经步入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评述和现实的差异?中国的政策制定者给出了较为合理的解释过去数十年,中国经济增长过度依赖于投资、系统性抑制了私人消费.这种资本密集型的增长模式并无益于消费和就业的改善,反而带来了一系列严重的经济问题.  相似文献   

3.
随着全球经济由失衡向"再平衡"转变,我国主权财富基金所面临的投资环境也在不断变化,实际的行业配置与目标值之间往往会出现偏差,使投资组合整体风险超出预期承受范围。此时,投资再平衡策略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首先基于全球经济"再平衡"的行业发展趋势,确定了全球经济向实体回归的发展格局,为我国主权财富基金的投资再平衡策略确定了合理的目标比例;基于此进行数值模拟跟踪,结果表明向实体经济回归的再平衡策略要比过度依赖金融发展的策略好,且再平衡策略长期来看效果会更优。  相似文献   

4.
美国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近期发布了一份有关中国经济再平衡的研究报告。报告指出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令世人瞩目,但这种过度依赖投资、严重抑制私人消费的资本密集型增长模式后患无穷,结构调整势在必行。报告认为中国经济的失衡主要源自于利率、汇率、能源价格三种基本经济价格的扭曲,与此同时。相对滞后的社会保障体系加之较为严重的收入分配不合理进一步加剧了非均衡化趋势。经济再平衡需要找准突破口,对症下药,而对于"经济改革需政治改革先行"的论断,报告持否定态度。  相似文献   

5.
外部再平衡:储蓄率与资金流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G20首尔峰会以来,如何矫正全球经济失衡成为一个共同关注的课题,全球寻找并实现危机之后的经济再平衡,已经成为一个必然的趋势。2011年2月在法国巴黎召开的二十国集团(G20)财政部长和央行行长会议强调已经就评估世界经济失衡的指标达成初步共识。IMF向G20多伦多峰会和首尔峰会提交的相关评估报告认为在内部经济增长目标上有明显进展,外部再平衡方面进展不大,如果不及时采取调整的措施,全球经常账户失衡可能会重新扩大到金融危机前的水平。目前G20委托IMF所设立的有关纠正外部不平衡的参考性指南和数量化规则,旨在就国与国之间若干经济变量确定一揽子数量指标,进而提出纠正措施。对于中国的政策制定而言,这些指标意味着为削减中国的经常账户盈余,需要评估汇率升值、结构性调整以及提高社会保障支出、降低居民预防性储蓄动机等多重政策工具的潜在效果,而且不同政策选择对经济增长、货币供应、国内信贷增长、外汇储备也将产生不同影响。  相似文献   

6.
全球经济再平衡成为此次全球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议题。本文通过对相关研究文献的梳理发现,金融发展在全球经济失衡的发展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具有金融发展比较优势和比较劣势的国家是全球经济失衡的主要来源。随后,本文通过构建动态面板计量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得到如下结论:金融发展水平的提升能够推动经济失衡的调整,同时还能促进危机后各国经济的增长与复苏。与此同时,在强调并重视金融发展在失衡的调整与经济增长和复苏过程中的积极作用的同时,我们不能够忽视各经济体存在具有显著差异的个体效应,特别是中国、美国、俄罗斯、日本和德国等主要国家的个体效应,其中尤以中国的个体效应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7.
当世界金融危机袭来的时候,各国经济遭遇寒潮,黯然失色,而人民币却如梅傲立,大放异采。这时候便有不少人站出来,说人民币完全可以与美元、欧元并驾齐驱,成为国际货币。对此提法,我们应作何解答呢?  相似文献   

8.
对外经贸大学金融学院院长丁志杰近日在接受访谈时表示,中国入世10年,对全球经济增长、复苏、以及未来世界经济再平衡、全面复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丁志杰表示,首先,过去十年特别是过去两年,中国经济都保持了较快增长,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世界第一,有力地促进了全球经济复苏。  相似文献   

