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八五”期间粮食供需变化及平衡分析李志强一、“八五”期间粮食供给变动分析1.生产总量迈上新台阶,但增长速度放慢90年代以来,我国粮食产量处于一种缓慢增长时期。1991年产量为43529万吨,比上年下降2.45%;1993年45644万吨,比199...  相似文献   

2.
《粮食经济研究》2006,(3):27-40
本文简明扼要的分析了建国以来我国粮食跨区域流通格局的发展变化——由“南粮北调、东粮西调”到“南北互动”到“进口开始增多”到“增加进口、以出增进”到“北粮南运”,全面地描述了当前我国粮食跨区域流通的流量流向及跨区域粮食流通通道,并着重对具有规模流量与重要利用价值的北粮南运通道、长江走廊粮食流通通道和珠三角粮食流通通道进行了重点分析,对我国粮食跨区域流通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分析。  相似文献   

3.
针对朝鲜最近积极地向外界提出粮食援助要求的事,韩国政府认为,朝鲜的粮食供需虽然紧张,但不至于紧张到“到处要求援助”的程度。朝鲜有可能为达成“2012年强盛大国”的目标,现在开始储备粮食。  相似文献   

4.
为全面掌握全社会粮食供需情况及其发展趋势,更好地为国家粮食宏观调控和粮食企业经营提供决策依据,根据国家粮食局《关于开展2003年社会粮食供需平衡统计调查的通知》(国粮调[2003]204号)精神,2004年2~3月,湖南省按3‰共抽样调查5698户,其中城镇居民调查1604户,农业户调查4094户。对937个系统内粮食加工、转化  相似文献   

5.
从今年开始,我省取消粮食收购保护价,放开粮食市场,这一改革,给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为提升传统粮食产业带来极好机遇,衢县作为全国商品粮基地县,在产业结构坚持“能调尽量调,不能调种好稻”的总原则下,如何努力做好提升传统粮食产业的文章,我们认为关键是要着力抓好以下四个转变。  相似文献   

6.
根据国家粮食局的部署,省局确定从2002年度起组织开展社会粮食供需平衡主要项目调查。其调查范围首次从系统内转向社会,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掌握全社会粮食供需状况、实施粮食宏观调控的需要.也是国有粮食企业深化改革、搞活经营的需要。在此.笔就实际调查中遇到的一些困难和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相似文献   

7.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保障粮食供需动态平衡,已成为各级党政十分关注的战略问题。正确地认识我国粮食形势和处理粮食生产与多种经营的关系,直接关系到我国粮食安全以及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和新一轮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成功与否的重大问题。本文就如何正确认识目前我国粮食“过剩”现象及其背后的潜在隐患和政策导向问题,发表些粗浅的看法。   一、目前我国粮食“过剩”是低层次的供大于求   1996年以来,我国粮食生产连续 4年喜获大丰收,出现了解放以来第一次供大于求的情况,引来了一片“过剩”的惊呼声。面对这新情况、新问题,相当多…  相似文献   

8.
对建立我国粮食进出口保护机制的思考张碧琼李越一、中国粮食进出口现状分析立足国内资源,实现粮食基本自给,是中国解决粮食供需问题的基本方针。新中国建立至60年代之前,中国是粮食净出口国;60年代以后粮食有进有出;70年代以后成为粮食净进口国。多年来中国粮...  相似文献   

9.
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粮食局大力弘扬“以机制创新推进改革,以发展创业搞活经营,以服务创优转换职能”的“三创”精神,壮大了企业实力,促进了全区粮食经济长足发展2005年完成粮食经营总量57万吨,实现销售收/237039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76%、58%;粮食工业实现销售收入25214万元、利税628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57.5%、16.8%;招商引资总额达10亿元,均创历史最好水平。  相似文献   

10.
一、“十二五"粮食供需形势的特点是“紧平衡” 进入新世纪以后.我国粮食工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在党中央、国务院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的有力支撑下.粮食连续八年丰收。特别是“十一五”期间有四年粮食总产达到5亿吨以上,2010年更创历史新高.达到54641万吨。总体上看.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持在5亿吨左右,这是来之不易、极为难得...  相似文献   

