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信 《改革与战略》2012,28(1):6-10
经济人假设是经济学形成时最好的前提假设。以经济人假设为基础的经济分析视角在不断变化,由此推动了经济学理论不断发展。人的发展经济学研究人的发展问题,与经济学分析离不开人的要求相一致。处于经济社会转型的当今中国,对人的发展问题的研究应该是中国经济学研究的重要任务之一。文章认为,如同传统经济学把经济人作为一种分析方法一样,人的发展经济学应在正确理解人与经济学关系的基础上,找准对人的发展分析的视角。  相似文献   

2.
文章基于De Long等人提出的DSSW噪声交易者模型,对其假设条件进行相应调整,提出非理性投资者的情绪波动对股票市场收益的影响机理。采用分位数回归法实证检验在不同的市场状态下,中美股市中是否存在明显的"创造空间效应"与"弗里德曼效应"。实证结果显示,中国股市的确存在明显的"创造空间效应"和"弗里德曼效应",尤其是当股市超额收益处于较低水平时,"弗里德曼效应"较为显著,而"创造空间效应"仅表现为稳定市场环境下悲观情绪的波动将加剧股市波动;美国股市中则不存在"弗里德曼效应"与"创造空间效应",美国股市相对于中国股市更为有效和理性。  相似文献   

3.
西方经济学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作为两种不同的经济学范式,在对经济行为主体人性假设前提问题上迥然有异.文章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人性假设进行了比较分析,认为"社会人"与"经济人"人性的不同假设成为两大范式的分水岭,这涉及人性与人的本质问题的认识,要全面地、联系地、发展地来考虑人性假设问题,提出一个具有更强解释力的经济学人性假定,演绎出一个能反映个人与社会现实互动关系的理论框架,促进经济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文章基于De Long等人提出的DSSW噪声交易者模型,对其假设条件进行相应调整,提出非理性投资者的情绪波动对股票市场收益的影响机理。采用分位数回归法实证检验在不同的市场状态下,中美股市中是否存在明显的"创造空间效应"与"弗里德曼效应"。实证结果显示,中国股市的确存在明显的"创造空间效应"和"弗里德曼效应",尤其是当股市超额收益处于较低水平时,"弗里德曼效应"较为显著,而"创造空间效应"仅表现为稳定市场环境下悲观情绪的波动将加剧股市波动;美国股市中则不存在"弗里德曼效应"与"创造空间效应",美国股市相对于中国股市更为有效和理性。  相似文献   

5.
货币的速度与"弗里德曼悖论"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陶江 《南开经济研究》2003,(5):24-27,34
弗里德曼的理论缺陷制约了宏观经济学的发展。他的货币理论恢复了货币数量的重要性,遗弃了货币的交易速度,并不是货币数量论的完整表述。他的货币理论的基本命题是货币需求的高度稳定。但他忽视了制度和技术的长期变化会导致货币速度加快,如果没有抵消性因素,货币需求将不会相对稳定。弗里德曼既没有为这一悖论设立补充假设,也无法解释他的经验证据与制度环境的变化之间存在的冲突。弗里德曼研究的货币收入速度,是一个虚拟的非独立变量。经验分析表明:货币的交易速度是比货币的收入速度更真实的、更有价值的宏观经济变量。  相似文献   

6.
纵观中西方的管理历史,各种管理活动或管理理论的产生和转变,都是以一定的社会文化传统中的人性假设作为其理论基础与前提的.本文对人性假设与人本管理的含义进行了概括,总结了中西方人性假设的分类及其对管理的影响,对中西方人性假设进行了比较,并对管理理论的发展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7.
江燕 《广西经济》2010,(5):51-52
一、从经济学的设定行为假设看强化税务稽查的必要性(一)经济学中人类行为利已假设要求我们必须强化税务稽查现代经济学分析中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是对人的行为方式做出假设(经济人假设),这个假设至关重要,是经济学的根基。一个经济理论有没有说服力和实用价值,一个经济制度安排或经济政策(包括税收体制中税务稽查体制和机制建设)能不能让经济持续快速地发展,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弗里德曼的货币中性与非中性理论进行了研究,主要内容包含弗里德曼的货币中性与非中性理论,弗里德曼对货币中性与非中性的实证检验,弗里德曼基于货币中性与非中性理论的政策等内容。  相似文献   

