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根据1993-2011年珠海城镇居民家庭消费性支出与可支配收入的统计数据,采用一元线性回归模型进行回归分析,研究珠海城镇居民消费性支出与可支配收入的变化趋势及相关关系,发现珠海城镇居民消费性支出与可支配收入存在较优的回归关系,且呈正相关关系。为珠海市政府研究制定相关政策措施提出例如增加居民收入、改善消费环境、推动消费结构的优化升级等建议。  相似文献   

2.
利用吉林省1984--2005年的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和人均可支配收入数据,运用统计中的协整和误差修正模型对吉林省城镇居民消费和收入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和人均可支配收入具有长期均衡关系;短期内,消费和收入之间存在动态调整机制,由于误差修正项的存在,可以自动实现两者的长期均衡关系。  相似文献   

3.
一、全国与河北省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和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实证对比分析 运用Eviews软件,1978~2006年之间,对河北省与全国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消费支出这29年的数据进行实证对比分析,进而得出河北省收入对消费的拉动程度。(一)河北省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和人均可支配收入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4.
政府支出对居民消费具有挤出效应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利用我国城乡居民1978—2009年的人均消费、政府支出和可支配收入等数据,通过建立协整方程和误差修正模型对政府支出如何影响居民消费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政府支出在短期内对居民消费具有挤入效应而在长期则具有挤出效应,决定居民消费水平最重要的因素是可支配收入的增加,而农村居民消费对政府支出的敏感性较城镇居民低,其消费较城镇居民更加依赖于可支配收入的增长。最后本文对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和政策含义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5.
近二十多年来,非参数统计的方法已广泛应用于计量经济学的研究。由于不需要预先确定变量间的函数关系,对计量经济模型的估计和预测提供了多方面和灵活机动的表现形式。本文尝试将非参数估计理论引入到回归模型中,通过建立非参数回归模型及普通的线性回归模型对云南省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及消费之间的关系进行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6.
文章采用中国2005—2014年的省际面板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对我国城镇居民医疗消费支出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模型估计结果表明:我国城镇居民医疗消费支出主要受政府卫生投入、医疗保险参保率、卫生资源供给以及少儿抚养比等因素影响,而老年抚养比、医疗消费价格指数、可支配收入等因素现阶段对我国城镇居民医疗消费支出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7.
云南省城镇居民收入与消费支出长期均衡关系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可支配收入是影响居民消费支出的主要因素。收入变化对消费支出是如何产生影响和影响程度的大小 ,在全国及不同省市的具体表现则各有差异。本文主要运用协整技术研究云南省城镇居民支出与可支配收入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和短期调整程度 ,运用消费敏感性分析方法 ,探讨边际消费倾向波动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本文利用协整理论并拟合ECM模型,对宁夏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与人均消费性支出之间的关系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二者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当期收入和上期误差都对家庭消费性支出有着较大影响.从长期来看,若要通过扩大消费来拉动经济发展,则应增加居民的可支配收入.  相似文献   

9.
本文依据协整检验和误差修正模型理论,对1978-2010年的云南省城镇居民的人均年可支配收入和人均年消费性支出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云南省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和消费性支出之间呈现单向的长期均衡的稳定关系,且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变动是影响消费性支出变动的重要因素.最后,根据协整分析结果给予科学的意见及建议.  相似文献   

10.
崔娟娟 《经济师》2013,(3):220-221
近年来,山西省的经济保持着快速发展的势头,人民生活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文章通过分析1996年至2010年15年的相关数据,以山西省城镇居民的消费性支出为因变量,运用EViews软件对影响城镇居民的消费性支出的各种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找出其中的关键因素,建立了一个山西省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与人均可支配收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消费意愿和年利率的多元回归模型,研究城镇居民消费支出与其影响因素之间数量关系的基本规律,以揭示近年来城镇居民消费支出与收入等因素的情况及特点,掌握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的变化趋势。从而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一定参考,最终促使消费需求这驾"马车"能成为引领山西省经济健康、快速、持续发展的动力。  相似文献   

