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程鹏  栾峰 《城市发展研究》2016,(11):117-124
以我国16个特大城市为例,对城市公共基础设施服务水平主客观测度的相关性和差异性进行了解析。首先,基于熵值法进行客观测度,结果表明各个城市间公共基础设施服务水平发展不平衡,呈现东部城市优于中西部城市、高行政级别城市优于低行政级别城市、城市群内核心城市优于非核心城市等特点。然后,通过与主观测度的公众满意度进行比较,发现在整体和分系统层面主客观测度之间相关性均不显著;依据主客观测度结果将各个城市归纳为4种类型,并对主客观测度进行差异解析,提出总体上两者之间存在相关而非决定关系,且在维度和效用两方面存在差异。最后,提出提高我国特大城市公共基础设施服务水平的发展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2.
伴随着我国当前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城市的发展,尤其是特大城市的发展速度突飞猛进。我们在为特大城市取得的成就感到欣慰的同时,还应当看到特大城市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其中,特大城市的交通规划问题就日益凸现出来,并严重影响了特大城市的发展。笔者就我国当前特大城市的交通规划问题展开论述。文章首先阐述了科学制定我国特大城市交通规划问题的必要性,继而分析了我国特大城市交通规划方面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措施,以期能够对我国当前特大城市交通规划的科学发展提供一点可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3.
中国特大城市紧凑度测度及多重效应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紧凑城市作为一种全新发展理念和模式已经得到学术界和政府的高度认可,必将引领中国城市未来发展的方向。在对紧凑城市研究动态和发展内涵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构建科学指标体系,对中国16个特大城市的紧凑度进行测度并进行比较分析,之后对城市紧凑度的经济效应、产出效率及环境效应进行研究。形成三个结论:第一,功能紧凑是紧凑城市建设的核心内容。第二,由于在城市规划和发展理念、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生态基底等方面存在差距,当前中国特大城市紧凑度发展存在较大水平差异。第三,从城市紧凑度多重效应计算结果看,城市紧凑度越高,越有利于经济发展、有利于地均有效产出、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  相似文献   

4.
由信息化、数字化到智慧城市的发展,相应要求特大城市积极向智慧城市转变,这也是特大城市解决突出问题,适应管理复杂化的必然要求.本文在分析特大城市与智慧城市关系的基础上,分析了智慧城市的主要特征,并以上海市与宁波市的智慧城市建设为例,展示了智慧城市的技术共性与相异的应用路径.在技术、体制、应用、产业促进等方面提出了推动特大城市向智慧城市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随着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人居三大会新城市议程的提出,包容、可持续、韧性等理念正全面进入城市发展的核心评价体系。作为中国城市发展领航群体的特大城市也面临在发展模式上的创新。尤其当中国政府提出特大城市发展走高端、有限之路和城市—区域疏解协同两大核心任务,就非常有必要以新思维开展中国特大城市发展的再评估,提出在特大城市经济发展、空间发育和公共基础设施服务3个侧面提出了各具针对性的多维视角评价思路,并运用于对中国16个特大城市的实际评价。进而基于评价方式拓展性地提出特大城市建设与管理模式创新的工具箱。  相似文献   

6.
杨慧莹 《企业导报》2013,(7):177-178
湖北宜昌正处在跨越发展的黄金十年、关键五年,要加快推进经济总量、城市发展、发展方式、社会建设四大跨越,努力实现省域副中心城市、长江中上游区域性中心城市和世界水电旅游名城三大目标,全面构建现代化特大城市的综合实力、产业体系、基础设施、服务功能和保障体系。雄厚的经济实力是宜昌特大城市建设的坚实基础,推动宜昌由大城市向现代化特大城市跨越。  相似文献   