9.
基于“人的发展经济学”假设下的集群战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管理理论和管理模式建立在人的发展基础之上,不同的“人的发展经济学”假设衍生出不同的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文章以“人的发展经济学”假设研究分析了集群路径选择的差异,认为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分析框架下以“人的发展”作为逻辑起点,管理学由个人发展转为企业发展,是建立我国市场体制以及管理体系的人的发展的合理前提。  相似文献   

10.
文章认为,西方经济学沿着古典经济学提出的“经济人假设”奠定了个人主义的方法论基础,其利用资源稀缺、成本-收益、理性选择和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等分析范式来解释现实活动中的人,这使得西方经济学变成了约定主义的物本经济学后来加入了制度变量和伦理道德的因素,但其研究的人与现实生活中的人相距甚远,因而失去了应有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通过对“经济人假设”的批判,坚持以人的发展为导向,确立了人的解放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思想的核心研究地位.在当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创新发展过程中,仍要坚持以人的发展为导向,重视人在经济学研究中的价值,并将每个人的自由发展视为走向未来理想社会的基本原则,在经济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准确、全面地实现与弘扬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人的发展观.  相似文献   

11.
自从Modigliani与Miller创立"M-M定理"以来,现代资本结构理论沿着Modigliani与Miller开创的道路发展,基本思路是逐步放松"M-M定理"的假设条件。20世纪70年代资本结构理论的突破性发展却依赖于微观经济学研究方法的创新,通过借鉴现代企业理论、信息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成果,现代资本结构理论跳出了原有研究框架,从而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在网络社会中,生存的虚拟化进一步彰显了人的个性发展;人的自由个性的彰显既是人的本质力量获得确证的事实表现,也是人的本质力量获得理性确认的知性前提。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视角看,虚拟生存具有实践的特性,仍然是人为实现"意义性"生存而进行的对象性的文化实践,它理应建构的是现代人现实的"意义性"生活世界;这样才有可能真正规避现代人虚拟生存的异化现象,进而确证现代人的一种新的"类"文化生存。  相似文献   

13.
在网络社会中,生存的虚拟化进一步彰显了人的个性发展;人的自由个性的彰显既是人的本质力量获得确证的事实表现,也是人的本质力量获得理性确认的知性前提。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视角看,虚拟生存具有实践的特性,仍然是人为实现"意义性"生存而进行的对象性的文化实践,它理应建构的是现代人现实的"意义性"生活世界;这样才有可能真正规避现代人虚拟生存的异化现象,进而确证现代人的一种新的"类"文化生存。  相似文献   

14.
董志强 《浙江经济》2002,(20):58-59
传统上,经济理论依赖于“经济人(Homo oeconomicus)”的假设,该假设认为人的行为由白利的动机控制并且人们能够做出理性决策。经济学也曾被认为是一门非实验的科学,这一领域的研究者——如同天文学或者气象学的研究者一样——必须绝对依赖现场数据,即直接观察真实世界。在最近的20年里,这些观点发生了变化。作为经济研究的一个重要构件,受控实验己经出现,并且在某些场合,实验结果表明经济理论中的一些基本假定需要修订,这一推进是由两个领  相似文献   

