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长期生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农民,对实行市场经济究竟持什么态度?是赞成还是不赞成?初入市场的他们在想些什么?干些什么?有什么希望和要求?……为此,河南省农村社会经济调查队于1993年8月下旬进行了一次“初入市场的农民心态和行为特征”专项调查。此项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1290份。这1290位被调查农民初入市场的心态和行为特征,按问卷设问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  相似文献   

2.
我国农民社会养老保险的经济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我国农民社会养老保险的经济可行性研究西北农业大学经贸学院杨翠迎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金融系庹国柱我国民政部自1987年开始在全国进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试点。经过十年来的实践与探索,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存在诸多问题,如投保率很低,覆盖面很小,试点工作在...  相似文献   

3.
人民公社建立初期,由于不顾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盲目追求生产关系的高级形式,实行供给制和工资制相结合的分配方式,原先家庭劳力加强,生活相对富裕的农民收入得不到提高,引起他们的不满,生产消极,要求实行生产责任制;而贫农、下中农通过"社教"运动,在一定程度上对人民公社有所认同,但也有一部分贫农、下中农在生产困难面前,尤其是受到富裕农民的影响,对集体化道路摇摆不定。在人民公社调整时期,一些地区结合农业生产的实际,实行了包产到户的生产经营形式,在农业生产形势有所好转后,又受到批判而被禁止,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在"文革"期间,由于推行过"左"的路线,忽视了农民独立发展生产的需求,引起部分群众的不满。总体来看,国家在此过程中试图改变农民,而农民在一定程度上也促使了人民公社的某些制度向有利于社员群众切身利益提升的转向。  相似文献   

4.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广大农民和农村各类组织的高度参与。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具有节约农业资源、保护农村环境、创新和推广农业科技、提高农业效益、传承农村文化、促进农村文明进步、引导村庄治理、提升农民组织化程度等社会职能。这些职能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具有一致性。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社会职能的有效履行和充分发挥必将加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相似文献   

5.
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而产生,它保持了农民产权的相对独立性,又实现了生产的专业与联合。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是一种制度创新,是市场主体寻求降低交易费用和抵御市场风险的结果。国外一部分发达国家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起步较早,已在组织形式、发展模式、运行机制等方面积累了不少可借鉴的宝贵经验。目前,我国农村仍以单个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难以有效地参与市场竞争、保护并提高自身的社会经济效益,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  相似文献   

6.
从农民理性经济行为看粮食市场的宏观调控邹新月一、引言市场经济条件下,粮食无疑也是一种商品,故必将按照商品的供求原理参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交换,为此,全国粮食价格于1992年底至1993年初逐步放开。从放开至现在,中国粮食市场的变化极富有戏剧性。即在放开...  相似文献   

7.
一、成就  我国正处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从 1 978年首先在安徽省滁县地区兴起的土地大包干和随之而来的城市经济改革算起 ,转型经济已经传续了 2 0多年。在此期间 ,我国经济制度和农民的社会经济地位都发生了许多变化。就农民状况而言 ,与政社合一的农村人民公社制度相比 ,农民已经取得了土地承包权 ,在一定范围内的经营自主权 ,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的自理权 ,以及在一定程度上选择职业的自由和异地迁徒的自由。很显然 ,农民的社会经济地位有了许多改善。这些成就来之不易 ,广大农民为之付出了很大代价。例如 ,土地承…  相似文献   

8.
在全国人民认真贯彻落实“九五”规划与2010年远景目标的今天,要完成治危兴林,解危创业的任务,实现企活民富的宏伟目标,决不可忽视各方面的制约因素。当前正滋长蔓延的消极社会心态,就是制约因素的一种。对此,必须进行认真研究,透彻分析,深挖根源,拿出对策,很好地解决。林区现存的消极社会心态有以下几种:追求奢华的享乐心态。在林区有一些领导干部,利用手中的权利,吃喝玩乐。公出期间,花天酒地,挥霍无度。住则高级宾馆,入则豪华舞厅,吃则山珍海味。有的斗富比阔,住房豪华装修,争相购买豪华轿车。有的身着“金利来”,脚…  相似文献   

9.
1992年5月,“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课题组在全国6省18市进行了问卷调查。据此,可对当前农民阶层的公众心态给出以下分析:(1)1992年改革步伐加快,在农民心目中引起的反应是审慎基础上的积极态度,认为“改革的条件已具备,应加快改革”者占44.3%。这一比率已超过社会公众总体平均值(42.1%);总体数据表明,学历越高者  相似文献   

