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郭颖 《旅游学刊》2001,16(3):68-71
少数民族文化旅游是我国旅游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文化旅游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民族文化的保护,但同时也可能给少数民族接待地区的社会文化带来负面的影响。本文以泸沽湖地区为例,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探讨了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旅游资源保护的方式和开发的具体模式。  相似文献   

2.
民族认同感是族群意识的基本组成部分。在旅游影响下,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认同呈现出多维度和不同方向的发展轨迹。文章通过对一位土家族青年女性个人生活史的记录,分析了在旅游发展进程中族群个体的民族认同感的演化过程,发现旅游对民族认同的影响在于:旅游引致的经济增长提高了民族文化的"势位";旅游产品创造了民族的集体记忆和文化景观;文化旅游的发展使民族认同的层次不断深化;民族旅游的盲目开发和过度开发将误导民族认同的方向。研究将为民族旅游地社会文化影响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3.
陈刚 《旅游学刊》2017,(2):11-12
我国西部民族地区以其优美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民族风情吸引着大量游客前往,许多省市县政府已把发展旅游作为很多地区发展经济、脱贫致富的不二选择,通过各种方式招商引资,大搞少数民族村寨旅游,取得了不少成绩.发展旅游在保护民族地区传统文化的同时,也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居民收入.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面临着自然衰退、空心化、文化断裂、价值观失落等棘手问题.此外,民族地区传统村落旅游开发过程中普遍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利益冲突和矛盾.如何使当地村民真正成为旅游开发过程中的主体,从而保证人人公平享有旅游发展带来的成果?这些已经成为旅游研究人员和从业者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我将从发展人类学的视角来探讨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4.
张机  徐红罡 《旅游学刊》2016,(2):97-108
民族旅游中的主客互动是旅游人类学和旅游社会学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且产生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但目前的研究多聚焦在主客互动的性质与结果上,而对主客互动的微观过程关注很少.文章以民族旅游地区云南丽江白沙村的当地民族餐馆作为研究的微观场所,借用微观社会学的主要理论流派符号互动论关于社会角色与地位等重要范畴的理论,对当地居民与游客之间的角色协商以及地位与权力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由于主客互动发生在由当地少数民族居民所熟悉和掌控的特定空间中,当地居民因扮演着“主人”和特定文化“圈内人”的角色而控制着主客互动的过程,从而使得他们拥有主导性权力.据此,文章就中国民族旅游的宏观结果即民族旅游的社会文化影响与中外学者展开了对话与讨论.  相似文献   

5.
民族旅游发展有着巨大潜力,民族地区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开发亟待探索最佳的途径.创意产业能够有效地实现经济增长而得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极力推崇和大力发展.在民族地区发展旅游创意产业,能够有效地改变民族地区的经济增长方式,对当地经济、文化、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本文首先分析了国内外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和创意产业与旅游业的融合现状与趋势,其次探讨了我国民族地区发展旅游文化创意的基础与意义,然后提出了旅游创意产业发展应采取集群式发展的模式,最后,以湖南张家界旅游创意产业发展为例,就民族地区发展旅游创意产业给出了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民族地区原住民参与旅游开发的法律赋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兵  惠红 《旅游学刊》2014,(7):39-46
民族地区原住民既是当地旅游活动的重要对象,又是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创造者和传承者。但在旅游扶贫开发和运营中,由于旅游吸引物权规定的“法律真空”,缺乏法律制度保障的原住民在与开发商和政府博弈中往往被边缘化,导致经济收益偏低,却要承担旅游开发所产生的各种各样的成本,严重损害了原住民的利益。文章运用赋权与产权理论,对原住民参与旅游开发的弱势地位的核心原因进行了辨析,指出原住民参与处于“无权”或“弱权”状态是因为对旅游者最具吸引力的天然属于原住民所有的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产权界定上的法律缺失,提出了加强旅游吸引物权的“确权+流转”为主要内容的法律赋权建议,并分析了赋权后可能产生的消极影响及其防范措施。最后以石泉苗寨为例,具体剖析了法律赋权下的民族地区原住民参与旅游开发的方式与企业的经营机制,以期彻底改变原住民的地位弱势、收益偏低和参与“无话语权”的现状,增加原住民的财产性收益,缓解原住民与开发商之间的矛盾,维护民族地区的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7.
地区民族文化资源不仅是我国重要的传统文化遗产,也是我国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不仅有利于带动地区经济水平的发展,同时对促进优秀民俗文化的传承和推动经济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也将以吉林市龙潭区乌拉街满族镇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为例,探讨民俗旅游开发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对策,并让民俗旅游成为带动当地经济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8.
连玉銮 《旅游学刊》2005,20(3):13-17
四川平武白马地区旅游开发的实践表明,大众旅游的开发模式会给自然和文化生态相对脆弱的民族地区带来较大的冲击。进行小规模的生态旅游实践,在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和社会文化协调发展之间建立起良性的互动机制,是民族地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适宜路径。  相似文献   

