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最近几年,国内需求不足一直困扰着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日前中央发布的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提出:“要进一步扩大国内需求,调整投资和消费的关系,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在全球范围内,俄罗斯、印度这几年的经济之所以快速增长,不断扩大的国内需求发挥了重要作用;信贷消费在帮韩国很快走出金融危机的同时,也为此后的经济发展埋下了隐患。各国在刺激内需,拉动经济增长方面,有哪些经验和教训?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长缓慢,因而有必要扩大国内的消费需求拉动经济的增长,为了发挥消费需求对经济的增长的作用,本文主要从我国消费需求不足的基本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了扩大消费需求的主要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国内经济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出现了消费需求严重不足,产品过剩状况,极大地影响了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而大力发展银行消费信贷应是扭转目前国内消费需求严重不足局面的有效途径之一。我国自1997年起开始启动消费信贷,但从这几年的实践来看,其对国内消费需求拉动效果并不明显。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国家尚未确立大力发展消费信贷的指导方针目前国家在处理国内供需失衡、产品过剩问题方面,着重点是放在宏观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上。而对于拉动消费需求的重在微观手段…  相似文献   

4.
《宁波经济丛刊》2006,(1):18-22
投资、消费、出口是拉动我市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投资、山口的增长十分强劲,而消费则相对滞后。消费率呈连年下降的态势,从2000年的38.3%下降到2004年的34.9%。十六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提出要保持经济的平稳与快速增长,必须要“扩大国内需求,调整投资和消费的关系,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如此才能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地发展。为此,立足于我市经济发展阶段和现实基础,从分析消费现状着手,找出制约消费增长的因素,提出当前扩大我巾内需,促进消费的切实可行的工作建议。  相似文献   

5.
国内外经济发展经验表明,消费需求对经济的稳定增长和良性循环具有决定性作用。消费占QDP的比重越高,其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就越强。进一步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是我国提出的长期战略方针,是应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重要举措。本文通过分析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各项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拉动率、边际效应及拉动弹性,指出经济增长与居民消费增长差距过大是制约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并对如何提高居民消费水平以带动内需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6.
关于扩大内需开拓市场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扩大内需,启动国内市场,是中央确定的一项长期的战略方针,这项工作的难度很大,牵扯面很广,是一项规模宏大的系统工程。但是只要我们提高思想认识,扎扎实实地做艰苦细致的工作,这项工作也能较快收到实效。首先,要转变观念,充分认识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重要促进作用,实施投资、消费双向启动。投资和消费同是国内需求,同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两者都应予以充分重视,统筹安排,不可偏废。但在当前更应认真研究消费需求对经济推动和重要作用。消费需求是社会再生产的终点和新的起点,只有增加消费需求,才能从根本上促进生产规…  相似文献   

7.
当前中国要保持经济持续增长,如何启动内需是关键。为此.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一方面通过增加政府投资来拉动国内私人投资:另一方面采取各种方法来刺激国内消费需求。消费券作为刺激消费需求的一种方法,目前正在中国许多城市被尝试应用。消费券的发券主体不同,其经济效果是不同的.企业发消费券对经济的推动作用不如政府作为主体时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8.
从1997年经济软着陆,随着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中国经济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从国内有效消费投资不足、经济出现通货紧缩,到2003下半年经济开始出现过热的迹象。对此我国政府针对不同情况实施了不同的宏观政策,但是执行效果都不太理想,特别是货币政策效果。  相似文献   

9.
消费崛起     
中国经济增速正在缓慢回落。消费名义增速虽然逐月回落,但实际增速较之去年同期增速的回落,一直保持在0.5个百分点左右幅度上,而这0.5个点,或可看作政府消费下降,所以居民消费增速实际并不一定低于去年同期,并不一定有较大放慢。正因国内消费增长相对较好,导致工业增速降幅较小,这就已可见出消费对于当前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
《宁波经济丛刊》2005,(6):F0002-F0002
必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发展既要有较快的增长速度,更要注重提高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要进一步扩大国内需求,调整投资和消费的关系,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正确把握经济发展趋势的变化,保持社会供求总量基本平衡, 避免经济大起大落,实现又快又好发展。  相似文献   

