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李建之 《理财》2004,(3):74-76
中国人有句老话,"吃不穷,花不穷,算计不到就受穷".一天,一位朋友问我:"谁最没钱花?"乍听,我一愣,据他说:"钱越多的人,越没钱花."细细想想,这话很有道理.无论谁,花钱的速度总是胜过赚钱的速度,每月挣1000元,可以骑自行车上班,每月赚2000元出门就想上公共汽车,而每月赚5000元时,伸手就要"打的",每月赚到8000元时,就惦记着买房了,每月挣到10000元时,总要有辆汽车吧!  相似文献   

2.
说到钱,没有不想赚的。人活着,没得钱就不自在——说"叫花子穷快活",其实是一句调侃。怎么样才能赚钱?其实,赚钱的途径很多,其中有一条重要的,就是寻找技巧,掌握技巧,当掌握了某种技巧后又  相似文献   

3.
去年6月,清镇市某单位一位姓段的退休职工家中来了一个本家晚辈,诉说“自己做生意机遇很好,有搞头,但尚差2000元才够进货,求叔父借2000元给他,并保证在3天内卖掉货物后即归还”。他叔父说“现在退休工资只够每月生活费,没有多余的钱,只有一张刚存不久的2000元定期存单。侄  相似文献   

4.
轮回的生命     
有位儿时一起玩大的朋友,高中毕业后,没有参加高考直接去银行工作了。两年后,因为贪污挪用了银行不动户的存款,适逢国家严打,被判九年。七年半后减刑出狱时,同龄人都以不同的方式,走上了平稳的工作岗位,相继建立小家庭,也纷纷有了孩子。我的这位发小,在他服刑五年的时候父亲就过世了,他辛劳的母亲,在他出狱后,命令他娶了一位品貌平凡、做小生意的女子,又给了他家中仅有的二万元积蓄做生意。二十九岁,他家庭、事业开始起步,重新走上了自己的人生道路,同我们相比,滞后了八年。  相似文献   

5.
《理财》2008,(4):52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国王远行前,交给三个仆人每人一锭银子,吩咐他们:"你们去做生意,等我回来时,再来见我。"国王回来时,第一个仆人说:"主人,您交给我的一锭银子,我已赚了10锭。"于是国王奖励了他10座城池。第二个仆人报告说:"主人,您给我的一锭银子,我已赚了5锭。"于是国王奖励了他5座城池。第三个仆人报告说:"主人,您给我的一锭  相似文献   

6.
一天,一位客户来到理财室,说自己有一笔钱,想用来理财,问我投资什么好。我和他交流了一会后,问他有什么理财目标,这位客户非常自然地说,其实我的目标也不高,一年能翻番就行了。我想问的理财目标是他将来要把这笔钱用来做什么以及这个理财目标需要多少钱,没想到这位客户的回答不但"离题万里",而且说出了这样一个让人"哭笑不得"的理财目标。  相似文献   

7.
建筑节能必须要算长期的经济账,而不是目光短浅地盯着短期增加的成本在2007年3月节能改造之前,京燕饭店副总经理张喜迎做梦也想不到一套污水源热泵竟然有那么巨大的影响。"现在已经成为京燕的一块活招牌了,基本上每天都有各地来考察建筑节能的客人",张喜迎告诉《中国投资》,"光靠接待考察团就能赚上不小的一笔"。  相似文献   

8.
刚刚大学毕业的小赵,每月领着几千元的薪水,除去生活费用,能攒住的钱基本就是每3个月交一次的房租了。虽然最后还是要交给房东,但至少这3个月内钱还是在小赵的腰包里。小赵觉得让钱躺银行里面,赚0.35%的活期利率实在是不划算;存3个月定期吧,还不够跑银行折腾的,万一急用还得提前取;买其他理财产品,一来钱不多,二来有风险,弄不好还得折进手续费。  相似文献   

9.
弗尔  闵一宗 《国际融资》2001,12(9):36-43
私募基金是目前人们的热门话题. 刘先生是一位身家超过百万的30岁的年轻人,今年3月份,经过一位在一家权威证券媒体做记者的朋友引见,他加入了一家股票工作室.对方许以每年30%的回报,当然双方还签有"本金至少1年不抽走的代客理财条款",刘先生觉得条件很有诱惑力,经过一番不那么激烈的思想斗争之后,他把自己手里的钱交给了这家工作室.实际上,刘先生的情况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和长江三角洲这样富裕的中小城市很普遍,成千上万渴望手里的钱更快增值而又不想存进银行赚利息的人们似乎被这种"地下基金"迷住了.  相似文献   

10.
钱不好挣     
蒋元明 《银行家》2002,(1):146-147
广州的一位朋友,早年就下海,现有了房子,有了车子.按说应当不错了.然而,这两年,却总听他说"钱不好挣",原以为他不过是说说而已,没准是越有钱越叫苦也说不定.但接触几次,感觉好像并不是装的.  相似文献   

11.
2001年10月18日至19日,广东佛山市中级人民法院开庭审理原中国银行顺德支行行长何联升贪污受贿案.庭审中,当法官问何联升有几笔几十万元的钱到底给了哪一只"燕子"时(何联升有两个情妇都叫"燕子",一个叫林青燕,一个叫林燕青),何竟恬不知耻地说:"这两个燕子我也分不清,她们要钱我就给,至于哪笔钱给了哪个燕子,我哪能记得这么多."他的回答引起了法庭内外一阵轰然大笑.人们在嘲笑这个风流行长的浊行丑态时禁不住发问,何联升究竟有多少个情妇?为了讨得这些情妇的欢心,他又侵吞了国家多少资财?  相似文献   