9.
民族地区原住民既是当地旅游活动的重要对象,又是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创造者和传承者。但在旅游扶贫开发和运营中,由于旅游吸引物权规定的"法律真空",缺乏法律制度保障的原住民在与开发商和政府博弈中往往被边缘化,导致经济收益偏低,却要承担旅游开发所产生的各种各样的成本,严重损害了原住民的利益。文章运用赋权与产权理论,对原住民参与旅游开发的弱势地位的核心原因进行了辨析,指出原住民参与处于"无权"或"弱权"状态是因为对旅游者最具吸引力的天然属于原住民所有的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产权界定上的法律缺失,提出了加强旅游吸引物权的"确权+流转"为主要内容的法律赋权建议,并分析了赋权后可能产生的消极影响及其防范措施。最后以石泉苗寨为例,具体剖析了法律赋权下的民族地区原住民参与旅游开发的方式与企业的经营机制,以期彻底改变原住民的地位弱势、收益偏低和参与"无话语权"的现状,增加原住民的财产性收益,缓解原住民与开发商之间的矛盾,维护民族地区的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10.
少数民族文化在地域旅游文化中占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对少数民族聚集地的固有传统文化带来很大冲击。怎么在旅游开发中既带来经济发展的同时,又保护传承好少数民族几千年的特色文化,这是当前旅游业发展中需要关注的一个研究方面。我国一部分地区旅游业发展较早,地域特色文化在经济浪潮的冲击下,这些地区原有传统文化的改变在得不到传承中慢慢失去特色,对于游客的吸引力下降,旅游文化也慢慢衰落。我们要避免少数民族文化在旅游浪潮中的衰落,保护好少数民族珍贵的文化资源,使旅游业得到健康发展,这对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保护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1.
刘晖 《旅游学刊》2001,16(5):27-30
本文从三个方面对“泸沽湖摩梭人文化保护区“的提法进行了反驳,并阐述了少数民族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联系与区别,就旅游在民族社区社会文化变迁中所扮演的角色和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
中国旅游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采用旅游增加值剥离测算法估算2000~2008年中国大陆31个省级单位的旅游产业增加值,并测量旅游产业增加值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和拉动幅度,旨在分析旅游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结论有三:第一,我国旅游产业以高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快速成长,波动较大且存在地区差异;第二,旅游产业的发展与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在以旅游产业作为先导产业的省份中,旅游产业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较为显著;第三,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旅游产业对GDP贡献率主要集中在3%~8%,而拉动系数则保持在0.5至1.5个百分点之间。  相似文献   

13.
李志飞 《旅游学刊》2006,21(2):21-25
接待地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和态度是国内旅游学研究的一个热点.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对柴埠溪国家森林公园的土家族山区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和态度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旅游对少数民族山区居民的语言、生活风俗、民族服饰有显著影响,但对其饮食习惯和地方建筑特色影响不大,旅游所产生的社会文化变迁是积极的;居民对旅游正面影响的感知明显强于对负面影响的感知;旅游对当地居民的经济影响强于旅游的社会文化影响和环境影响.最后建议通过建立健全的旅游社区参与机制来调控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  相似文献   