11.
我国城镇居民非预期收入对消费影响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居民实际收入、居民预期可支配收入的增长以及非预期可支配收入的增长对实际消费均会产生影响。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城镇居民预期可支配收入的增长对实际消费的贡献远大于非预期可支配收入的增长对实际消费的影响。故当前完善我国工资增长机制、稳定居民的收入增长预期对于增加消费、扩大内需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本文运用Eviews软件,截取了芜湖市2004-2015年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支出的时间序列数据,并且建立分析模型对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通过对估计标准误差进行评价、拟合优度检验和参数显著性检验等对模型进行检验,结果发现该模型有较好的拟合优度,得出人均可支配收入对人均消费支出有明显的影响.在上述量化分析的基础上,对提高芜湖市城镇居民收入以及刺激居民消费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在西部大开发战略持续推进的背景下,研究西部地区城镇居民的消费问题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通过采用西部地区城镇居民消费的面板数据,首先对西部地区城镇居民人均消费和人均可支配收入进行了面板单位根检验及面板协整检验,发现二者之间具有协整关系;进而进行了面板数据模型选择与估计,结果发现应建立个体随机效应模型。从个体随机效应模型可以看出西部城镇居民消费支出受收入影响较大,因此西部地区要提高消费需求就必须增加居民收入。  相似文献   

14.
笔者以住房价格变动对居民消费支出、消费水平、人均GDP、人均可支配收入、开发商住房投资的影响途径为基础,通过对2000年~2011年中国省级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的实证研究发现:除了房地产开发商的住房投资对住房价格变动在东、中、西部都表现出一致的持续正向响应以外,城镇居民消费支出、人均GDP、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对住房价格变动在东、中、西部都表现出不同的响应过程。因此,地方政府要结合地区实际分析房价变动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有效发挥房地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针对我国城镇居民家庭收支基本情况,建立可支配收入以及消费性支出的时间序列模型,可支配收入与家庭消费结构的模型,平均每人全部年收入与构成收入的几个收入因子的模型对其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6.
针对我国城镇居民家庭收支基本情况,建立可支配收入以及消费性支出的时间序列模型,可支配收入与家庭消费结构的模型,平均每人全部年收入与构成收入的几个收入因子的模型对其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7.
河南省城镇居民收入与消费结构的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慧 《经济经纬》2001,(3):66-69
采用扩展的线性支出系统(ELES系统),对河南省城镇居民各类商品年消费支出与年可支配收入进行了系统的定量分析,揭示了城镇居民消费需求将出现新型家电及电脑产品消费趋势;现代通讯工具及上网需求日趋旺盛;娱乐教育文化服务支出增多等新热点。  相似文献   

18.
选取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消费支出两个指标,分别从各收入等级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消费支出与相应城镇居民总体均值的比例,以及城镇各收入群体可支配收入和消费支出占总体的份额两个角度,分析了1985~2011年城镇各收入等级在总体收入分配格局中地位的相对以及绝对变化情况。分析表明:一是在城镇居民收入分配格局中,高收入等级占据越来越大的份额,而低收入等级所占份额越来越小,中间收入等级所占份额稳中有降;二是城镇居民各收入等级在总体收入分配格局中的地位及其变化趋势呈现明显的阶段性。  相似文献   

19.
中国贫富差距扩大化的演化脉络与机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贫富差距扩大,似乎与"共同富裕"相悖。而实现全国贫富差距缩小的目标,首先有必要研究中国贫富差距扩大化的演化脉络。其次对贫富差距扩大化的发展进行机制分析,并进行模型构建,研究表明工人知识独占性以及技术变革会扩大工资差异,进而扩大收入差距,最终扩大贫富差距。最后,利用统计软件结合时间序列模型进行实证研究,选取与贫富差距相关的四个指标,即基尼系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东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得到了四项指标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同时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东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都存在基尼系数的格兰杰因果关系,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东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对基尼系数具有负作用,而对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却是正作用的结论。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理论分析选取影响我国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结构最大的三个因素——医疗保障、教育文化和居住支出,运用半参数回归模型分析,得出上述三个因素对我国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结构具有显著的正向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