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城镇建设是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效途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我国目前有农村劳动力4.6亿人,其中从事农业的劳动力为3.24亿人。按我国目前的农业技术水平,从事种植业的劳动力只需约1.2亿人,从事林牧副渔业的劳动力只需0.6亿人,合计只需劳动力1.8亿人,农村富余劳动力达1.4亿人。而且,据有关部门预测,未来10年全国农村每年还要新增劳动力600多万人。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滞留在农村,是造成农业劳动生产率低、农民收入难以增加的根本原因。加快我国的城镇化进程,有效地转移农村富… 相似文献
2.
3.
4.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是关乎农民生存和就业状况的问题,是关乎社会安定和人力资源能否得到更有效配置的问题,也是制约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大"瓶颈"和影响我国现代化进程的至关重要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对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村小康建设步伐,促进和谐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总结和回顾“十五”以来,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对制定“十一五”期间劳动力转移的方针政策具有巨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为什么说我国的"三农"问题形势严峻,农民增收缓慢呢?吴敬琏教授认为:说到底,是因为农村人口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过多,人均占有资源、首先是土地资源的数量过少,因而土地报酬递减的趋势十分明显,生产率提高缓慢而成本却迅速增高. 相似文献
7.
辽宁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 《辽宁经济》2008,(1):9-11
最近,我们对铁岭、朝阳、葫芦岛等市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和转移就业的情况进行了调研.所到之处,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转移就业--维权服务三位一体的良性互动(简称"三联动")如火如荼,联动体系与机制已初步形成,正有力地推动着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 相似文献
8.
就地就近——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最佳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广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其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关键又在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提高农民非农化水平。广西是一个农村人口比重较大的农业省(区),现有总人口4925万,其中农业人口3984万,农村劳动力2275万。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越来越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产生并转移就业,为加快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如今,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9.
农民、农业、农村“三农”问题,核心是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再就业问题,因此,只有通过加强制度建设、增加制度供给,为农村剩余劳动力顺利实现转移提供制度保障和制度服务,才能加快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进而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一、改革户籍制度。传统的户籍制度造成城乡劳动者在经济利益上的巨大差别和公民权利的事实上的不平等,在如今城乡经济互动、开放一体的发展趋势下,已不合时宜。因此,户籍制度改革的第一步就是要逐步消除城乡户籍差别,在此基础上建设城乡统一的户籍管理制度,给农村居民以平等的国民待遇。… 相似文献
10.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80%以上,农村经济发展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十二多亿人口,九亿在农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没有农村的稳定就没有全国的稳定,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稳定农村这个大头,就有了把握全局的主动权。但是,农村劳动力不能充分就业,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不能有效转移和安置,既是一种资源的浪费,又势必影响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奔小康的步伐以及社会的安定。因此,做… 相似文献
11.
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总体情况 从80年代中期开始,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吸纳了大量农村劳动力.1996年乡镇企业的从业人员曾达到1.36亿人,比1978年时的社队企业从业人员数量增加了1亿以上.自1997年以来,由于乡镇企业所处的整体经济环境发生较大变化,其自身也处于结构调整和体制创新的转折阶段,因此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明显下降.2000年,乡镇企业从业人员为1.28亿人,占农村劳动力的27%. 相似文献
12.
众所周知,当前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问题突出,而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城镇下岗职工增多,每年新增劳动力也日益增长,城镇能够提供的劳动岗位巳非常有限。武宣县的就业形势同样严峻,该县是广西的贫困县,又是农业县,2002年有农业劳动力22.66万人,按武宣农业生产的条 相似文献
13.
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民增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和转移,从农业以外的产业中获得效益,是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小康建设的重要途径.正如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的:"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 甘肃省作为农村人口占70%以上,经济欠发达的农业省份,农村外出劳动力转移问题更为突出,农民要求走出去摆脱贫困的愿望更为迫切.全省2600万人口中农业人口占2046万人,农村劳动力约1200万人,其中富余劳动力达300多万人.4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中山地、荒漠、戈壁占三分之二. 相似文献
14.
哈尔滨市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要做好以下工作:完善管理体制;加快建立劳务输出基地;强化职业技能培训;建立法律援助体系;调整结构,拓宽就业空间;推进体制创新;完善政策体系。 相似文献
15.
辽宁省农村劳动力供给的最大特点是劳动力总量巨大,占全社会经济活动人口比重大。农村劳动力占全社会经济活动人口的比重由1987年的4414%,增加到2005年的52.5%,与全国逐年呈下降趋势形成鲜明的对比。再有,就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趋势增强,以就地转移为主。2005年末,全国农村转移劳动力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的比重为3714%,辽宁省为38.6%.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2个百分点;就地转移占已转移总量的79.6%.异地转移仅占2014%。[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西部是一个农业地区,人口的绝大部分在农村。西部农村人口多,增长快,而农业自然资源相对较少,因此产生了较大规模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这是现阶段西部面临的重要人口问题之一。反贫困是中国的一项国家战略,而西部农村反贫困又是中国反贫困战略的重中之重。要消除西部农村贫困问题,关键是要找准西部农村贫困的根源,进而制定科学的反贫困战略和政策。 相似文献
17.
在欠发达地区的甘肃农村,约有300万的富余劳动力,约占全省农村总劳动力的37%左右。这个比例一方面表明甘肃是一个人力资源大省;另一方面说明甘肃“三农问题”的核心亦是农民的就业问题。如何使这些潜在的人力资源转为有效的人力资源,仅仅通过农业和农村经济自身的发展和吸纳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通过新的制度安排和有力措施让农民从土地中走出来,最大限度地向非农产业转移。 相似文献
18.
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需要就业机会和就业能力。而就业机会的创造和就业能力的提高,都离不开财力的支持。发展实体经济,建立结构优化、质量较高的产业体系,既是实现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目标的需要,也是为农民进城创造就业机会的需要,更是财政金融服务经济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职业技术培训是提高农民工就业能力的必然要求。应推广先进经验,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加大资金投入,提高培训质量。 相似文献
19.
解放思想,提高认识,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步伐;健全输出网络,提高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化程度;加大培训力度,提升务工人员就业竞争力;发展县域经济,增强富余劳动力承载能力;加强领导,强化服务,保障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 相似文献
20.
农村富余劳动力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成为人们关心的一个焦点。目前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不能充分就业,不能有效转移和安置,既是一种资源浪费,又会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那么.就要通过政府积极推进就业制度改革、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扩大劳务输出规模,拓展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外部环境、增加政府投入,打造劳务输出产业发展的平台等多种渠道解决就业问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