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全球经济发展已经进入到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第五次经济长波中。各国充分认识到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关键作用,从而在创新战略和政策方面进行系统调整。通过对美国、英国、德国创新战略及政策的梳理,研判“十三五”时期发达国家在国际科技、产业以及国家创新战略与政策调整方面的经验,试图为中国在新的信息技术范式下制定合理的创新发展战略,提供可取经验。  相似文献   

2.
3.
在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迅猛发展、国际经济格局深度调整的背景下,一国科技战略与政策愈来愈明显地表达出国家竞争战略的意志。同为金砖五国中的两支重要力量,中国与印度两国的科技创新战略与政策一直备受关注。以印度《2013科学、技术和创新政策》与中国《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为例,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分析二者异同点,发现其均是全球科技产业变革的产物,且将科学技术产业化和人力资源建设作为政策的核心内容;但在发展程度上中国的科技创新政策总体领先于印度,而印度的包容性创新理念也值得中国借鉴。最后,有针对性地从民生建设、人才培养、产业集聚等方面提出了有利于完善中国特色科技创新战略与政策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我国现行的政府科技管理模式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存在诸多不适应之处,主要发达国家已经形成制度化、完整的体系和科学高效的管理模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美国、德国、英国、法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政府科技管理体制、科技战略、科技人才队伍管理、科技投入和科技成果管理等方面的情况进行了分析和述评,以期为完善我国政府科技管理模式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5.
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模式的比较与借鉴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党的十七大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世界发达国家的实践经验表明,发展现代农业,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其根本出路只能依靠农业科技进步。在比较和分析当今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发展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2011年,英国的主旋律是财政紧缩和经济复苏.一年来,英国政府相继出台和实施了多项科技政策和措施,确定了2011-2015年4年的科学研究经费削减方案.同时,围绕经济复苏,出台了创新与研究战略,提出发展生命科学产业、建立技术创新中心、全面启动知识产权改革、支持中小企业研发等1 0项具有重要意义的措施,充分体现了科技工作在经济复苏中的重要作用.201 1年也是英国各个领域成果极为丰硕的一年,出台了许多很有影响力的报告,继续引领着世界科学潮流.从2011年英国联合政府实施的诸多政策来看,很多措施是前工党政府科技政策的继续和延伸.  相似文献   

7.
发达国家一直是科技人才聚集地,凭借其优秀的科研环境和教育制度成为世界科技人才向往之地。在人才战争愈打愈烈的背景下,美国、日本、德国、法国、英国等发达国家不仅出台措施加大了对科技人才的吸引,并且更加注重通过科学奖励、产学研合作、国际交流等方式,加强本国科技人才的培养与开发,其科教人才开发政策出现侧重对青年人才、独创性人才、面向产业需求的人才及国际化人才的培养趋势。通过研究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科技人才开发的政策与措施,揭示其科技人才开发的趋势及特点,以期为我国科技人才开发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2007年日本科技发展综述——主要科技战略与政策新动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年是日本进入经济恢复增长的第6个年头,全年GDP增长预计将达到2.3%.2007年是日本实施<第三期科技基本计划>的第二年,如果说2006年是实施本期五年计划的起跑年,2007年则是全面落实计划的加速年.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发达国家为例,从现代产业体系政策的一维视角来深入分析其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历程,以期能对我国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发达国家为例,从现代产业体系政策的一维视角来深入分析其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历程,以期能对我国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1.
发达国家促进民间投资的主要政策经验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美国自建国以来,一直以宪法为基础不断完善法律体系。政府及国营单位的经济及政策的决策活动纳入完备的公法体系,在履行其弥补市场缺陷功能的同时,避免出现政府滥用权力的行为和决策的随意性。企业和国民的经济活动被纳入完备的私法体系,财产权,经营权得到强有力保护。在开放环境中,美国还建立了完善的国际经贸和投资法律体系,有效保护本国国民和企业的投资,资产和经营权益不受外来力量的不正当侵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和欧共体也都致力于建立健全的经济法律体系,制订刺激投资和保障投资者权益的法律规章。  相似文献   

