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对银行企业化改革的难点和对策选择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和探讨。作者认为,银行企业化改革的难点,根本不是象“范文”中所说的“是企业、财政对银行多方掣肘所致”,而主要是由于现行大一统的银行体制的沿袭,更与整个经济体制的转换相联系,也不能采取用银行职能代替财政职能,把银行界定为“国家分配资金的主渠道”。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作者提出了解决当前我国银行企业化改革面临的最大难点是怎样解决政策性贷款和转换银行经营机制问题,并提出了推进银行企业化改革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2.
融资机制是经济运行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改革初期,“拨改贷”在企业融资机制变革方面向前迈进了一大步,银行从过去的货币出纳机构发展成为今天对国民经济运行产生深远影响的宏观调控者。从一些发达国家的经验看,在经济起飞时期,银行的确能够发挥特殊的作用。但从我国的情况看,由于企业经营机制和银行体制等方面的缺陷,间接金融并没有完全改变传统的资金供给制色彩,信贷软约束或为当前国民经济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也许问题并不在于应不应该发展间接金融,而在于我国银行“先天不足“的品性影响了它日后的健康成长。看来,我们有必要在进一步改革并完善银行体制上下大的功夫。但仅仅这一个方面还不够,还应积极创造条件发展直接金融,尽快改变银行独家供应资金的格局,以减轻企业对银行的压力,为银行体制的改革提供一个宽松的环境。以上两个方面的有机结合就构成企业融资机制的创新方向。  相似文献   

3.
范林录 《当代经济科学》1992,14(2):55-58,68
本文从企业、财政、银行三者关系的角度出发,论述了我国银行企业化改革的问题。作者认为,要规范企业、财政、银行的关系,应明确银行是国家分配的主渠道,变财政“暗补”为银行自主性投资,下放财政事权;建立“反倒逼机制”,将企业挤进自求发展的轨道;实行参股制,规范企业、财政、银行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我国资金管理体制改革之后,国营大中型企业的资金运行机制由财政——企业通道为主转变为银行——企业通道为主。在经济体制的转轨时期,现行企业资金通道性能软化,资金使用效益低下。在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下,大中型企业资金通道的理想模式是:建立以银行——企业通道为主体、多元化的、具备独立和开放特点的运行体制。  相似文献   

5.
目前,国有企业内源融资匿乏和外源融资的严重依赖银行已成为制约国有企业转轨和金融体制深化改革的主要障碍,本文从企业融资的环境和内部机制分析和研究了问题所在,并提出解决国有企业融资行为扭曲的思路和措施。一、企业融资存在的问题多年来,我国一直实行“大财政小银行”的资金供给体制,社会资金首先由财政集中,然后由其统一分配给国有企业和个人使用。国有企业的各项资金需求主要源于财政拨款,银行仅仅提供企业流动资金的一小部分。高度集中的金融体制严重地压抑了微观经济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国民经济失去了应有的…  相似文献   

6.
企业融资:现实的选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正> 企业融资有两种方式,即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当企业缺乏内部的自我积累时,外源融资就成为主要融资方式。在外源融资方式下,又可采用以银行贷款为主的间接融资方式和以发行股票、公司债券为主要形式的直接融资。但是,在我国企业改革处于一个十分重要的过渡时期,以银行为主体的间接融资格局弊端日益显化,隐藏的危机不小。一是银企关系不畅。由于体制的原因,企业资金供应由财政拨款改为贷款后,企业绝大部分资金都由银行提供。国有企业由于体制原因,经营管理不善等问题致使经  相似文献   

7.
搞四个现代化,需要大量的投资。资金从何处来?从我国多年实践和外国的经验来看,银行筹集资金是一个重要方面。组织社会闲置资金是银行的基本职能之一,随着经济体制和财政体制的改革,银行筹集资金的作用将更加重要。本文想就银行存款的意义、作用及其扩大存款途径方面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彭子勤 《经济纵横》1990,(12):39-41,66
<正> 十年金融体制改革,已经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毋庸讳言,在改革的过程中。我们也有不少失误。一些改革方案实际运行的结果,与设计初衷大相径庭。当前最要紧的是,在总结过去的基础上,继续把改革推向前进;在下一步改革中,有几个问题要认真解决。一、必须理顺财政与银行的关系,划清两大资金的根本界限我国专业银行是按企业化的要求进行管理与经营的。但多年来,国家财政对专业银行捆得太紧,留利很少,也没有按照各专业银行的行差收入和经营好坏来确定上缴利税水平,这就很不利于专业银行的企业化改革。本来,实行专业银行企业化经营,很重要的一点是根据资产、风险,风险准备同步增长的原则。实行资产负债的比例管理,强化金融企业的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机制。仉是由于近几年来财政一直入不敷出,连应  相似文献   

9.
一、"省直管县"改革的目的和内容"省直管县"改革是指将地方财政管理关系由目前的省—市—县三级体制转变为省—市、省—县二级体制,对县的财政管理由现在的省管市—市管县模式变为由省替代市。实行省直管县改革的主要目的就是减少财政层级,使地方政府的财权与事权统一。政府层级越多,政府间财政关系越复杂,协调政府间财政关系就越困难。"省直管县"本质上是一个地方政府辖区的最优规模确定问题,也是一个地方财政体制的集权与分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从综合平衡的角度来看,财政和银行共同担负着向经济建设供应资金的任务。就银行来说,它提供的贷款都是属于向经济建设供应资金这个范围的,短期贷款是流动资金贷款,设备贷款是固定资金贷款。现在银行对财政有透支,这个贷款是不是非生产性的呢?按我国的情况,银行对财政的贷款还应该说是生产性的。以我国银行对财政贷款的数量来看,还没有超出解决经济建设这个范围。财政支出有些不是资金问题,比如维持国家机器开支的部分,就是财政通过强制的方法,把一部分国民收入从再生产过程中拿出来,然后把它用在非生产性消费上,不再进入经济周转。另外,还有一大部分是搞经济建设的,包括基本建设、更新改造、地  相似文献   