7.
我国特大城市发展的状况、特征及问题刍议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全球城镇化发展的经验表明,特大城市始终是城镇化的核心,并且在城镇化水平稳定的情况下,特大城市仍将不断扩张.特大城市数量的快速增加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快速发展的一个主要特征,这些城市的经济总量在我国经济中占有较高的比例,通常是所在区域的发展核心,吸纳了大量的外来人口.了解这些特大城市的发展现况以及从GDP、人口总量、建成区用地等多指标角度分析它们的发展特征,将有助于准确了解我国特大城市的发展状况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提供下一步调整政策的有益线索.  相似文献   

8.
空间结构布局是城市综合发展需要考虑的核心因素,对于规模巨大的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更是如此。目前,中国部分超特大城市实施多中心策略,其是否满足生态城市的建设需求值得探讨。基于2005—2019年中国超特大城市的面板数据,使用社会网络法测度城市多中心程度,实证考察大型城市多中心空间结构对其碳排放的影响。研究发现:超特大城市的多中心程度对城市的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均呈现先增加后抑制的倒U型关系。进一步对拐点进行分析发现,多数超特大城市处于提升多中心程度将促进碳减排的阶段。机制分析说明,城市多中心程度通过城市创新影响碳排放,城市公路设施水平则负向调节城市多中心程度对碳排放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我国城市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综合评价研究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城市基础设施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城市居民生产和生活的环境,更是城市投资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加强城市的基础设施的现代化建设,努力改善城市环境,提高城市的运转效率是现代城市的迫切需要.文章构建了新的评价指标体系,利用主成分分析和特尔斐法分别建立评价函数,对我国主要城市的基础设施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在验证了主成分分析和特尔斐法用于城市基础设施水平评价的可行性的基础上,发现我国城市基础设施的发展水平具有从沿海向内陆地区梯度递减的趋势和规律,具体表现为东南沿海新兴开放城市的水平最高,其次为基础较好、有悠久历史的老牌城市,再次为内陆和东北省会城市.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城市化发展进程的加快,道路基础设施建设有了大规模的发展。城市道路照明作为城市基础设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得到了合理化建设。城市道路照明中新技术的应用能够满足社会发展的实际要求,从而实现城市基础设施水平的有效提升。  相似文献   

11.
尝试构建一个城市群演化视角下特大城市产业优化发展的理论分析框架,即环境、效率与均衡三维协同的3E发展约束模型(3E模型),用以分析特大城市产业优化发展所需,同时兼顾考虑环境约束、效率约束及均衡约束。以长三角城市群的上海、京津冀城市群的北京和成渝城市群的重庆3个特大城市为对象进行实证考察。研究发现:一,当前我国特大城市产业发展面临环境、效率和均衡方面的严峻挑战,在水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方面仍处于较低水平,综合劳动效率和各产业的劳动效率等仍都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就业—居住均衡偏离较大,产业亟待优化推进;二,特大城市产业优化要协同考虑城市面临的环境约束、效率约束和均衡约束,推动水资源、能源等的消耗水平大、产业劳动效率低且职住均衡较难实现的产业退出城市群的中心城市,形成特大城市产业发展的门槛约束;三,不同发展阶段城市群的核心城市应采取差别化的产业优化调整政策,分别采取一体化导向下实施产业功能提升策略、功能疏解导向下的区域协同策略和极化发展导向下的聚焦重点产业升级战略,推动不同阶段特大城市产业的优化发展。  相似文献   

12.
陈烨 《城市发展研究》2017,(12):101-109
特大城市周边中小城镇发展往往以承接特大城市产业外溢为重要路径,在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能有效扩张规模,集聚产业与人口。但新一轮特大城市向知识密集型产业集聚的转型优化,使得周边中小城镇发现无法简单照搬上个阶段的方法,其转型提升面临挑战。以密尔顿·凯恩斯的发展历程为例,研究其从伦敦周边卫星新城建设开始,逐步向知识密集型产业集聚,且意图作为区域中心城市的发展历程,以期对我国特大城市周边中小城镇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我国特大城市的社会治理向纵深发展,亟需构建特大城市社会治理的评估体系。基于对上海社会治理评估的主要实践和瓶颈短板分析,提出构建特大城市社会治理的逻辑框架、指标体系、方法流程和应用机制,以期促进特大城市社会治理体系完善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   