12.
农业科技创新特征与创新战略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通过对农业科技创新特征的分析,指出了影响农业科技创新的障碍因素。在此基础上, 农业科技创新的战略框架-政府启动战略,主体到位战略,人才为本战略,功能耗合战略,持续发展战略和分类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3.
正一、引言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科技创新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强化支持企业创新和科研成果产业化的财税金融政策,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推动经济发展更多依靠科技创新驱动。201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加快科技创新,政府要创造诸如知识产权保护、  相似文献   

14.
申嫦娥编著的《科技创新与财税政策》(经济科学出版社,2016年版)根据不同的研究模块与课题,条理清晰地呈现了当下科技创新与财税政策理论研究与实践的前沿发展和最新动态,在科技投入的财税政策、引进技术与资金、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做出科学的理论分析与经验总结.从我国科技创新的财税激励政策研究来看,该书具有以下研究优势:一、研究面广泛覆盖财税政策研究的各个模块科技创新的财税激励政策研究与实施需要考虑许多相关性因素,包括财政科技投入的合理性、财税激励政策对外资的吸引力、财税政策所能引起的创新效应、投资者保护等.该书汇总了作者的17篇不同切入点的研究论文成果,讨论了如何运用财税激励政策来促进技术进步、如何引发创新价值链模型中的创新效应、如何正确评价财政投入中的科技项目、如何基于财税激励政策规划好科技领域下的项目实施方案等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5.
创新科技政策传导过程存在时滞效应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重要问题。通过整理2009-2016年相关数据并采用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析法对创新科技政策(人才激励、研发补贴、税收优惠、政府采购、服务外包)效应外部时滞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创新科技政策的时滞导致政策效果无法得到充分、及时的发挥。不同的创新科技政策工具会产生不同的政策效果时滞期。政策外部效应时滞发生于企业判断政策—确认政策—吸收政策—执行政策—创新产出这一过程之中。  相似文献   

16.
吕燕 《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29(19):156-160
科技创新政策评估本质上属于公共政策评估。发达国家公共政策评估的法律规范与保障,政策评估的实证主义研究方法与政策辩论的结合有利于对公共政策事实与价值作出科学的评价,为政策评估在政策学习、政策调整以及合法性补充方面发挥作用并提供了基础和条件。西方公共政策评估实践与理论的成果为我国科技创新政策评估的发展提供了指导和借鉴,因而现阶段我国要加强政策评估机构设置、法律保障、专业人才培养和理论研究方面的建设。  相似文献   

17.
科技创新政策对国家科技创新事业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科技创新政策作为管理学与政策学的交叉领域,其运行系统也极为复杂。从政策制定、实施、评估3个阶段动态分析我国科技创新政策的复杂性特征,并从复杂性政策的研究范式入手,阐述不同仿真方法在科技创新政策领域的运用。最后,总结了将复杂理论引入科技创新政策领域的价值和意义,在对政策仿真方法作出评价的基础上,提出了未来政策仿真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18.
我国科技创新政策研究综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徐翔  聂鸣 《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22(11):178-180
从科技创新政策在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地区科技创新政策研究、行业科技创新政策研究、企业、高校及科研机构的科技政策研究、科技创新政策评估的研究和其它国家的科技创新政策分析6方面对近5年来(2000~2004)国内学者研究科技创新政策的状况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9.
科技创新政策滞后是指从产生显著政策需求到产生显著政策效果存在一个时间差。影响科技创新政策滞后的因素包括宏观因素、政策级别和政策过程3个方面,以此为基础构建了科技创新政策滞后的概念模型,并以天津专利政策为例,基于政策模型、通过专家打分法和事实分析,估算了科技创新政策滞后的时长,提出了降低政策滞后时长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中部崛起的区域创新战略与政策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对目前普遍认同的3种中部崛起的战略途径进行了分析和评述,指出了各自的局限性。根据后发优势理论提出了中部崛起的区域创新战略,并探讨了中部区域创新战略的结构体系和基本内涵,明确了其对中部崛起的重要现实意义。随后从4个方面阐述了中部区域创新战略的发展思路,并针对目前中部地区科技与经济发展的情况,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