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总部经济是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逐步推进而出现的一种现代化特色经济,是中心城市产业升级、品位提升的动力引擎,也是中心城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总部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模式,对大城市探索产业结构升级,实现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石家庄作为河北省会,必须要立足自己的产业优势,积极发展总部经济,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增长点。  相似文献   

2.
产业转型升级是经济发展的必经阶段,也是推动我国经济向中高端水平跃升的关键。而在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物流业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产业的转型升级,必然要求有与之相适应的物流服务能力与物流效率,相应的对现行物流人才培养模式和物流从业者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高职教育培养的是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的技能人才,高职物流人才的培养必然要紧密结合区域产业升级发展方向,因地制宜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重视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为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做出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选取湖南省13个市2002—2012年相关的面板数据,利用动态系统广义矩估计(GMM)方法对湖南省财政支出与产业转型升级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财政支出规模与产业转型升级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但正向效应微弱;财政支出结构与产业转型升级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产业转型升级。根据实证结果,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后发地区的产业转型升级既要符合区域禀赋结构与比较优势,又要契合产业与技术发展趋势,东亚经济体产业转型升级的经验具有借鉴意义。作为后发地区的中原经济区,工业发展面临着"赶"与"转"的双重任务,需要从产业、企业和空间的异质性视角,明确未来一段时期区域工业转型升级的演进方向,并走出一条从产业链上游向产业链下游延伸,由加工制造向服务增值揭开,由空间分散形态向集中形态转变、由牺牲资源环境向绿色低碳发展的转型升级新路径。  相似文献   

5.
产业转型、消费升级、轨道交通建设的加快,都为东莞房地产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空间和机遇。 面对产业转型升级,东莞"腾笼换鸟"效果初显。5月11日,珠三角九市产业转型升级巡回检查讲评会在深圳、东莞、惠州拉开大幕。与会代表考察了东莞轨道交通R2线西平站、高盛科技园、东莞电子科技大学、松山湖创新科技园、广东东莞生态产业园,深入了解东莞产业转型情况。  相似文献   

6.
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表明,我国人口流动出现了新特征新变化:人口流向保持稳定性,中西部省会城市吸引力增强;人口省内流动增加但分布出现分化;流动人口老龄化、从业领域向非生产性服务业转移,消费“本地化”趋势增强,代际之间的消费模式差异明显。我国大规模流动人口在延续人口红利和带来巨大消费潜力的同时,其新特征新变化将影响消费结构和产业投资方向,加剧大城市与中小城市的房地产市场分化,加重大城市公共服务供给压力。建议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和科技创新,推进流动人口市民化的相关改革进程,积极应对流动人口老龄化,合理调整公共产品供给规划。  相似文献   

7.
在区域经济向高收入水平迈进和突出城市群竞争的背景下,县域经济转型升级需突出空间的力量有机聚合体制变革、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向都市区经济迈进。这一转型,在空间上强调极化空间与密度经济,在产业上注重创新经济与现代产业体系,在政策上突出城市中心与经济一体化。强县经济向强市经济的跨越,是区域经济发展自然历史过程和区域政策过程共同作用的结果。金华市要完成这一转型,需要加大体制机制创新,以共建、共荣和共享,削弱县际分割效应,做大都市区经济规模,做强都市区经济密度和推动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8.
关中—天水经济区旅游业转型升级是促进地区经济增长、提高产业集聚度、提升区域整体形象的客观需求;当前推动经济区旅游业转型升级的多元机制正在不断健全,城镇群的梯度式分布提供了旅游业转型升级的网络格局;经济区旅游业转型升级要通过旅游规划、产业集群、信息化建设、文化形象塑造、产品设计以及综合效益等方面的转型升级来完成。  相似文献   

9.
黄莉明 《科技与企业》2014,(23):127-127
广东省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为现代物流业发展带来更多机会的同时,也对物流人才在质量和数量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基于区域产业关联性,从发展的视角探讨如何构建适应产业转型升级的物流专业动态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10.
产业转型升级是福建省晋江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方向。以现阶段晋江经济发展情况为基础,结合近年来省、市、县产业发展特点,明确新时代发展对晋江市提出的要求,深层探索如何通过产业转型升级打造"智造晋江",以此满足日益革新的市场需求。  相似文献   