11.
国家“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增强居民消费能力,改善居民消费预期。促进消费结构升级,进一步释放城乡居民消费潜力,逐步使我国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山东省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指出“把扩大内需作为战略基点.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作用.着力提升消费能力、优化消费环境、推动消费升级”。扩大居民消费需求。引导和加快居民消费结构优化与升级转型.对于促进经济增长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扩大内需包括扩大投资需求和扩大消费需求两个方面,缺一不可。从投资与消费对经济增长作用的特点来看,投资需求对经济增长的短期拉动作用十分明显,但是,从社会再生产看,只有消费需求才是经济增长真正和持久的拉动力量。投资需求在一定意义上是消费需求的派生需求,投资需求自身不可能成为经济增长的持久拉动力量。不仅如此,在消费需求没有回升迹象的情况下,投资需求的大幅回升只能反映出行政力量的推动。  相似文献   

13.
商务部部长薄熙来日前指出,近年来,我国在稳定发展投资和出口的同时,坚持扩大国内需求和消费,为国民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把扩大消费、促进居民消费结构升级作为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已成为当前我国经济生活中日益紧迫和重要的任务。  相似文献   

14.
对体育消费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体育消费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也日益显现。但目前我国体育消费市场尚处于初级阶段,还未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本文从我国体育消费的现状及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出发,分析了体育消费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从而从宏观角度认为政府应从主体、客体、市场等方面采取措施,促进体育消费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消费、投资、出口,是经济增长的三大动力。过去我国的经济增长一直把政府投资和产品出口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手段,国内消费需求一直乏力,其背后是中国的企业长期处于产业链低端,靠的是低劳动力成本发展,不仅大多数企业没有充足的资本积累,老百姓的工资涨幅也非常有限,没有从企业挣到钱,自然消费也比较乏力。  相似文献   

16.
李茂江 《港口经济》2010,(12):43-45
游艇业是一种关联度强、文化理念独特、经济带动作用明显的消费门类,是现代制造和现代服务业最佳结合点。2008年全球游艇和水上运动工具销售额达400亿美元,加上维修管理和娱乐费用,游艇经济收入超过500亿美元,被称为继汽车之后的下一个消费金矿。近年来,游艇制造和消费热点明显出现了向亚洲特别是中国转移的趋势,国内众多港口城市开始关注并积极布局游艇产业。  相似文献   

17.
当前天津旅游业发展导向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愈演愈烈,影响从金融领域向实体经济领域扩散,世界经济将持续低迷。天津作为外向度很高的城市,发展的外部经济环境更加严峻。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和国内面临的困难,现阶段迫切需要增强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旅游消费作为直接层次上的最终消费,在拉动经济增长、启动社会资金、促进居民消费、带动民间投资中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瑞银集团2009年5月]在当前经济下滑的背景下,一个最常提到的问题是中国的经济增长模式能否从出口拉动转变为国内消费拉动?众所周知,相对于投资及出口,国内消费增长较低是中国经济重要的结构性失衡之一。有些人希望中国国内消费能加速增长,以带领地区和世界经济走向复苏。  相似文献   

19.
一、拉动消费和结构升级更需要支持有“双拉动”作用的先导性产业 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我国经济面临下滑的情况下,我们既需要加大各类投资以稳定经济,也必须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以拉动消费和产业结构升级。一些传统产业部门目前面临外部需求减少、国内成本升高的双重压力,萎缩、调整之势难止,国家除对其进行必要的支持使其升级外,这些产业难以承担起拉动国内消费和拉动产业结构升级的“双拉动”重任。要实现“双拉动”目标,更需要支持一些先导性产业,  相似文献   

20.
本文首先从生产力的视角对消费的历史事实进行梳理,借此发现消费的发展趋势和规律.其次,从国内和国外两个维度,通过对有关消费的经济理论进行经济思想史梳理,发现国内和国外有关消费的经济理论是沿着不同的轨道演进的.随着经济的发展,消费展现出新的特点.一方面,消费水平指数呈现出新的变化规律;另一方面,新型消费迅速发展,将成为人们新的消费习惯.梳理消费的历史事实与理论演进有利于把握消费的发展规律和特点,有助于进一步推动消费扩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