11.
郑新民 《经济问题》1991,(12):45-46
一、企业亏损的症结 症结之一:国家对企业的资金供给制。1983年以前企业的流动资金由财政和银行两家供应;1983年以后,企业的流动资金银行独家供应,银行对企业的流动资金由统管变为统包。这种单一的间接融资体制,极大地限制了企业在市场上的活力;国家始终没有把企业当作流动资金营运的主体来对待,企业只有被动地接受资金的注入与抽出,很少有自主营运资金的主动  相似文献   

12.
梁军  谭光明 《经济论坛》1995,(20):39-41
一、市场经济条件下银行和企业的地位 银行和企业是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而产生的。在不同的经济体制下,由于社会赋予银行和企业职能的不同,从而产生出不同的银企关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银行和企业都不是独立的法人实体,缺乏自主经营所必需的各种条件和环境,只能按照计划管理的要求,按政府指令运作。在这种体制下,银行的主要职能是受政府委托,对企业进行管理、监督和资金供应。并由此形成了银行与企业间服务与被服务、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这种关系表现在:当银行供应企业资金时,银行是企业的资金供应部门,充当企业的会计、出纳,体现了银行对企业的服务。当银行对企业进行监督、控制时,银行又成了凌驾于企业之上的管理机关,体现了企业受银行的管理。  相似文献   

13.
企业财务管理体制是一种经济管理制度。它是以条文的形式,明确规定在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正确处理资金运动过程中企业同各方面发生财务关系的一种经济管理制度。它受国家经济、财政管理体制所制约,反映了企业与国家财政、企业与银行、企业与其它企业、企业内部上下左右以及与职工之间的经济权限、经济责任和经济利益。  相似文献   

14.
一、问题的提出 综合财政预算的改革始发于实践中预算内外资金“两张皮”的问题。长期以来,我们的财政管理体制将国家财政资金划分为预算内资金和预算外资金两大块,其中预算内资金按预算法规进行规范管理,而预算外资金则由各部门各单位自行收取、管理和使用。建国初期,在高度集中的财政体制下,预算外资金的项目和数量都很少。随着财政体制几经变迁,预算外资金的发展时快时慢。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财权逐级下放,预算外资金迅速发展,特别是1994年财政体制重大调整后,预算外资金的项目大大增加,规模也急剧扩大,已经成为地方的重要财力。  相似文献   

15.
我国传统的银行垄断体制与近期开始形成的工业企业集团在我国当前正在进行的“经营权革命”和所有权多元化的浪潮中被改造转变成相对独立的垄断基因,从而形成了金融资金生长所必须的客观条件。在我国经济成长的新阶段,也即在推行经营承包制的下一步,大银行与大工业企业集团相互渗透,银行资金与工业企业资金相互溶合,其结果将是金融资金的兴起,而其影响也将是广泛和深远的。  相似文献   

16.
<正> 专业银行商业化改革能否“化”起来,与客观环境有密切的联系。因此,应处理好三方面的关系。一是理顺与财政的关系。财政资金与信贷资金本应是两种职能不同的资金,但信贷资金财政化的现象日趋严重,阻碍着专业银行企业化的发展。首先应妥善处理已经积存的信用财政化的资金,通过清理,逐步加以解决,让专业银行卸下沉重的包袱。其次,改革目前专业银行交税又交利的体制,同其他企业一样实行依法纳税。二是理顺与中央银行的关系,一方面  相似文献   

17.
顾卫平 《经济论坛》2001,(14):43-43,51
目前我国银行的信贷资产规模比较大,但投放的质量较差,旧的贷款风险尚未消除,新的贷款风险又已出现。只有深入地挖掘不良资产形成的原因,才能对症下药,逐渐化解。一、银行不良贷款的形成原因从最近进行的银行贷款五级清分反映出来的问题看,不良贷款的形成有历史与现实两方面的原因。1历史原因。造成银行不良贷款的历史原因有三:其一是由于以前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银行行为基本上属于政府行为,银行只是财政的补充,上一个项目基本上都是“政府点菜、计委写单、财政银行出钱”这样一个模式。此外,企业生产资金周转不灵、发不出工资、…  相似文献   

18.
财政投融资是在一般财政预算无偿分配以外,由财政部门直接管理和调控,按照信用原则有偿筹集和使用资金的活动。自80年代我国开始发行生产建设性国债,政策性银行投入运转以来,我国已初步建立了财政投融资体制,对推动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起到了小容忽视的作用。然而体制运行过程中也存在着不少问题,主要是财政投资日益弱化,财政投融资渠道单一,财政信用与商业信用界限不清,财政投资重复、低效等。面临新形势的需要,旧的财政投融资体制亟需强化、完善。  相似文献   

19.
吕建锁 《生产力研究》2005,(6):104-106,F0003
企业改革是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核心内容之一,它与政府财政改革相辅相成。一方面,通过重新构造企业制度使之成为独立的市场营运主体,以改变政府财政状况和促进公共财政模式的建立;另一方面,政府财政通过规范内部运作方式、明确支出范围和完善监督机制,以推动企业发展。两种改革的最终目标是:形成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企业制度与财政模式。  相似文献   

20.
朱秀福 《经济师》1996,(8):35-35
对建立和发展新型银企关系的几点思考朱秀福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银行与企业构筑何种关系,才能适应新体制,促进经济的发展,笔者就此问题谈点粗浅的看法:一、银企关系现状1、企业的资金供应依附于银行。计划经济体制决定了我国的企业大多数自有资金微薄。由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