14.
基于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特征,构建城市现代化水平的多维测度体系,对中国式超大特大城市现代化水平进行实证测度。研究结果显示:2008—2020年,中国式超大特大城市现代化水平整体上稳步提升,可以将其划分为领先型、成长型、追赶型和起步型四大类型;中国式超大特大城市现代化水平呈现出“东部整体领先、中部快速崛起、西部逐步提升、东北有待振兴”的空间格局和“南快北慢”的发展趋势,各维度发展存在不协调倾向和显著的区域异质性;中国式超大特大城市现代化水平的差异大致表现出先缩小再扩大的发展规律;中国式超大特大城市现代化水平的增长趋势存在一定程度的“俱乐部趋同”特征。基于此,提出促进中国式超大特大城市现代化水平提升的主要路径。  相似文献   

15.
特大城市是城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高度的人口聚集会引起“城市病”横行、城市体系发育不良、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加剧等问题.立足于我国具体情况,结合国外特大城市人口调控经验,提出我国特大城市人口调控应通过建立“都市圈”“卫星城”等新城分散市中心人口压力、增强周边地区人口吸引力、经济调控、建立高效交通网、加强政府主导等方法来实现.  相似文献   

16.
选择特大城市上海、南京、武汉、成都和重庆为研究对象,从宏观环境、发展规模、发展质量和潜力三大层面选取19个指标构建服务业发展水平评价体系,采取因子分析法测算特大城市服务业发展水平;从经济发展水平、工业化水平、收入水平、对外开放水平、人力资本水平和交通运输水平等6个方面构建面板数据回归模型分析特大城市服务业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长江经济带特大城市服务业发展水平存在着较大差异,下游上海、南京服务业发展水平明显高于中上游武汉、成都、重庆;中上游特大城市服务业发展潜力较大;各影响因素对下游特大城市、中上游特大城市服务业发展的作用效果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17.
交通系统是城市最为主要的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城市的发展。与中小城市相比,特大城市面临着更多、更复杂的交通问题。伴随着城市的蔓延与过渡开发,特大城市的交通网络使得城市景观格局的问题日趋严峻,如景观破碎度增加,连通度下降,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地利用混乱,农田与绿地被侵占等,从而使得城市热岛效应增大,社区分离,环境资源分布不均,并导致了诸多社会问题。以北京为例,分析城市交通系统对我国特大城市景观格局的影响,并据此提出相应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8.
在对城市物流的概念、性质和特点进行阐述的基础上,从管理理念、城市物流基础设施、城市物流配送技术及信息化水平等四个方面分析了我国城市物流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最后针对这些问题,系统地提出了促进我国城市物流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是全世界最多的国家,因此,走城市化和现代化道路,不能仅依托少数大城市.虽然我国已有超过200万人口的特大城市17个,超过100万人口的城市36个,但我国的城市化水平还较低,未来将有大量的农村人口进入城市.2000年,我国259个地级城市中,有特大城市36个,大城市54个,中等城市132个.地级市绝大多数已具备成为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基本条件,但其功能仍不十分健全,其聚集效应和辐射效应均较小.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要把完善其城市功能为重要任务,以充分发挥地级城市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通过将空间技术外溢引入新经济地理理论框架并建立理论和计量模型,探讨了我国空间技术外溢与人口城市化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明显的空间技术外溢效应,且空间技术外溢效应对人口城市化的有效影响半径为300公里。在该空间范围内,同等级城市间空间技术外溢对人口城市化均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特大城市与大城市对中小城市的空间技术外溢效应显著为负,且特大城市的负向影响效果大于大城市,因而特大城市与大城市对创新要素具有明显的极化效应。中小城市由于受大城市、尤其是特大城市极化效应的影响,非但未能获得其他城市的技术外溢,其研发资本的不断外流反而降低了其人口城市化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