9.
刘世锦 《新金融》2015,(11):4-6
中国经济正在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速增长、从一种供求平衡向另一种供求平衡转变。中国经济要实现转型再平衡,需要解决三方面问题。第一,高投资要触底,通过进一步放开准入的办法来稳定需求。第二,以配额制切实削减严重过剩的产能,稳定实体经济经营效益。第三,培育新的经济增长动力,不是寄期望于其完全对冲经济下行压力,而在于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增长效率,这是未来中国经济具有可持续发展后劲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欧明刚 《新金融》2010,(6):25-26
自从2003年以来,中国经济中面临着两个主要的难题.一是房地产价格.它在调控与发展中徘徊,结果是房价越来越高,泡沫越吹越大,似乎影响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11.
在后危机时期,全球经济再平衡对中国经济增长模式提出了挑战和机遇.珠三角面临着原有低水平制造业和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竞争能力逐步降低的困境,但也意味着挖掘消费、推动非国有中小企业创新和人民币同际化的历史性机遇,持续的金融体制改革与创新将推动珠三角进入脱胎换骨式的发展轨道.一是通过土地证券化全面提升农村居民财富水平并以此扩大消费需求甚至非国有投资需求;二是通过外向型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推动中小企业融资和自主创新;三是通过与外向型经济相结合的区域性外汇市场建设推动人民币国际化,以此构筑面向境内外的金融中心地带,进而真正实现现代服务业体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12.
2012年世界经济不乐观.这个不乐观并不是说悲观,而是客观表述。经济高增长阶段已基本过去,现在开始了一个新的时期.即旧时代的终结.新时代的形成.只不过新的时期是一个什么情况还不能完全确定。但至少有一点是肯定的.就是需要更紧密的全球合作.需要改善全球的增长质量.才能使世界经济可持续。  相似文献   

13.
2010年,G20提出,为评估全球不平衡,及时辨识风险并采取预防校正措施,将由IMF等机构提供技术支撑,开发一个包含一系列指标的参考性指南(Indicative Guidelines)。该指南将作为  相似文献   

14.
《中国外汇管理》2009,(21):10-12
接过伦敦峰会的接力棒,G20匹兹堡金融峰会在国际经济金融体系改革方面勾画出比此前原则性共识更为具体的前进蓝图。其中G20机制化、《强劲可持续平衡增长框架》、切实提升发展中国家发言权三大重要成果为匹兹堡峰会抹上了浓浓的一笔。但由于经济开始回暖,信心正在恢复,各国在危机中的强烈协作意愿弱化,又重新打起自己的小算盘,致使峰会对贸易保护主义、高管薪酬和“退出”策略等问题,  相似文献   

15.
本文阐述了金融危机背景下美元国际货币地位的变化态势,对美国经济长期下行给美元造成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文章认为,短期内美元仍然能够保持其国际货币地位,但从长期看其地位将随美国经济伞球重要性的下降而下降,并就此提出了我国短中长期的应对策略和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16.
针对当前世界经济尤其是中美经济不平衡的状况,本文从美国所面临的经济问题及可能的政策出发,采用情景分析的方法剖析其对主要经济体特别是对中国的影响,以期在大国经济政策博弈的条件下寻求一条能够兼顾各国共同发展的路径。本文认为:发达国家取消高新技术出口限制、推动自由贸易是经济再平衡的最有效办法,意识形态偏见是阻碍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在美联储量化宽松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背景下,作者提出了几点中国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7.
弗格森的中美国最近全球经济失衡的流行词是中美国(Chimerica),或者说是中美互补。这个词最先是由哈佛大学历史学教授弗格森提出,之后获得了广泛的认同。但中国高层似乎对这个词并不感冒,因为这个说法常常被华盛顿利用作为推卸危机责任的借口,比如大肆攻击中国的高储蓄。客观上讲,如果抛开一些政治的干扰,这个提法基本上还是成立的。  相似文献   

18.
技术出口:世界经济再平衡的有效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当前世界经济尤其是中美经济不平衡的状况,本文从美国所面临的经济问题及可能的政策出发,采用情景分析的方法剖析其对主要经济体特别是对中国的影响,以期在大国经济政策博弈的条件下寻求一条能够兼顾各国共同发展的路径。本文认为:发达国家取消高新技术出口限制、推动自由贸易是经济再平衡的最有效办法,意识形态偏见是阻碍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在美联储量化宽松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背景下,文末也给出了几条中国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认为,只要中国经济保持较快增长,降低投资增速,扩大消费支出,实现年均GDP增速7.5%,投资占GDP比重年均下降1%,消费水平年均增长9.7%,中国可能在10年内实现经济再平衡。而且,政治改革并非经济再平衡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20.
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全球经济失衡和再平衡问题引起热议.笔者从分析全球经济失衡的成因人手,说明汇率不是造成全球经济失衡的根本原因,进一步证明全球经济再平衡离不开汇率杠杆,但不完全取决于汇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