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非经常性损益信息披露问题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非经常性损益及其披露的相关规定 企业的交易或事项按发生的频率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经常性发生的,企业正常进行的交易或事项,如制造企业的产品生产、销售活动,商业企业的商品购销活动;另一种是在正常经营之外的,一次性或偶发的事项如自然灾害,捐赠,资产转让、盘盈、盘亏等. 相似文献
2.
对非经常性损益信息披露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证监会要求上市公司在1999年度财务报告中增加披露“扣除非经济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信息。由于经常性损益项目的持续性很低,所以中国证监会的新增信息披露要求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净利润信息的相关性。而从第一次实施结果来看,上市公司选择的、归属于非经常损益的项目名目繁多,且不尽符合非经常性损益的理论特征;上市公司的披露行为也存在各工程样的不规范情况,因此可靠性和可比性尚显薄弱,有用性有所削弱。 相似文献
3.
上市公司非经常性损益信息披露的改进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保证上市公司的财务信息更客观地反映其财务状况和盈利能力,中国证监会于2008年11月发布公告对2007年的规定进行了修订。通过对100家上市公司财务报表中非经常性损益披露的统计分析,发现新的披露制度仍存在概念界定不完整、披露不统一、与退市政策关联度弱等不足之处,有待于进一步改进。 相似文献
4.
随着2006年10月27日我国最大的国有商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的A H股的发行,到目前为止,作为我国银行业主体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已有三家上市,而农行的上市计划也在酝酿之中。商业银行上市有助于银行 相似文献
5.
我国非经常性损益信息披露管制效果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通过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的三次非经常性损益的管制规范对比分析得出研究假说:应用1999年、2001年和2004年的非经常性损益管制所披露的非经常性损益逐次增多。同时,采用每股非经常性损益与每股收益的绝对值比率这一指标和378家上市公司1999年至2005年连续7年的样本数据进行研究。通过进行图表分析、配对t检验和稳定性检验,我们找到经验证据支持我们的研究假说,进而支持了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的三次非经常性损益的管制规范取得了期望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上市公司非经常性损益信息及其披露监管有效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上市公司的盈余中,非经常性损益往往成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导致会计盈余信息可靠性降低,影响投资者的有效决策。证券监管机构作为证券市场管理者,从证券市场和投资者的角度出发,对上市公司的非经常性损益披露进行规范,并不断修订相关信息的披露规范,缩小该信息的可操作空间,以遏制这种行为。论文通过分析提出,证券监管机构对非经常性损益的明确规范以及强制性的披露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会计信息的透明度,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委托代理关系导致的信息不对称,也不能解决由此产生的盈余管理问题。作者就此提出建议,在会计信息确认和计量环节可以允许适当的职业判断空间,而在报告环节必须严格规范和管制,从而使非经常性损益的披露质量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7.
本文回顾了中外关于非经常性损益的界定,提出了对企业非经常性损益应从交易或事项的性质和发生频率两个角度出发,采用以原则为导向的标准进行界定的看法。同时提出了先在附表披露,待条件成熟时再在主表进行披露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9.
对非经常性损益确认与披露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自1999年中国证监会首次要求上市公司披露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指标以来,关于非经常性损益的确认与披露问题引起了我国会计学界的关注。本文对非经常性损益的确认标准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并对该信息的披露现状进行揭示和分析。本文认为这一信息的披露有利于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同时建议有关部门制定出更详细的法规来规范上市公司的披露行为。 相似文献
10.
2008年10月,证监会发布了《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解释性公告第1号——非经常性损益(2008)》,对非经常性损益信息披露作了进一步的规范。本文结合新会计准则执行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从非经常性损益的定义、内容及披露要求等方面对本次新规定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1.
2008年10月,证监会发布了<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解释性公告第1号--非经常性损益(2008)>,对非经常性损益信息披露作了进一步的规范.本文结合新会计准则执行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从非经常性损益的定义、内容及披露要求等方面对本次新规定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2.
非经常性损益是指公司发生的与经营业务无直接关系,以及虽与经营业务相关,但由于其性质、金额或发生频率等影响了真实、公允地反映公司正常盈利能力的各项收入和支出.非经常性损益对于上市公司剥离不良资产,改善企业产业结构,发挥证券市场资源配置功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也有许多上市公司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盈余操纵. 相似文献
13.
本文的研究假说为:市场认为正(负)的未预期每股收益是好(坏)消息,负(正)的未预期每股非经常性损益是好(坏)消息。本文采用事件研究方法发现当市场得知未预期每股非经常性损益消息后,在事件日反应期或事件日后期,对含有未预期的负的非经常性损益比含有未预期的正的非经常性损益给予了显著的更高的回报,进而支持了研究假说。这说明投资者对非经常性损益有着非常深刻的理解,并在投资决策时使用了非经常性损益的信息。 相似文献
14.
非经常性损益与股票价格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我国企业非经常性损益与股票价格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在1993~1999年间,我国企业非经常性损益的降低并没有提高会计信息与股票价格的相关性,投资者只关心短期利润,而不区分持续利润和暂时利润;而在2000~2002年,伴随经营利润和非经常性损益的定价乘数的下降,投资者逐步趋于理性和稳健,开始利用净资产所表示的企业内在价值来修正自己关于企业未来的预期. 相似文献
15.
非经常性损益的列报:理论、准则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证券市场监管者对盈余构成中的非经常性损益正在经历一个制度变化的过程。2008年证监会又发布了《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解释性公告第1号——非经常性损益(2008)》。然而,对于非经常性损益是否应该计入企业损益这个问题,理论研究中的当期营业观和损益满计观各执己见。各国的准则制定基本采纳损益满计观,但具体发布的准则、公告存在着差异。本文基于对理论的分析和准则的比较,认为在我国目前非经常性损益监管采取"突击式"增减列举项目的方式下,财务报告使用者有必要结合宏观经济形势的发展以及公司自身特点,对非经常性损益展开动态评价和嵌入性分析,合理评价非经常性损益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2002年深市上市公司非经常性损益状况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对非经常性损益的确认逐步规范化,2002年深市上市公司的非经常性损益整体上对净利润的影响逐渐减弱,上市公司通过非经常性损益操纵利润的情况也有所缓解。 相似文献
17.
18.
证监会于2007年2月修订了《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规范问答第1号——非经常性损益》(以下简称《规范问答1》)。这是继2004年1月15日对其部分内容做出修订后,结合新会计准则.对工作出的又一次重大修订,2008年10月31日证监会发布了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解释性公告,对其进行了再一次修订。新旧披露政策存在哪些差异,这是我们对比新旧政策的第一反应:上市公司的执行情况怎样,这也是我们面对现实不得不思考与分析的问题。本文试图通过400家上市公司的2007年年报的分析.探讨以上两个方面的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9.
非经常性损益的报表操纵行为分析与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非经常性损益项目是本质上不经常发生或不正常的交易或事项。近年来,一些上市公司利用非经常性损益粉饰会计报表,其操纵报表手段有资产置换,债务重组,显失公允的关联交易等等。以达到其“配股”,“扭亏”等方面的目的,尽管新修订的会计准则对利用债务重组损益等进行报表操纵行为有了一定的压制,但故意错用会计政策及手段上“推陈出新”是注册会计师审计时需防备的新问题。 相似文献
20.
非经常性损益是指公司发生的与经营业务无直接关系,以及虽与经营业务相关,但由于其性质、金额或发生频率影响了真实、公允地反映公司正常盈利能力的各项收入、支出.非经常性损益项目的发生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长期以来,我国上市公司出于各种需要,操纵非经常性损益的行为已司空见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