11.
供给侧改革下 我国粮食贸易调控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年-2015年我国粮食产量实现"十二连增",在粮食产量年年丰收、粮食进口量逐年增加的同时,我国粮食供需仍存在不平衡的状况。粮食产业供给侧改革面临粮食总量紧平衡下的"去库存""调结构""降成本"等问题。本文运用ARIMA模型,分别建立粮食需求和供给模型,并预测未来粮食的供求量,结果表明我国粮食供给量在未来几年将持续增长,粮食需求量大于供给量,粮食供需缺口现象显著。因此,为保障粮食安全,实现粮食供需平衡,应推动我国粮食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供给侧改革下完善粮食贸易调控机制,促进粮食产业供给侧和需求侧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2.
粮食市场放开以来,国有粮食行业经过改革的阵痛与洗礼,“三老”包袱彻底甩掉,体制机制障碍得以消除,粮食工作开始步入改革攻坚向加快发展的战略性转移阶段。如何用好新体制、创建新机制.进发新活力,在新时期粮食产业化与发展这篇章上再创新优势.再谋新发展,成为各级粮食企业面对的重大课题。本结合德州市粮食系统近几年的发展实践.试就产业化经营与发展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3.
为全面了解、准确掌握全市粮食供求状况.更好地为政府加强粮食宏观调控提供决策依据,按照上级要求,泰安市粮食局抽调人员对所属6个县(市、区)的粮食产需情况进行了调查。从汇总的情况看,2009年泰安市粮食供需状况呈现“三增”态势:产量、需求、库存,都有增加。收支平衡略有结余。  相似文献   

14.
我国粮食保障体系建设的目标已从“人人有饭吃”向“人人吃得好”转变。目标选择的模式是“动植物食品消费兼顾型”。粮食保障手段主要通过价值规律和经济杠杆来调节总量和结构的供需平衡,粮食保障体系建设分二个阶段来实施,第一阶段为粮食保障体系的转化阶段,即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第二阶段为粮食保障体系总体功能的提高阶段,认为“科学种田+规模经营+社会化服务”的模式是实现第二阶段目标的必由之路,粮食区域均衡发展与  相似文献   

15.
浅析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对粮食主产区的政策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1年3月以来,我国粮食主销区相继取消粮食定购任务,粮食购销价格全面放开。就其内容而言,此次改革是中国粮食流通制度变迁中具有真正意义的市场化改革。虽然粮食主产区仍保留定购任务,但主销区的市场化改革必将对主产区原有的粮食模式产生深远的影响。一、粮食购销市场化的政策机制自1992年我国提出“粮食商品化、经营市场化”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方向以来,粮食购销体制开始由“双轨制”向“市场化”转轨。90年代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措施虽然对保护粮农利益、搞活粮食流通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也随着出现了“卖粮难”、“地区…  相似文献   

16.
粮食是定天下、安民心的特殊商品,粮食安全涉及国家安全和社会经济稳定的大局。1978年到1996年,我国粮食产量连续上了四个台阶,并一直保持到1999年,使我国粮食供需逐步由短缺转为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格局。自2000年以后,粮食连续减产,出现播种面积、总产量、单产和人均占有量“四个下降”。同时粮食库存也逐年减少。初步测算,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下降约160亿公斤,  相似文献   

17.
随着区域经济的形成和发展,我国粮食生产重心逐步向主产区集中,流通格局从“南粮北调”变为“北粮南运”,主产区与主销区的区域分工正在形成,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支持和保护意义十分重大。本文从分析我国粮食主产区在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实现农民增产增收等方面所面临的诸多问题出发,集中阐述了当前国家加大对粮食主产区保护和支持的必要性、紧迫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8.
孟雷 《中国改革》2003,(7):28-30
所谓的“直补”,即把国家通过粮食企业以“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粮食、以间接补贴农民的暗补方式,改为将保护价与市场价的价差以现金形式直接补给农民。这一看似简单的变动.表面上仅是增加农民收入的补贴方式的调整,背后却附加着“两放开。——放开粮食收购价格.放开粮食购销市场。  相似文献   

19.
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如何由过去执行政策的“载体”变为市场经济的“主体”,这必须以极大的勇气和气魄实施脱胎换骨的改造。一、重组整合,创新产权机制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涉及到农民利益和国家安定等诸多敏感问题,各级政府都比较谨慎。改革要本着企业可能,市场可行,效益可靠的原则,对企业进行实事求是的会诊,把粮改政策规定的高难度动作和企业自身改革需要的自选动作结合起来,创新体制改革。1.置换职工身份,千斤重担大家挑国有粮食购销企业虽然实现了减员50%以上的奋斗目标,人浮于事的弊端得到一定克服,但是,职工的紧迫感…  相似文献   

20.
为进一步把握福建省社会粮食供需总量及区域平衡特点,以便更好向上级部门和领导提供准确的统计基础信息,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全省粮食宏观调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