15.
"货币主义"(Monetarism)一词是由美国罗切斯特大学管理研究院的经济学教授卡尔.布鲁纳(Karl Brunner,1968)首创的,但货币主义最著名的代表人物应属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弗里德曼及其学生们对货币主义所提出的一系列观点构成了货币主义的核心。本文全面阐述了货币主义的基本理论和观点,并依据弗里德曼的理论基础,对中国的货币需求与供给进行实证研究,并依此提出有效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一、"斯密问题"与经济学的灾难史 经济学的先圣亚当·斯密的两部代表作品<国富论>和<道德情揲论>留下了一个"斯密问题".<国富论>思想是建立在"人都是自利的"普遍人性的假设上的,斯密由此论证在自利动机之下的人类如何造就社会经济的繁荣和进步:而<道德情操论>则鼓励人类的同情心和自律行为,以及此种美德对社会生活的意义和价值.那么,斯密真正赞颂的是什么,是自利的行为,还是明显利他性的同情心和自律行为?斯密究竟更侧重自利行为对社会进步的意义,还是更侧重同情心和自律行为对社会进步的意义?究竟是自利的行为还是人类的同情心及自律行为最能体现人性的内在规定?由此而推开来,经济学究竞应当在人类"自利"唯一的假设下继续进行"工程学"式的研究,用追求最大化的公理来描述、解释和预测经济运行,还是应当加入同情心等伦理的内容,存认定人类行为动机和方式多样化的前提下,展示另外一幅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图画?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以“人的生产与再生产”作为切入点,探讨经济学的主体内涵。首先论述人的生产在社会生产与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人的生产相关的部门经济的重要性,社会生产的目的性,生产力的最强大源泉,人的生产对各种社会需要的决定性。其次论述当代人的生产的不平衡性及其发展趋势,指出在新的条件下人的价值标准、人的需要标准、人的外部约束等观念更新。最后论述人的生产,提出决定经济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主要涉及经济人假设、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从异化劳动到劳动的主体性、劳动力价值的理论发展与拜物教。  相似文献   

18.
由于西方主流经济学"一般性理论"的研究对象是西方社会,而近代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非经济因素不同于西方社会,假设条件不符,因此不能简单、直接地照搬这些理论来分析近代中国,必须先进行适用性检验,如果可能的话,需要进行假设条件的创造性转化。中国的经济史学的一般目标,是在研究近当代中国经济史时,对经济学理论进行限制、校正和还原,研究被一般性理论所抽象掉的非经济因素,即历史文化特征、制度约束条件等。本文反对把经济理论看成是无条件的、不变的和绝对的,认为中国的经济学研究者不应满足于用中国的历史数据来证明某个西方经济学模型的正确性和普遍适用性,或者模仿西方学者发表过的某篇论文的样式,来一个"拷贝不走样"的"中国版",并认为不宜用现代经济理论去分析经济发展基础和约束条件完全不同的古代社会。中国的经济史学的最高目标是理论、历史、统计三者高度融合,参与开创适用于近代中国和当代中国的经济学理论和中国学派。  相似文献   

19.
在经济思想史上,经济学分析范式历经多次转换,特别是19世纪70年代的"边际革命"和20世纪30年代的"凯恩斯革命"分别促成了新古典微观经济学与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的主导地位.这种宏微观理论的割裂使经济学研究存在不合理的悖反,推动了西方经济学寻求"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的理论探讨.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滞胀问题的出现,令西方学者在新古典主义和凯恩斯主义之外另觅宏观理论的研究基础,由此掀起复兴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热.与强调实物经济技术关系分析的主流新古典理论不同,以资本主义货币经济之社会关系为分析线索的马克思经济学基于市场经济的竞争博弈规则,认为资本主义生产目的在于获取按货币价值计算的利润或货币增殖.在价值与剩余价值理论及其统一利润率的古典一般均衡基础上,马克思深刻剖析了资本主义再生产矛盾和利润率下降、有效需求及经济周期与危机等宏观经济问题.依据马克思经济学的研究视角,这些问题不仅可以通过由市场经济或现实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决定的国民收入核算体系统计变量的性质体现,而且其发生发展及相互之间也必然存在各种联系,从而能够经由微观基础到宏观经济的逐层推理建立逻辑一致的理论体系进行论证和预测.这是马克思经济学科学阐释资本主义现实经济的重要内容,完全不同于"剑桥资本争论"揭示的存在一系列逻辑悖论的新古典经济学在排除真正市场竞争前提下所给予的错误阐释.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认为 ,前提假设的多样解释性、最终解决方案的不切实际性和含混的国际协调等先天性缺陷导致了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方面的薄弱 ,使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结论容易陷入静态化、难以摆脱合成谬误嫌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