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国外防灾社区建设的经验与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防灾社区"的内涵不仅仅是"抗灾社区"和"耐灾社区",更重要的是促进居民参与可持续性社区的发展.通过对美国、日本以及印尼等国家具体实践经验的考察,总结国外防灾社区建设的经验包括:以社区参与为基础,利用社会资源,开展宣传教育,以及遵循科学的步骤.针对我国在社区防救灾方面存在的问题,要积极开展政府规划与支援.组建防灾社区组织和志愿者队伍,开发社会资源,利用专业团队,最终促进社区居民的广泛参与与成果推广.  相似文献   

2.
汶川地震后,中央和地方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文件,社会各界纷纷响应开展灾后恢复重建的各项工作部署.本文从灾害监测预警与隐患排查、基础设施和住房抗震设防水平、灾害避难所建设与防灾减灾教育等方面,搭建了一个震后区域安全建设框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区域灾害风险管理和安全建设的主要内容,总结归纳出汶川震后安全建设的案例经验,并借此对玉树震后恢复重建过程中,区域灾害风险管理和安全建设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5·12震灾后的社区重建:含义、策略及其服务框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系统、全面、整合地进行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的方式之一,社区重建能够有效地发动社区居民的参与.开展迅速有效的灾后社区重建,要在坚持充分发挥社区居民的参与,坚持统筹协调发展,坚持民间资源的整合,坚持发挥专业团队作用的原则下,通过行政主导型或社区动员型的重建模式,分阶段有策略地开展灾后社区生态与公共设施重建、社会救助与重建、心理辅导与心理重建、就业与教育促进以及医疗救助与公共卫生服务.  相似文献   

4.
21世纪城市综合防灾减灾战略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城市作为巨大的承灾体,日益成为国际社会及国家防灾减灾的中心和重点。联合国1999年7月通过的日内瓦战略,进一步明确21世纪全球减灾的重点是城市、社区及建筑安全本身。我们认为,21世纪的城市发展,绝不仅仅是经济实力、科学与信息之争,必然包括生态环境及减灾防灾在内的城市安全度之争。可以说21世纪城市综合防灾减灾能力的高低,将成为全面衡量城市整体功能及其安全防卫能力的标志。  一、1999年中国城市灾害概述城市寓于自然之中,所有各类灾害发生都对城市产生作用。按国家认可的城市灾害主要有:地震、水灾、风灾、火灾、地质灾害等五大…  相似文献   

5.
公众综合防灾意识测评——以上海市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众防灾意识的减灾效应是城市减灾的基础,是减少灾害损失的有效途径;公众综合防灾意识水平的测算是评价、衡量公众参与救灾、减灾程度与能力的基础。基于系统观念,建立了一套综合评估公民防灾意识水平指标体系,针对上海市民开展实证调查研究。抽样结果显示:上海市民综合防灾意识水平一般;对于城市灾害的关心程度较高,对居住区灾害危险性认识一般,应对突发灾害时,应急避难逃生能力较低;不同特征人群综合防灾意识水平存在差异,且空间分布不均匀。  相似文献   

6.
简要回顾了我国近年来地质灾害减灾基本情况,指出了地震减灾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潜在灾害体的早期识辨差,“灾后”研究普遍及地质灾害基础理论和防灾技术落后等。  相似文献   

7.
5月12日是我国“防灾减灾日”,农业部应急管理办公室倡议“防灾减灾从我做起”,在部系统干部职工中开展“四个一”参与活动,即:阅读一本关于防灾减灾的书籍,观看一部涉及灾害的影视作品,与他人体验一次避险经历,开展一次单位和家庭灾害风险隐患排查。通过多种形式,积极参与防灾减灾工作,共创美好、安全、  相似文献   

8.
本文利用张掖历史灾害数据和GIS系统,根据气象灾害的风险评估方法,综合考虑导致灾害产生的因子、孕育灾害发生的环境、承灾体及防灾减灾的能力,确立了张掖地区气象灾害风险综合区划,提出气象灾害防御区分区,为提升气象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能力,最大限度减少气象灾害带来的损失,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前GIS已在测绘、城市规划、水利、土木、环境保护、土地利用与规划等众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在地震领域中的应用其应用领域包括地震分析、预测、预报、抗震、减灾、灾害预测、辅助决策及应急指挥等各个方面.简要概述了GIS在地震救灾中的应用,即地震监测预测、震后应急救援、灾害调查评估、灾后医学救援、灾后重建,之后总结及展望了GIS在地震中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
作者从回顾98抗洪及灾后调查重建入手,在分析城市的特点及灾害发展趋势后认为,必须树立综合防灾意识,尽快完善城市综合防灾体系则是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