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艳艳 《金卡工程》2009,13(7):21-22
回避制度贯穿于三大诉讼法,它的设置在于保障裁判的公正.适用的对象是审判人员、侦查人员、书记员以及鉴定人、翻译人、勘验人.其中又以法官的回避为核心,然而在现行法律和相关司法解释中出现了关于律师回避的规定.它在一定程度上是与保障律师执业权相冲突的.律师不应当成为回避的适用对象,这一规定侵害了律师执业权和当事人的选择权,司法公正最终实现需要法官职业规范的切实落实和每个司法人员职业道德提升而不是选择律师回避.  相似文献   

2.
当今,在我国民事诉讼领域所采用的是四级二审终审制制度,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的国情出现了重大的变化,不论是民事关系还是民事标的,都比以前繁杂了很多,再加上法律本身就具有不确定性和局限性.四级两审终审制已经满足不了当今年社会对司法公正目标的追求,也不能完全保障当事人的民事权利和义务,表现出了种种不符合发展需要的弊端.故此,本文将根据我国现在司法审判中的实际情况,指出四级二审终审制度的缺陷,并对其提供一些浅见.  相似文献   

3.
答辩失权制度作为确定当事人双方争议焦点的一项诉讼程序制度,其具体的定义为在规定的期间内一审被告或者二审上诉人,由于答辩行为未能实施而导致之后的答辩权利丧失的一项制度,目前在国内普遍认同一个观点即被告提交答辩状进行答辩不仅仅是一项权利更是一项责任。答辩失权由于直接关系到诉讼的效率和双方主体间的公平性,因此答辩失权制度显得尤为重要。本文试对建立答辩失权制度、答辩失权的法律后果、答辩失权的内容、答辩失权的例外等方面简要予以阐述。  相似文献   

4.
陈思 《金卡工程》2009,13(4):120-121
随着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的公布,规定了《民事诉讼法》中关于举证时限制度存在的一些问题,但仍然暴露了逾期举证的法律后果过于严厉,举证时限制度配套制度不健全,当事人的举证能力得不到保障这些立法缺陷。然而要不断修改和完善这些立法缺陷,就必须通过举证时限制度由法律来直接规定,设立与完善举证时限的配套制度,扩大当事人、律师的调查取证权来改善这些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5.
撤销权制度被税法移用后,税务机关如何行使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务问题。我国法律对撤销权的行使程序规定甚少,税务机关只能在法定期限内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起诉,并按照民事诉讼法的规定承担举证责任和确定当事人,但在实现撤销权的效力上具有特殊性。  相似文献   

6.
崇昌海 《金卡工程》2008,12(10):37-38
发行作为一项重要的融资手段,对促进资本市场的发展和创新具有深远的意义.当前,建立中国的私募发行法律制度以成为无法回避的问题.修订后的<证券法>第十条对私募发行制度的建立提供了契机.通过对私募发行的分析,结合美国的成熟操作经验,就中国现有规定的不足与完善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7.
孙婵 《中国传媒科技》2013,(Z1):248-248
告知义务制度是保险法中十分重要的制度。我国《保险法》第16条规定了投保人的如实告知义务,并规定了投保人违反如实告知义务的法律后果。告知义务制度的内容包括告知义务主体、告知形式、告知时间,等等。这一制度的构建有利于在处理保险行业权利义务关系时,平衡双方当事人之间的利益,解决投保人与保险人之间的冲突。本文详细介绍了保险法上告知义务制度的内容及相关制度,希望该制度在我国的构建与完善,以促进我国保险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修改前的民事诉讼法未赋予当事人、利害关系人任何法定的救济方法和途径,当事人、利害关系人只能通过申诉等渠道向法院反映问题.因法律对有关程序缺乏明确规定,法院对这些问题的处理也显得较随意,导致当事人及有关利害关系人在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难以及时、充分地得到救济.一定程度上亦影响了司法的公信力.2007年通过的<民事诉讼法修正案>专门增加了对违法行为进行救济的规定,明确赋予了当事人、利害关系人事有申请执行复议的权利,填补了我国民事诉讼法对违法执行行为进行程序上救济的法律空白.然而对申请执行复议如何操作的问题缺乏一些具体的规定,以致这种新的执行救济制度在实践中的运行情况不是很理想.为减少法律适用中的争议和分歧,在执行程序中就需要落实完善执行复议制度,深刻把握执行复议制度之法律规定精神,从而达到弥补该程序中救济措施的不足,亦是充分发挥这一特殊司法制度之积极作用、有效地保护执行当事人及其他利害关系人合法权益的必需之举.本文就执行复议具体程序做出了理性的符合实际需要的制度选择与构建,以期在执行实践中进一步完善执行复议程序,以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和功能,实现执行复议程序的设立初衷,也为推动完善执行救济制度提供一些可鉴之路.  相似文献   

