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劳动合同法:在自治、强制中走向和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劳动合同法》公布伊始,便在全国上下一片沸腾。尤其在企业界,更纷纷然为《劳动合同法》在2008年1月1日的施行做好充分的"应对"准备。于是乎华为、LG、泸州老窖等知名企业紧急行动起来抛出了一个个"辞职门"事件,似乎是在为《劳动合同法》的施行做最后的冲刺。人们不禁要问:《劳动合同法》的施行,真的是"狼来了"吗?  相似文献   

2.
用人单位在用工过程中,与员工除了建立受到《劳动法》与《劳动合同法》调整的标准劳动关系外,还会建立受到《民法》与《合同法》调整的非标准劳动关系。本文就非标准劳动关系在企业用工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做一个阐述,供参考。非标准劳动关系是相对于标准劳动关系而言,标准劳动关系对应的是"有关系有劳动",非标准劳动关系对应的是"没关系有劳动",即由于用工对象不具备订立劳动合同的主体条件而导致其与用  相似文献   

3.
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9次会议上,"145票赞成,0票反对,1人未按表决器"让历经四次审议的《劳动合同法》果敢"亮剑"。这是一把经过反复博弈终于出鞘的利剑。2007年被喻为中国的劳动立法年。《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社会保险法》等与劳动和社会保障密切相关的法律,被列入全国  相似文献   

4.
《中外企业文化》2008,(5):18-19
全国总工会民主管理部部长郭军针对《劳动合同法》被"唱衰"的忧虑,郭军认为,近期"唱衰"《劳动合同法》的声音似乎成了一种时尚,但它并不是舆论  相似文献   

5.
一裁可终局     
正2008年5月1日,《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本栏目内简称《调解仲裁法》)正式实施,该法是继《劳动合同法》之后又一部与劳动者切身利益紧密相关的法律。与之前规范劳动争议解决机制的法规相比,这部法律有诸多创新之处,其中反响最为强烈的便是"一裁终局"制度。我国的劳动争议处理体制一直是"一调一裁两审"制,这一体制最大的缺陷就是劳动争议纠纷解决周期过长。而"一裁终局"制度的  相似文献   

6.
针对不少企业和专家对新《劳动合同法》提出的种种质疑,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胡晓义在"中国社会保障论坛"第三届年会上指出,《劳动合同法》是全国人大通过的法律,要坚决执行。此外,参与制定《劳动合同法》的一位官员表示:"各种声音当然都会有的,这很正常。但是我们要看  相似文献   

7.
今年1月1日,《劳动合同法》正式施行。作为我国第一部在法律层面上独立调整劳动合同关系的法律,一"诞生"就引发了一系列强烈的连锁反应,从华为公司"辞职门"事件到沃尔玛的裁员风波,抽象的劳动关系忽然变成了一个个鲜活的案例。不管是半遮半掩的规避,还是面对新法的惶恐不安,都会随着《劳动合同法》的正式施行迎刃而解。《劳动合同法》给现有劳动合同法律制度、用工制度带来了全新的变革与挑战,不管是用人单位,还是劳动者,都进入了一个新劳动合同时代。在新的劳动法制环境下,劳资关系的管理和协调是用人单位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因此,作为用人单位,应该通过新法的实施来提升在劳动关系管理上的能力,进而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提升竞争力。对劳动者来说,学习《劳动合同法》,了解并积极主张自己的权利,都是维护好自身合法权益必做的"功课"。随着《劳动合同法》的实施,我省进入劳动争议高发期,劳动争议案件将明显增多,加快劳动争议仲裁体系建设迫在眉睫。劳动保障部门应科学规划,认真落实应对措施,切实保证新法的平稳实施,维护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8.
国务院《工伤保险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的实施,使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的具体行政行为--工伤认定,在原来的基础上出现了明显的变化,特别是"劳动关系"在工伤认定过程中的"枢纽"作用开始凸现出来。如何认识"劳动关系"的地位和作用,对工伤认定将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9.
监察这十年     
正"劳动监察是一种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工具,然而只有很少的政治领导人才能真正认识到这一点。"——引自国际劳工局《劳动监察职业指南》2004年10月26日,《劳动保障监察条例》经国务院第68次常务会议通过后发布,并于2004年12月1日起正式施行,这对于我国的劳动保障监察工作而言有着里程碑的意义,赋予了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依据《劳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对违背劳动保障法律、法规行为进行监督、检查和依法查处的行政执法权力,成为维护劳资双方合法权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尚方宝剑"。十年间,我国的劳动保障监察工作在日趋复杂多变的经济社会环境中破冰前行。各级劳动  相似文献   

