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自1984年以来,我国粮食买难、卖难交替出现,财政用于粮食的补贴日益增加等问题,一直困扰着政府、粮食部门和粮食生产者。现行粮食购销体制,既制约了粮食生产者的积极性(比较利益低),又导致国家财政补贴的日益增加(从1982年的150亿元增加到1989年的300亿元),并刺激了粮食消费(低价、高定量)和产生严重的浪费(每年浪费粮食高达200 相似文献
2.
3.
4.
在我国,粮食购销体制的改革是个难题,一发牵而全身动。但它又是市场取向的改革无法绕过的课题。粮食的统购统销起至1953年我国建立计划经济之始,1979年统购粮价先于其他物价提高,同时放开集市贸易,恢复议购议销,与农村家庭联产责任制相呼应,共开我国的改革... 相似文献
5.
6.
7.
8.
9.
10.
11.
12.
13.
现行粮食购销体制,一头是对城市居民吃粮的类似“供给制”,一头是对农民的不等价交换。虽然这有利于保证城镇居民基本生活的稳定,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暴露出来的弊端越来越明显。政府既要花费巨额补贴,背上了沉重的财政包袱;又影响了 相似文献
14.
长期以来,粮食低价格与购销倒挂,已成为我国城乡经济生活的普遍现象。它不仅给国家与各级地方政府的财政造成日益沉重的财政补贴负担,而且也对激励农民种粮积极性毫无补益。下面仅对粮食购销体制改革的进程,思路与目标模式选择作些初步探讨。 (一)对现行粮食购销体制改革进程的评估 粮食购销体制改革,本来是我国粮食产销与流通领域里一项十分敏感且政策性极强的重大改革。其改革思路是,在合同定购基础上,逐步缩小国家对粮食的计划调节范围,增加议价粮。 相似文献
15.
16.
17.
粮食购销体制走向市场化的改革,是我国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作出的正确选择。2001年,国务院部署在粮食主销区拉开了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的序幕。2004年,粮食购销市场全面放开。在全面放开粮食购销市场的同时,国家决定通过实施最低收购价政策来稳定粮食生产、引导市场粮价和增加农民收入。2008年以来,国家出于调控收购市场需求,以及提高农民收入和农民种粮积极性的考虑,又先后启动了玉米、大豆、稻谷、油菜籽等I临时收储政策。实践证明,新形势下的国家粮食收购政策对稳定和促进粮食生产、保护种粮农民利益、稳定粮食市场价格、保障粮食安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然而,面对粮食供求关系发生的新变化和形势的新发展,现行政策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制约了政策效果的充分发挥。一、当前粮食收购政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一)粮食最低收购价格没有体现品种、地区差价,不利于优质粮食品种的发展和粮食的高效流通。托市粮收购的价格标准与农民售粮收入直接相关,是决定政策执行效果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8.
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政策协调难度大,要想通过改革一下子解决粮食流通中出现的所有问题,是不可能的,必须选准改革的突破口,抓关键环节,才能推动整个改革的深入进行。从国家启动粮改的目的看,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扭转国有粮食企业大量亏损的局面,减轻国家财政负担。正如朱基总理指出:“现在的问题是粮食企业的亏损在银行挂账严重,国家付出的代价太大,不堪重负。粮食流通体制非改不可,不改不行,刻不容缓。”客观上讲,造成国有粮食企业大量亏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外部因素,也有内部因素。但是,粮食购销体制… 相似文献
19.
今年是我国加入WTO与国际接轨的第一年,也是实行粮食购销市场化、推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关键年。按照国务院和省政府的统一部署,今年4月1日起,青岛、烟台、威海率先实行市场化改革试点。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三放开一充实”,即放开粮食市场、价格及经营,充实地方粮食储备。并制定了七条配套完善措施,确保粮改顺利进行,促进农业和粮食生产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实现农民增收、企业增效、财政减负、粮食安全的目标。 相似文献
20.
对粮食购销市场化“放开地区”的粮食购销企业.由于前期粮食库存结构不合理,价位高、质量低,难以实现顺价销售。老粮销不出去,新粮购不进,企业经营风险日益突出。农发行、财政部门、粮食主管部门要结合本地实际情况,为企业献计献策加快促销,千方百计消化老粮减负增效。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