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巴山 《审计月刊》2007,(7):52-52
古人说,人不读书,则尘俗生其间,照镜则面目可憎,对人则语言无味。"读"领风骚,只有"读"才能达到知识和智慧的彼岸。书少非君子,无"读"不丈夫。人生糊涂读书醒,书魂缠人是幸事。  相似文献   

2.
马云在一次演讲中说:读书像汽车加油一样,加满油你得知道去哪里。装了太多的油就变成油罐车,我看太多的人读了好多的书,两种人不太会成功,一个是不读书的人不太会成功,第二个是读书太多的人也不会成功,所以我们今天主要是吹吹牛,我来就是想告诉大家,别读太多书。  相似文献   

3.
《资治通鉴》是邓小平十分喜爱的一部历史典籍。他的子女曾回忆,他"最喜欢中国古典史书,特别是《资治通鉴》,家里有两套,其中一套是线装本。《资治通鉴》不知道看过多少遍了,应该叫熟读"。在《我的父亲邓小平》一书中,毛毛写道:"父亲特别爱看书,什么书都看,中外古典名著、历史人物传记、时事评论专辑乃至整本整册的二十四史,他通通都喜欢读。在历史古籍中,他最喜欢读的,还是《资治通鉴》。"据子女们回忆,有两个时期邓小  相似文献   

4.
陈晋 《秘书工作》2014,(6):73-76
正二、国家民族立场毛泽东读"二十四史",常常带着浓厚的情感,关注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和国家的统一,关注中国历史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创造发展。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发展,虽不断经历统一和分裂的斗争,但总体上倾向于统一。对此,毛泽东读"二十四史",有过整体的评价。1975年5月30日,他让  相似文献   

5.
读自己的书     
自书籍出现以来,读书的园地里百花纷呈、千姿百态。然而正如有人喜爱牡丹、有人钟爱兰蕙、有人倾心菊花一样,各人的读书选择也是各不相同的。有经验的读书人都知道在浩如烟海的书籍中寻找自己喜爱的书来读,读自己需要的书。或由博返约,从众多的名花丛中挑出若干盆搬进自己小小的园地;或以某个品种为主:搜罗剔抉,形成一个自己的名花系列。这就是读自己的书。  相似文献   

6.
陈晋 《秘书工作》2014,(5):63-65
正"二十四史"是毛泽东读了一生的书。毛泽东从青年时代起就阅读这部大书,1952年添置乾隆武英殿本的线装本《二十四史》后,又开始有计划地完整阅读。为方便读史,毛泽东还促成"二十四史"的整理、《资治通鉴》的标点和《中国历史地图集》的编绘工作。一生好史的毛泽东,用他1964年在《贺新郎·读史》中的话来说,可谓是"一篇读罢头飞雪"。  相似文献   

7.
读书三境界     
在我看来,读书可以分三个境界。第一境界是马克思、鲁迅、顾准式的读书境界。他们读书不仅为自己,更为天下。马克思读书写《资本论》,让天下有革命倾向的人生出实际的革命念想;鲁迅读外国书译外国书,有为中国人“盗天火”的神圣感;顾准读书研究希腊城邦式民主,试图解开“文革”发生的社会历史根源。这个读书的最高境界只有一一代伟人或哲人才能达到。  相似文献   

8.
刘海藩 《新远见》2009,(8):24-26
最近,习近平同志作了关于《领导干部要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报告,十分重要。在当前商海汹涌、物欲横流的条件下,少数领导干部把主要精力放在造政绩、邀功赏、谋近利的活动中,极少数的甚至追求享乐、玩物丧志、寡廉鲜耻。此次中央号召大家读书,从一定意义上说,是治本之策。习近平同志把书概括为"人类知识的载体,人类智慧的结晶,人类进步的阶梯,"如果我们的领导干部"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工作之余,把主要精力放在读书学习上,大大提高执政能力,就真的有希望了。  相似文献   

9.
枕戈 《审计月刊》2010,(3):55-55
我和韩玲、肖霞、阿华是挚友,我们有个共同爱好,那便是读书。我们四个喜欢书,自然喜欢买书、读书、品书,书成了生活当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只是我们爱好不同,各读各的书,很少读同样的书。韩玲是在报社工作,她业余时间读  相似文献   

10.
《庄子·天道篇》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天齐桓公在堂上读书,工匠轮扁在堂下砍削木材制作车轮。休息时,轮扁走上堂来问桓公说:“不知君王读的是什么书?”桓公说:“圣人之言。”轮扁叹了一口气,说:“不过是古人的糟粕而已。”桓公大怒,说:“寡人读书,匠人怎能随便议论。好!如果你说得出道理便罢,倘若说不出道理,我可要治你死罪!”  相似文献   

11.
书问书答     
枕戈 《审计月刊》2004,(12):58-58
关于读书,汉代学者刘向有言:“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诚为至理。但说的不够通透。书药如何医愚?我以为,一为书问,即读书首先能够引人思索,使人脑瓜子里多了些“为什么”。一为书答。即读书又能使人对诸多“为什么”醍醐灌顶,豁然开朗。  相似文献   

