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构建和谐校园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地区的高校不仅须要着培养国家人才,同时还须维护校园和谐与稳定。这一地区的高校应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从制度上为每位教职工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心理与发展。在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下,少数民族地区的高校应当将建设和谐校园放在重要地位,通过各类途径建设和谐校园,这对维护地区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方晓  杨树枫 《北方经贸》2010,(6):132-133
建设三型校园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高职和谐校园的重要举措。构建三型校园就是坚持以人为本,以和谐作为重要目标,使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学校达到充分的和谐一致,这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3.
陈建新 《中国物价》2005,(12):41-42,52
价格是国民经济的综合反映,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和社会稳定的方方面面.价格部门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部门,承担着宏观调控的重要工作任务。随着形势的发展,价格工作的内涵也在不断丰富。按照构建“和谐社会”和“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要求,作为价格工作者就应当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思想意识和强化价格工作的服务意识.这既是促进经济协调发展的需要,也是创建和谐价格环境的客观要求.更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价格工作内涵的进一步深化。  相似文献   

4.
一、和谐校园的基本内涵及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意义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一个富有时代意义的新课题。和谐社会的提出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发展和升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指以人为主体的社会的和谐发展状态,它包括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社会结构的和谐三个方面的基本内涵。这一理念落实到学校里,就是要求学校内部系统中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均衡、有序的发展状态,校园内部各种要素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即建设和谐校园。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三个方面的基本内涵在高等学校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人与校园环境之间关系的和谐,人与校园环境关系的和谐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在高校中的具体表现,校园环境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硬环境包括各种校舍和校园绿化,它是高校教育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物质保证;软环境主要指校园文化、学术氛围等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果,它是高校教育教学顺利开展的思想政治保证和精神保证。因此,追求人与校园环境的和谐发展,即我们在利用校园资源发展的过程中不仅要维护人们自身的利益,而且要维护校园环境的平衡,使人与校园环境和谐相处、...  相似文献   

5.
王丽君  张颖 《消费导刊》2009,(5):246-246
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高校作为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门,加强和谐校园建设至关重要,高等学校的和谐不仅影响社会的和谐,而且对社会和谐起到示范、引领和助推作用。因此,要大力加强高校和谐校园建设,核心在于始终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念,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大力构建和谐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环境,深入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和谐发展、科学发展、率先发展。  相似文献   

6.
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基地,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校园,既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学校协调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所义不容辞的责任。该文围绕和谐校园的内涵界定,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意义和主要途径等问题阐述了个人的观点。  相似文献   

7.
“以人为本”是现代社会所倡导的科学理念.新时期如何将“以人为本”的理念有效融入企业管理之中,让人文管理成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融和科学管理共同促进企业的和谐、健康发展,成为当前企业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8.
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教育理念是加强和改进当前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保证,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要,启发和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要弘扬人文精神,体现人文关怀。通过营造和谐的校园氛围,构建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效机制,促进高校大学生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9.
和谐校园作为一种新的教育价值取向,是在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后,随“和谐社会”的提出而出现的新的教育理念。从基本内涵入手,分析了构建和谐校园的意义,并借用“场”的概念探讨了和谐高校校园的特征,即良性环境场、健康情绪场、和谐发展场,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构建和谐校园的对策思考。  相似文献   

10.
和谐校园是一种以和衷共济、内和外顺、协调发展为核心的教育模式,是以校园为纽带的各种教育要素全面、自由、协调、整体化的育人氛围系统的教育工程,学校教育各子系统及各要素间的协调运转,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谐发展的教育合力,是以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为宗旨的整体效应。高等职业学校承担着传承文明、培养人才、服务社会、传播先进文化等重任,因此,构建和谐职校校园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以人为本构建和谐会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和谐会计”观念的提出及本文的概念界定 知识经济时代是“以人为本”的时代,“人本”理念影响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的各个领域,这是时代的进步。党的十七大以及胡锦涛总书记报告的核心议题是如何“造福人民”,明确了“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核心”这样的统领性观念,目的是构筑人与人和谐、人群与人群和谐、全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2.
祝桂珍 《商》2013,(19):329-329
我们知道,“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取得了丰硕成果,新时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在肯定取得的成绩的同时,对“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实践中产生的一些谬误与误解和问题进行深刻的反思,对这一理念进行重新构建,使其真正实现学生“知识、能力、人格”的协调发展,促进教育与社会经济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一个现代教育大学,学校硬件建设固然重要,而给学校注入和谐文化内涵,让和谐校园文化体现出先进的教育理念,成为素质教育的摇篮,让校园的每个角落在红色文化的沐浴下,生机勃勃地成长和发展自我,在和谐校园文化中诞生“绿色大学”则更为可贵,这里临沂大学就突出了这一办学特色。  相似文献   

14.
商业和谐发展是人类追求的目标,也顺应中国提倡的构建和谐社会的构想。商业的主体是企业,要成就商业和谐发展,就要靠企业合理去运行。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有它的内因和外因,也就是内部核心动力和外部生长环境。内部的核心动力是以人为本,树立文明、和谐的企业发展理念。外部的生长环境要靠各个企业相互合作和政府支持,引导构建和谐、互惠的发展空间。从企业内部来看,要在企业内部达到和谐统一,其核心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即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要通过适当学习教育活动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扎实推进创建和谐企业的各项工作。任何企业的任何…  相似文献   

15.
和谐社会是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有爱、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将为人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提供和谐的环境。和谐社会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注重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构建和谐社会靠人,社会是否和谐的关键也在人。休闲经济要考察的不仅是物,重要的是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6.
刘征坤 《中国市场》2008,(52):162-163
校园是为和谐社会培养心智健全的优秀人才基地。只有和谐的校园,才能孕育出和谐的人才。书法教育可以培养学生审美能力,认知书法和谐美是人类和谐意识的必然反映,是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相处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7.
“得人心者得天下”。当前企业人员管理,尊重人、理解人、激励人、发展人是必要的管理手段。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越发重要,本文就此理念进行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18.
邹朝霞  刘琦娟 《商》2013,(9):244-244
高校校园环境是由外部空间和建筑实体共同组成,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更新使得高校建筑色彩环境和其教育内涵对学生的成长作用日趋明显。因此,为了适应高校的发展,创造一个和谐的校园环境,对高校校园建筑色彩展开深入、系统的分析,将对改善校园环境、提高生活品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人文查《现代汉语词典》(1980年商务印书馆第1版)里解释为“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汉语的“人文”与“天文”相对,它指区别于自然现象及其规律的人与社会的事务,其核心是贯穿在人们的思维与信仰、思想价值取向,人格模式、审美趣味,亦即人文精神。从近年来语文教学界提倡人文性的一些论述看,它是区别于“工具性”而言,多是强调语文学习的文学熏陶,文化价值、审美教育,情感培养,人格完善。语文教育的人文性注重人的个性发展,情感的和谐,环境的熏陶,内心的体验。语文素质教育以人为本,通过语文历练过程,全面地、综合地提高受教育者的语文素质,使受教育者具有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素质。  相似文献   

20.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文明校园创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校园必不可少的关键性内容,利于营造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环境氛围,培养大批高素质专业人才,促使高校走上健康稳定发展的长远道路.因此,本文从不同角度入手客观分析了积极创建校园文明与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性、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