9.
浅谈中国证券私募发行法律规范的建立与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证券私募发行作为一项重要的融资手段,对促进资本市场的发展与创新具有深远意义。当前,建立中国的私募发行法律制度已成为无法回避的问题。修订后的《证券法》第十条对私募发行作出界定,为私募发行法律制度的建立提供了契机。通过对私募法律关系的分析、借鉴国外成熟经验,就中国现有规定的不足与完善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0.
李彦龙 《金卡工程》2010,14(11):39-40
民事执行救济是纠正执行过程中的违法或不当行为,保护执行当事人和案外利害关系人的合法权益的重要手段。我国现行《民事诉讼法》对于执行救济的规定不够全面,不论是申请执行救济的主体方面还是执行救济实施过程的程序、结果方面都存在很多缺陷之处,没有起到保护当事人和案外人的合法权益的任务,并且从根本上损害了我国法律的权威。对此笔者认为应当通过增设程序上的执行异议制度以及完善现有的实体上的异议之诉制度解决这一问题,同时这也是完善我国民事执行救济制度的治本之策。  相似文献   

11.
张晋 《金卡工程》2009,13(5):113-113
派生诉讼是公司法上的一项重要制度,已经在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的主要国家普遍适用多年。我国新公司法创设性的确立了"股东派生诉讼"制度,但是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如对诉讼当事人中原告的规定。本文通过对两大法系派生诉讼原告制度的比较和分析,为完善我国的派生诉讼提供了借鉴并提出了对原告制度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2.
马立群 《当代金融研究》2020,2020(4):107-119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行政协议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第6条对反诉做出了排除性规定。该规定虽然避免了导入反诉制度所可能产生的新的程序风险,但同时也保留了在行政主体诉权领域存在的规范漏洞。行政诉讼反诉主要是实体上具有平等法律地位主体之间的当事人诉讼,其实体法基础源于行政主体与公民之间的权利义务结构。行政诉讼反诉以存在独立的诉讼标的为前提,在一般给付诉讼和确认诉讼中存在适用空间。建议将来修改《行政诉讼法》时对行政主体的起诉权与反诉权进行并置规定,在立法技术上通过诉讼类型或者案件类型对反诉的适用范围进行限制,并对反诉的特殊程序规则进行明确规定。  相似文献   

13.
常艳 《西安金融》2007,(6):92-92
一、不动产登记制度,使银行的诉讼成本大大降低《物权法》第十条规定:“不动产登记,由不动产所在地的登记机构办理。国家对不动产实行统一登记制度。统一登记的范围、登记机构和登记办法,由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统一登记制度,为当事人办理物权登记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不但减轻了抵押人和银行的负担,而且还方便了银行查阅、复制有关不动  相似文献   

14.
多数当事人对民事诉讼的第一、二审审判程序比较熟悉,即如果一审法院判决、裁定不公或发生错误,可以通过二审程序得到纠正。然而,如果第二审程序仍没有最终解决问题,或者因种种原因没有上诉致使判决、裁定已经生效,这时,面对生效的裁判或调解书,他们往往束手无策。有没有什么补救措施?其实,除了人民检察院发现裁判错误提起再审和人民检察院提出抗诉外,法律还赋予了当事人申请再审的权利,有人形象地称之为法律对当事人最后的司法救济程序。什么是再审程序?再审程序又叫审判监督程序,是由人民法院对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调解书再次审理…  相似文献   

