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正在成为当代中国的主旋律。这一新的发展纲领与发展目标,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最新认识,表现出一个古老民族在走向现代化进程中的最新追求。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全面分析了当前的形势和任务,通过了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到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原则和重大部署。这一重大战略决策得到了全国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谐社会理念已经日益深入人心,和谐社会建设已经日益变成亿万人民的自觉行动。为了更好地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需要对几个关键性问题加以深入探讨。[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最近,马鞍山市委、市政府制定了《马鞍山统筹城乡就业试点工作方案》,在全省率先启动了城乡就业统筹试点工作。城乡就业统筹,促进城乡劳动者同步实现充分就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措施,是为构建和谐社会发展目标而开创的崭新事业。与城市就业再就业工作相比,  相似文献   

4.
《企业经济》2006,(10):1-1
2006年10月8日至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全会听取和讨论了胡锦涛受中央政治局委托所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会提出要积极主动地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九大任务和目标以及应遵循的六大原则。九大任务和目标(到2020年):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  相似文献   

5.
张家福 《活力》2008,(9):63-63
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提出的重大任务,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构建和谐社会,在中国既有深厚的传统文化根基,又有正确的理论指导、坚强的制度保证,前人的艰苦探索和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拥护是完全有条件把美好蓝图变为现实的。  相似文献   

6.
社会保障是民生之基,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程。党的十七大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从广大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人手,提出了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的新要求,这是在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布局全面展开的关键时刻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民生问题也是全国十一次“两会”的一个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7.
发展民营经济与构建和谐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经济的和谐发展,民营经济发展已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之一。党的十六大在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问题上,强调了“两个不动摇”:一是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一是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两个“毫不动摇”是相辅相成的,只有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才能为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富裕提供重要保证;只有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民营经济发展,增强经济活力,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才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世界公认的我国经济发展成就,根本一条,得益于我国所坚持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的共同发展创造了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辉煌。这是与其他转型国家的一个根本区别。27年来我国的经济总量不断扩大,形成了国有经济、民营经济与外资经济并进的新格局。其中,我国民营经济改革开放以来不断发展壮大,已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目前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40%以上,投资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已超过50%。实践证明,民营经济的发展可以促进经济发展的全局活起来。民营经济的快发展、大发展,可以促进整个经济的快发展、大发展。可见,民营经济已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之一,民营经济发展,在推动整个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妥善处理人民内部各种矛盾,加快经济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积极疏导、坚持依法执政、坚持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坚持执政为民,才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9.
纠纷是任何社会都不可避免的,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总是伴随着各种矛盾。我国正处于剧烈的社会变迁过程中,社会结构的变化带来利益主体的多元化,纠纷类型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目前,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是,也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  相似文献   

10.
<正>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这实际上是对我们提出更高更严的要求,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只有把关心群众、服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是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指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纲领性文献,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是各级党组织的重大政治任务。  相似文献   

12.
郭恒义  王祥 《活力》2007,(8):92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和谐社会的构建,必须依靠法治,只有健全的法律和严格执法才能为社会和谐提供保障。法治的精髓在于公平与正义。控申检察部门是检察机关与人民群众联系最直接的“前沿”和“窗口”部门,只有更好发挥自身的职能作用,解决群众诉求,化解矛盾纠纷,  相似文献   

13.
2007年1月,在贵州省工商行政管理工作会议上,省局党组提出"五摒弃、五树立"的行政执法新观念,不是偶然的,有着深厚的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14.
张琪 《中外企业家》2006,(11):88-90
一、和谐社会构建中的不和谐因素 1.区域发展不平衡 当前,地区之间的差距持续扩大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突出矛盾,并严重影响着我国社会的和谐。从经济总量的差距来看,1980年,东、中、西部GDP比重分别为50.20%、29.75%、20.04%,到2002年,GDP比重分别为57.86%、25.12%、17.01%,其中,东部比重增加了7.66个百分点,中、西部比重分别下降了4.63和3.03和百分点。  相似文献   

15.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也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愿望和共同任务。广大老干部是我们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充分发挥老干部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是我们党在新形势下的重要任务之一。  相似文献   

16.
王海平 《活力》2007,(3):11-11
今年是加快实施“十一五”规划,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一年,为全面完成好今年的各项工作任务,顺利实现各项奋斗目标。2007年,八五八农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指导思想和发展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和谐发展为主题,以深化改革和科技进步为动力,继续夯实现代化农业基础,全面加强以水稻为主的种植业、以奶牛为主的养殖业和以稻米精深加工为主的加工业,全面实施能人带动、政策推动、市场拉动、小城镇牵动四大战略,全面提高领导干部执政兴企能力和全民综合素质,大力招商引资,积极开发新的产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扩大经济总量,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全面构建和谐社会,努力实现“一三五七九”奋斗目标。  相似文献   

17.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中央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构建和谐社会,重点在农村,难  相似文献   

18.
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开始逐渐向发达国家过渡,我国也开始强调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立。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自由的国家,这是我国各族人们共同的奋斗目标。要想建立和谐社会就必须要重视和谐文化的建设,和谐文化对于和谐社会的建立有着促进作用,也是和谐社会发展的具体方向。而和谐社会中的群众文化则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胡小玲 《中国就业》2007,(10):48-49,9
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事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更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进一步做好劳动保障工作,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一定要牢固树立以和谐社会理念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思想,将和谐社会建设贯穿到劳动保障工作的全过程和各方面,努力推动劳动保障工作不断跃上新的台阶,达到新的水平。  相似文献   

20.
王树生 《活力》2010,(20):10-11
民生是和谐之本,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人民政府的基本职责,只有始终关注民生、不断改善民生,才能凝聚民心、集中民智、发挥民力,加快经济发展,推进现代化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宏伟事业。近年来,富裕县坚持以发展和富民、惠民为落脚点,重点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健全完善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全力推进教育、卫生、安居等基础民生工程,着力解决和改善人民群众上学、就业、就医、养老、行路及居住等热点问题,群众生活保障得到极大改善。社会和谐局面更加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