10.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演变中的政府行为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市场经济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建立有其必要性与创新意义。文章分析了现存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演变中政府行为优化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中国农村经济》2007,(3):F0002-F0002
近年来,国家积极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启动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对于改善农民的健康状况,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步伐,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协调发展起到了突出作用。为交流和总结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经验,深入了解农民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际需求,研究农村医疗保障与农户经济行为和农村发展的相互关系,探讨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运行的有效模式等问题,中  相似文献   

12.
合作的目的决定了农民是否愿意合作以及是否能够合作,合作必须是意愿与行为的统一。因此,合作不等同于组织化,农民即使加入了某个经济组织也不一定就会合作。本文以合作目的为逻辑起点,分析生产互助合作、讨价还价合作和经营合作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潘峰 《农村经济》2006,(11):81-84
本文在通过对国内外学者对农民的经济行为是否理性的有关学术争论进行梳理和流派划分的基础上提出争论中不可回避的两个问题:一是研究中的经济生活与其他生活的界限;二是经济理性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4.
在社会转型期,我国农民的文化心态逐渐由顺从忍耐走向自主自立,由平均主义、畏富怕富走向敢于致富、共同富裕,由畏惧权势、消极无为走向追求参政议政、人格平等,由封建的家庭伦理走向现代的道德文明,由消极保守走向进取创新。  相似文献   

15.
作者通过对天长市约500个农民的问卷调查,实证分析和比较了农民总体及不同文化素质的农民在择业行为,利益和风险倾向,消费、储蓄或投资倾向,投资方向的选择方式等方面的经济行为,并据此得出了一些政策或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土地改革后,为克服小农家庭生产资料普遍短缺的困难,发展农业生产,人民政府在农村开展了以互助合作为中心的大生产运动。在运动初期,由于坚持入社退社自由、自愿互利原则,入社后的农民得到了较大实惠,因此合作化得到了各阶层农民的拥护。在合作化高潮中,一部分生产条件相对优越的农民怕在社外受排挤而随大流入社或被迫入社,由于出现了违背自愿互利原则、强迫命令的现象,损害了群众利益,进而引起部分农民的不满。在合作化完成后,由于各阶层农民入社前的经济地位不同,入社后增加收入或减少收入的程度不同,他们的思想动态也存在一定的差异,部分富裕农民收入减少,引起了拉牛退社风潮。  相似文献   

17.
夏英 《农村经营管理》2008,(11):17-21,16
以合作社为基本组织单元的合作经济组织,其组织特征决定了它作为非营利性自治组织在满足成员共同利益和需求方面具有特殊价值,在应对政府和市场失效问题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功效。作为行使社会经济与社会发展公共职能的政府与合作社建立一种理想的伙伴关系为国际合作社联盟所倡导,同时,政府机构和第三方的支持也是合作社发展的重要条件。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尚处在初期发展阶段,来自政府的支持与帮助十分关键,政府如何扶持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并与之建立理想的伙伴关系,是值得深入探讨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相似文献   

18.
我国农民群体分化与农民社会养老保险体制的创新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近年来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农民群体出现了明显的社会分化,形成了许多亚层次,不同农民群体有着不同的养老保障需求,因此在构建农民社会养老保险体制时必然要考虑到这种差异化需求。而我国目前已经存在的多种类型的农民社会养老保险体制,由于它们之间的制度割裂又带来了管理混乱和账户无法衔接等问题。因此,目前应该针对农民群体分化的特点,整合现有的各种制度,建立一个既具有统一制度框架又具有较强的包容性,既能保障所有成员的基本养老又能满足不同农民群体需求差异性的新型农民社会养老保险体制。  相似文献   

19.
随着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在我国全面实施,作者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几乎没有多少农民不参保,但是多数人都会选择最低的缴费水平。本文构建了一个具有双曲贴现函数的增量贴现效用模型来描述农民的参保决策过程,在对农民的时间偏好进行调查的基础上,模拟了不同特质的农民的参保行为。结论显示农民的时间偏好和收入高低会影响他们的参保决策,这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差别化缴费补贴政策的制定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0.
英国议会圈地对农民的影响长期以来是颇具争议的问题。议会圈地与农民之间的关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首先,议会圈地费用的负担导致卖地现象的增加,部分卖掉土地的农民离开了世代生活的教区,另谋生路;其次,公共权利的取消使无地少地的农民失去了独立生存的基础,沦为资本主义农场的雇佣工人,或不得不加入工业劳动力的大军;再次,公地共同体解体使农民的阶级关系及心理心态发生转折。但是,总体上来说,议会圈地虽然加速了农民数量的减少,但并不是农民消失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