14.
Abstract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destination branding strategies of two national capitals, Canberra and Wellington. Literature on both destination branding and national capital tourism suggests that national capital status may be both beneficial and unfavourable for destination marketing. The results from personal interviews and documentary analysis point to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national capitals brands where Canberra uses national stories and symbolic concepts heavily while Wellington uses broader city/urban elements. This indicates that national stories, although an important aspect of tourism in national capitals, may also present a number of challenges, including a negative image and low consumer demand, creating practical implications for branding national capitals. The paper suggests further research is necessary to determine how national stories can be utilised in branding to develop a unique selling proposition.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旅游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旅游地理学研究成果始终结合国家战略需求,为中国旅游实践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中国旅游地理学者在此进程中形成了突出影响,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重要理念的支撑下,旅游业是将资源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经济优势的重要途径,通过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构建“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政策制度体系;凭借资源优势,发展旅游业成为落后地区摆脱贫困的重要手段,通过对旅游多维减贫效应的测度和分析,有助于更加精准地识别贫困,进而研究旅游发展对于贫困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的多维减贫效应。交通运输系统作为我国国民经济中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产业和重要的服务性行业,其要素的变动对旅游发展及多尺度旅游空间结构带来了巨大的影响,通过对新时期交通影响下旅游空间格局的演化、旅游影响区域的差异、旅游交通空间行为等的研究,可以为旅游交通的可持续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面对国家战略需求和工作重点,旅游地理研究实践须与国家需求有效结合,来拓展广阔的学术天地。  相似文献   

16.
黄晨晨 《旅游学刊》2000,15(4):43-46
西部大开发面临一系列挑战与机遇。旅游业具有作为西部先导产业的特质和条件。西部大开发也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西部旅游业的发展必须转变到以效益为中心的道路上来,建立新的发展模式,以宏观、中观、微观三个不同层面的措施来带动西部旅游业的大发展。  相似文献   

17.
旅游度假区是近年来旅游消费转型升级的建设热点,从全局视角认识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对于优化中国度假旅游产业布局、促进度假区高质量发展,以及建设世界级度假区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回顾中国旅游度假区发展历程的基础上,以2015—2020年45家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为数据基础,对其空间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进行了初步分析。研究表明:(1)当前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整体上呈现出东多西少、南多北少的空间分异格局;(2)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初步形成了“大分散、小集中”的集聚形态,呈现出以浙江、江苏为核心的“单核主导型”空间格局;(3)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的空间分布受到诸多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的共同作用,其中,资源禀赋是度假区空间分异的制约性因素,国家政策引导是度假区空间分异的关键性因素,市场发育程度是度假区供需格局差异的内在动力,假日制度直接影响度假者出行距离和目的地选择进而影响度假区空间分布,大型赛事活动是度假区空间分异的助推因素。据此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空间格局优化和高质量发展提出相关建议,最后对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内中国旅游度假区高质量发展研究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8.
空间是传统社区旅游的核心吸引要素,是游客体验的对象,也是社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文章以传统社区(社会)空间为研究对象,依照社会建构主义的研究范式,以列斐伏尔(Lefebvre)的空间生产理论为指导,对旅游与传统社区空间生产之间的关系进行理论上的探讨,旨在为后续的旅游影响研究提供理论上的依据。研究发现:旅游影响了传统社区空间变迁的根本原因在于游客成了传统社区空间生产的主体之一;旅游利益相关者是传统社区空间的主要建构者,并通过占有传统社区的土地成为社区空间的直接生产者;空间生产主体的多元化、主体生产目标和行动的错位是导致旅游影响下的传统社区空间生产过程中矛盾多发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9.
刘震  杨勇 《旅游学刊》2022,37(2):75-93
经济新常态下,互联网普及推动了消费方式的系统性变革。文章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实证检验了互联网使用对家庭文旅消费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互联网使用显著提升了家庭文旅消费概率和水平,并且在克服潜在的内生性问题后,其影响效应保持稳健。(2)进一步分析发现,互联网使用对家庭文旅消费的促进作用来源于信息渠道效应和便捷交易效应,而受教育水平和收入水平的增加有利于增强互联网使用的影响效果。(3)分地区异质性分析显示,在中西部地区、低互联网普及率地区、高景区拥有量地区,互联网使用对家庭文旅消费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4)拓展分析还发现,互联网使用没有影响家庭在必需品消费方面的支出比重,但却带来以文旅消费为代表的服务消费水平和比重的显著提升,继而有助于家庭扩大消费支出,并促进消费结构的服务化转型。上述结论不仅为理解中国家庭消费行为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合理利用互联网激发消费潜能提供了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