12.
纪贡梓 《上海房地》2014,(10):64-64
在今年上海书展举办期间,针对如今书越出越多而读书的人却越来越少的现象和在这个崇尚快阅读、浅阅读的时代,读那些看似无用的书到底有什么用的问题,《解放日报》集纳了五位知名作家、学者有关读书的演讲。中国作家协会主席铁凝说:阅读的重量有时在于"重",有时在于"轻"。北京大学教授钱理群说:只有在读书的时候,才最平等。《人民日报》副总编梁衡说:读书,是为了追回另一半的生命。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生周国平教授说:阅读让眼中的世界变美好。  相似文献   

13.
永远的风景     
"如果在十年里有这样的选择:一种有用不完的钱物,但没有书读;另一种去坐牢,但天天有书读.我宁愿放弃荣华富贵选择坐牢,做个清贫快乐的书生.很多时候是书教我为人处世走出愚昧."香港武侠小说名家金庸对读书的超凡领悟令我艳慕.……  相似文献   

14.
陈敏 《秘书工作》2010,(6):49-49
近日,—位领导同志与广大网友交流读书体会时倡导要“读书好、读好书、好读书”,“读书活、读活书、活读书”。这为我们点明了“为何读、读什么、怎样读”等基本问题。“读书好、读好书、好读书”强调了读书的重要意义,阅读的方向和要求,以及孜孜以求的精神和态度;“读书活、读活书、活读书”强调的是科学的阅读方法和实际成效,  相似文献   

15.
读自己的书     
自从书籍出现以来,读书的园地里真是百花纷呈、千姿百态.然而正如有人喜爱牡丹、有人钟爱兰惠、有人倾心菊花一样,各人的读书选择也是各不相同的,而且光菊花也还有“西厢待月“、“贵妃醉酒“、“绿云“、“帅旗“等二干多个品种,这就更令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了.因此,有经验的读书人都知道在浩如烟海的书籍中寻找自己喜爱的书来读,读自己需要的书.或由博返约,从众多的名花丛中挑出若干盆搬进自己小小的园地;或以某个品种为主,搜罗剔抉,形成一个自己的名花系列.这就是读自己的书.……  相似文献   

16.
我这个人可能有点书呆子气,谁都劝人家读书,朋友之间交往多是送书。我认为书是最好的礼,也是最好的营养品。现在缺营的人不多,缺知识的人不少,很要提倡读书。乡镇干部一天到晚忙得鞋壳里长草,读书时间确实不多,但决非没有一点时间可挤。有的乡干部说,整天和农民打道,不需要多大学问,把政策记就行了,不需要多少书本知识。有的干部说,不知道读什么书。认为和农民打交道不需要多知识是老皇历了。对现在的农民定得刮目相待。现代社会,信息道很多,有些农民见多识广。我触过一些农民,他们的知识面可广了,不管是对政策、对法律、对现代科技,都能提…  相似文献   

17.
常有人问我:如此繁忙怎么会有时间读那么多的书?我想说:读书问题,首先不是时间问题,不是方法问题,而是态度问题,是国民素质问题。因为这里涉及到三个问题:其一、读书问题;其二、时间管理问题;其三、态度问题。  相似文献   

18.
知识的魅力     
有情趣盎然,令人捧腹,一读就不忍释手的书,这类书可以消闲,可以娱乐,久读不觉其苦。也有哲思深邃,艰涩拗口,不正襟危坐、不三更灯火五更鸡鸣下番苦功不能有所获得的书,非头悬梁、锥刺骨不能消除倦意。所以,读书既是一种乐趣,也是一种苦趣。但只要用心品读,那些看起来面目狰狞、味同嚼蜡的书,也会散发出知识的魅力,引人神往,给人教益,启人深思,催人奋进。正所谓:读书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还记得那年我在准备考注册会计师,捧着厚厚的几本考试教材,有人问我:“你考得过吗?”我回答:“不知道。”事后我一直在想,我为什么会说不知道?不久,在深入学习的过程中,我找到了答案——我们的《审计》教材上赫然写着:“注册会计师不得对未来事项的可实现程度做出保证。”你看,《审计》教材是如此地善解人意、富有  相似文献   

19.
读书有味,这是我们祖先早已品尝出来的。所谓“读经书味如稻粱,读史书味如佳肴,读子书味如醯醢(音嬉海,调味品)。我们知道,鲁迅先生幼时的读书处就叫“三味书屋”。  相似文献   

20.
想读书,但不知读什么书,这是常见现象,不足怪。笼统地说,我们应读两种书,一是用文字写成有载体的书,即通常意义上的纸书或网书,另一种是大千世界芸芸众生的社会大书,定无载体无文字的,但内容极丰富。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顾炎武以驴自随,走遍天下,成名著《天下郡国利病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