12.
<正>近年日本、台湾、中国等地兴起"飞特族"一词,意指年轻人拒绝接受长期固定工作,但需要钱的时候就从事短期职位,赚够钱便休息,出门旅游,或在家赋闲。这样的"飞特族"多为80后。80后爱创意、爱虚拟、爱转工、爱享受……不像60、70后"为工作而生活",他们是"为生活而工作",他们抗拒加班,喜欢用放工时间做快乐的事。80后"无法安定"的性格,究竟适合什么工作?好玩:80后讨厌"死板",喜欢  相似文献   

13.
刘玉 《理财》2012,(7):36-38
"神奇公式"是这样说的:假定有一位年轻人,从现在起每年定期存款1.4万元,享受平均5%的利率,如此持续40年,他可以积累的财富为1.4万元×(1+5%)×40=169万元.但是,如果这位年轻人将每年应存的钱全部投资到股票或房地产市场,并假定能获得年均20%的投资报酬率,那么40年后,他能积累多少财富?  相似文献   

14.
小幽默     
<正>证据不足蚊帐里有两只蚊子,一只喝饱了肚子,一只肚子空空,妻子让当检察官的丈夫打蚊子。丈夫出手不凡,一掌拍死了那只喝饱了血的胖蚊子,而对另一只却迟迟不下手,妻子问他为何不打,丈夫说:"证据不足。"银行取钱一位妈妈带着一小女孩来银行取钱,工作人员把钱递给妈妈时,小女孩一脸疑惑:"妈妈,她是不是欠咱们钱啊。"妈妈一脸正经地说:"是啊,他们欠很多人钱,所以被关在里面了。"  相似文献   

15.
小幽默     
<正>成功经验记者请教一位千万富翁的成功经验。"我之所以会发财,完全是我太太的功劳。"富翁感慨万千地说。"尊夫人是怎样帮助你的呢?""嗯,告诉你好了,"富翁说,"那是因为我好奇地想知道,究竟得赚多少钱她才会满足?"  相似文献   

16.
《科学投资》2006,(5):41-41
读者方梁在他的来信中说,自己之所以写信到《科学投资》编辑部,一来他是想告诉我们他的创业经历,二来他想向我们问两个问题。这两个问题,第一是他是否适合经商?他做生意的方法对不对?第二是像纳米这样的新型纺织面料,从出现到大规模的市场应用大概需要多长周期?他如何才能走出目前的困境?  相似文献   

17.
素有“垃圾王子”之称的陈泽蜂生于福建安溪农村。从小就要面对贫寒的家境和生活的重压。同其他农家子弟一样。他发奋读书。想通过读书改变命运。16岁时他在报纸上发表了一篇文章。挣得12元稿费。这是他人生中赚得的第一笔钱。那时他的梦想是读北大中文系,当作家……接受采访时,他说:“中学时代的我打心底里看不起经商的人。觉得商人尔虞我诈。层次太低。”后来的他,为生活所迫无奈地去经商。稍有成就之后。开始担心环境污染,转而进军环保业。直至成为环保界的领军人物。顺应着世界的潮流.不满39岁的陈泽峰更认为环保是个“良心事业”,这个“垃圾王子”。正在向着他的“百亿环保帝国”迈进。  相似文献   

18.
《大众理财顾问》2014,(4):42-43
正在与一位刚刚认识的客户交流时,谈到了当前的市场情况,这位客户表示,他再也不做与资本市场有关的投资了。对此他的解释是,几年前市场火爆时,周围的人都从中赚了不少钱,于是从未接触过资本市场的他,也开始大仓位进入市场,购买股票和基金。一开始确实尝到了些甜头,但很快就"噩梦"传来,市场的急剧下跌,让他措手不及。先前赚的钱不但一分不剩,而且还亏损了很  相似文献   

19.
投资因与果     
一个年轻人向禅师抱怨:他在股市里做了几年,却总赚不到钱,说他的投资如何痛苦无助,说他多么想在股市快速赚钱,以解决自己的人生大事.但是越是着急想赚快钱,越是失去了投资的方向,整个人被股市折磨得惶惶然,只想放弃. 禅师二话不说,拉起年轻人的手,走进厨房.  相似文献   

20.
有人说,入世可能使商机大增。确实,仅在入世初期为外商来华做生意充当"向导"角色,你就有许多赚"洋钱"的机会。信息咨询:外商入境,初来乍到,摸不着锅灶,两眼一抹黑,急需要有人提供信息,了解我国市场行情,掌握政府政策动向。你可以创办针对外商的信息咨询公司,收集各方面情况,让老外"选购",按质论价。赚这方面的钱,投资也较少:一台电脑,一部电话,一张办公桌,几把椅子,即可开张。商务代理:外国人来华做生意,要登记注册,要张罗办公地点,前期工作事务琐碎。你可以找几个头脑活络、口齿伶俐、手脚勤快的朋友一起办个商务代理公司,为老外专门跑手续,起草商业计划书,盖章领执照,落实办公地点。如此,老外可省去许多麻烦,你也能赚到一笔可观的劳务费。人文培训:俗话说,入乡随俗。外国人来我国,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