15.
私法自治,是指在私法领域中,当事人按照自己的意愿,完全有权自由决定其行为和参与市民生活的方式,不受任何个人或组织工作的非法干扰。而合同是民事主体进行私法自治的主要手段,伴随着合同从磋商到签订到履行再到履行完毕以后,法律赋予当事人不同的权利与义务,在合同签订前当事人负有先合同义务,在合同签订并生效后当事人负有合同义务,合同履行完毕后当事人负有后合同义务。违反不同的义务当事人要承担不同的责任,或者负缔约过失责任或者负违约责任。但在合同有效成立后到合同履行前这段时间内当事人违反义务应该如何规制?大陆法系规定了不安抗辩权制度,普通法系规定了预期违约制度。本文从比较法的角度对这两种制度进行了比较,并在对比的基础上考察了我国合同法的规定,指出了我国合同法规定的先进之处。  相似文献   

16.
回避制度是保障政府采购活动和结果公正性的一项重要制度,采购实践表明,政府采购回避制度的建设还有很多环节需要完善,还有很多问题亟待研究解决,从总体上看,被动回避的多,主动回避的少,回而不避的现象较为普遍。一、建立政府采购回避制度的必要性建立政府采购回避制度,并有效地发挥回避制度的作用,既是维护政府采购活动的公正性的得力举措,也是净化政府采购交易环境的内在要求。一是有助于防范排斥。政府采购的交易活动属于商业性行为,在实践中有的供应商为了得到采购合同,利用种种方式影响对合同授予具有决策权的有关人员,使其采用有利于…  相似文献   

17.
朱金花 《金卡工程》2009,13(6):47-47
协议管辖制度在我国民事诉讼制度中并未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基于当事人的诉权保障和我国当今社会对于民事司法救济权利保护的现实要求,在比较、借鉴其他国家相关规定的基础上,有必要对我国协议管辖制度存在的问题进行适当的修改和完善。  相似文献   

18.
王向乐 《金卡工程》2008,12(6):50-51
随着现代社会的日益进步和经济的迅速发展,合同成为经济交往的重要工具。合同履行作为合同的核心内容,是合同实现的关键。因此,为了确保合同的履行,保证合同双方当事人履行合同的对等性,我国新《合同法》中规定了合同履行的抗辩权制度。对这一制度的探析和理解,能够更好地促进合同的及时履行、全面履行以及保障合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而合同中的同时履行抗辩权制度又是当事人经济交往过程中行使最多的一个,但到底如何才能适当适用该制度一直是民商法理论界和实务界探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本文就是从适用条件、效力及适用应注意的问题等方面对合同中的同时履行抗辩权制度的适用问题所作出的探讨。  相似文献   

19.
丁奕瑶 《金卡工程》2010,14(8):67-68
回避制度源于"自然正义"法则中的"任何人不能做自己案件的法官"的基本要求,具有实体公正、程序公正和司法形象公正的多重公正价值。目前我国法律对律师执业回避的规定尚有不足之处,本文在借鉴国内外相关做法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司法改革进程,提出我国应当重点落实法官回避制度,同时适度强调律师回避的职业操守,达到防治法官腐败、实现司法公正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方遒 《金卡工程》2010,14(4):199-199
我国新修订的《公司法》对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的确认,主要表现在该法第20条第1款和第3款的规定。公司人格否认实质上是一种司法规制而非立法规制。关于此制度的很多东西难以用成文法来加以表述,因此往往只能做一种原则性的规定。尽管如此,通过对该条规定的分析,仍然可以看出在我国适用公司人格否认制度上大体应当具备的实质要件。为此,本文从主观要件、客观要件、结果要件、因果关系四个侧面分析了我国适用公司人格否认制度上大体应当具备的实质要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