10.
《劳动合同法》第一条就开宗明义的阐述了本法的立法宗旨,该法在"单向保护"和"倾斜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同时,也兼顾到用人单位一方的合法权益,促进双方利益之间的合理平衡.《劳动合同法》第四条规定用人单位应当依法建立和完善劳动规章制度,同时也赋予其管理自主权.通说认为,劳动规章制度是指由用人单位制定的旨在保证劳动者履行劳动义务和享有劳动权利的规则和制度.  相似文献   

11.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以下简称《劳动合同法》)自颁布实施以来,一直备受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无论是用人单位还是劳动者个人,都感受到了"新法"带来的一些变化和影响。  相似文献   

12.
力主特别说的理论依据主要有六:首先.《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关于事业单位"依照本法执行"的规定,表明人事关系有异于劳动关系的客观性。按照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杨景宇主任委员和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李非副主任对《劳动合同法》第九十六条的解释,聘用合同从性质上讲,也是一种劳动合同,是聘用单位与被聘用人形成的一种劳动关系。由  相似文献   

13.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二条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以下简称用人单位)和与之形成劳动关系的劳动者适用本法;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与之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依照本法执行。"何谓"形成劳动关系"呢?《关于贯彻执行(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第二条规定:"形成劳动关系,即劳动者事实上已成为企业、个体经济组织的成员,并为其提供有偿劳动。"可见劳动法上没有使用雇佣关系这一概念。但是《意见》第一条:"劳动法第二条中的个体经济组织是指一般雇工在七人以下的个体工商户。"这一条文隐含着雇佣关系,否则何来"雇工"一词。显然,立法上对雇佣关系采取了一种  相似文献   

14.
针对企业在用工管理过程中各流程和操作环节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估,进而降低企业面临的劳动法律风险,这件事怎么做?劳动关系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处于基础地位,但也是最复杂、最容易产生风险的模块。在我国,与人力资源有关的法律规范主要包括《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社会保险法》,以及相关司法解释和行政法规。自2008年以来,劳动管理领域的法规数量迅速增长,并且出现"细节管理"或"细节规范"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正从2004年《劳动保障监察条例》出台到现在,苍茫间,十年时间一晃而过。作为一部专门为维护劳动者尊严和劳动公平制定的《条例》,十年间,它既用法律文本的刚性约束去保护劳动者的权利,又被一个专门维护劳动者劳动尊严的群体用作执法利器,践行着"劳动保障监察"所包含的光荣使命。近日,记者走进劳动保障监察员这个群体,走进他们日常的执法工作,用对个人和群体的素描,展现出《劳动保障监察条例》出台十年间劳动保障  相似文献   

16.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局),国务院有关部门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机构:为了加强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执法决定执行工作,解决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作出的"行政处理决定"和"行政处罚决定"等劳动监察决定(以下简称劳动监察决定)强制执行问题,最高人民法院办公厅作出了《关于对〈关于请解决劳动监察决定强制执行问题的函〉的答复》(法办[1998]69号,以下简称法办[1998]69号文件)。现予以转发,并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一、关于《劳动监察责令改正指令书》的适用问题。在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执法中,发现用人单位有违法行为,对违法行为轻微并能及时改正的,应口头责令其改正,对立即改正确有困难的,应下达《劳动监察限期改正指令书》,责令其限期整改,对拒不整改的,劳动和社会保障行  相似文献   

17.
立法进行时     
8月30日,《就业促进法》由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两天前的28日,《劳动争议调节仲裁法(草案)》开始进入"审读";而此前的6月29日,《劳动合同法》被审议通过;正在起草的还有《社会保险法》。  相似文献   

18.
<正>《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以下简称"新《劳动合同法》")将于2008年1月1日起实施。新《劳动合同法》出台了一系列新的措施和规定,加大了对劳动者的保护力度,加重了用人单位的违法用工成本。那么,作为物业管理企业,应该如何应对新《劳动合同法》实施所给企业带来的风险呢?笔者以为,以下两点措施值得参考。  相似文献   

19.
陈敕赫 《人力资源》2012,(11):62-65
自《劳动合同法》实施以来,劳资双方的关系也在不断变化,近几年的司法实务也十分明显地呈现出劳动合同在解除过程中争议频发的趋势。同时,围绕着《劳动合同法》下经济补偿金、赔偿金、违约金的立法空白和争议更是层出不穷,劳动者们对于用人单位"秋后行刑"般的算总账式劳动仲裁和诉讼,更是表现出"金金"计较、寸土不让的"决心"。  相似文献   

20.
刘建强 《中国企业家》2008,(2):70-70,72,73
《劳动合同法》不过是个导火索,真正令令劳资双方冲突不断的,是江莞制造面临的产业困境"原来的《劳动法》有什么不好呢?新的(《劳动合同法》)到底改善了什么?"东莞市台商投资企业协会秘书长赵维南对《中国企业家》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