11.
李岩  李素蕾 《价值工程》2006,25(9):56-58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各大城市与若干年前相比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贪大、求洋、求新、超越实际经济承受能力的城市建筑正在中国大张旗鼓的上演。目前,我国是一个资源浪费大国,面临严重的能源危机。但还有很多城市在超越经济承受能力的情况下大搞城镇建设。本文用VM(ValueManagement)的观点分析这一现象。  相似文献   

12.
工业经济的区域协调发展是整个社会区域协调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工业大国迈向工业强国的关键所在。本文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地区工业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地区间的差距经过了先缩小再扩大又缩小的过程。在中国工业经济发展的众多影响因素中,除了地区的自然条件差异外,地区物质资本的投入、国外直接投资、工业基础设施和市场开放程度等都对地区工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中国大城市发展和都市区的形成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城市发展迅速,出现了都市区这种新的城市空间形态.都市区将成为新世纪我国经济和城市化发展的重要地域空间形式,同时也对传统的城市发展战略、城市规划和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分析了中国大城市的发展趋势和空间演变特征,阐述了中国都市区现象的出现及其发展前景,并对中国都市区的概念、界定标准以及都市区规划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双转移”趋势与城镇化模式转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浩  郭力 《城市问题》2012,(2):71-75
基于近年来产业梯度转移加速及劳动力回流中西部就近务工的趋势,指出中国的城镇化应当重视发挥劳动力的驱动作用,加大对人力资本的推动力度及城市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中西部要立足于延续和扩大劳动力比较优势,以承接、发展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与传统服务业来加快城镇化;东部应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与高附加值产业,以产业结构升级提升城镇化质量,最终形成我国"雁阵模式"的工业化与城镇化格局。当前重点是将中西部中小城市快速扩张为10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发挥其在分散型城市群战略中承上启下的集聚效应与辐射作用。同时指出应积极探索户籍、社保、住房制度改革,推进农民工"市民化"及人口实质性城镇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5.
从居民消费角度看城市化道路的选择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了我国城市化应坚持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综合发展的道路,从而摈弃了改革开放以来实行的"农村人口就地城镇化"的小城镇化模式.笔者就此现象从居民消费的角度作了原因分析,并对我国现在的城市化道路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以来,东北地区城镇化有了新的发展,大城市数量成倍增长,涌现出一批新型城镇,小城镇建设取得长足进步;东北地区城镇化具有鲜明特点,主要是大城市群集中,城镇化水平高,城镇类型齐全,同时存在城镇分布不均衡、农村城镇化发育不充分、资源枯竭型城镇转型任务重和城镇化率虚高等问题.  相似文献   

17.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服务业规模持续增长,北京已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导的格局,但是与发达国家和世界城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现行的管理体制机制严重阻碍服务业综合改革和进一步发展。本文详细分析了北京服务业发展的基础和面临的主要问题,深刻剖析了北京服务业综合改革面临的体制机制障碍,并给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以及适应环境友好型社会构建的要求,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较发达城市首先出现了大规模工业企业搬迁现象。本文利用所收集的北京和重庆两市的搬迁企业信息,结合城市的发展,对搬迁企业的时空和行业分布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搬迁的对象一般是城市中心区域存在污染的企业,这种搬迁与城市定位和整体布局有关,大规模的企业搬迁与城市发展阶段相联系;工业企业搬迁后遗留的土地(也称场地)大多污染严重,潜在风险很高,城市环境质量的不断改善对我国开展专门的污染场地管理提出了迫切的需求。  相似文献   

19.
国内大城市边缘区发展模式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国内对城市边缘区的发展研究主要限于一些经验性的分析,针对这一问题,总结了国内目前大城市边缘区发展的五种主要亚模式,分析了与这些模式相关的三种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就国内大城市边缘区发展模式的选择论述了相关的原则和途径.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各地级市行政审批中心的建立为准自然实验,结合1999—2015年地级市面板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法探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对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总体上,设立行政审批中心显著推动了城市产业结构升级,这一结论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进一步地,政策效果会受到城市异质性的影响,设立行政审批中心显著推动了一般地级市和非资源型城市的产业结构升级,而无法对高行政等级城市或资源型城市的产业结构进程产生显著影响。作用机制检验表明,设立行政审批中心可以显著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改善资源错配程度,进而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同时,资源配置效率提升的增量贡献主要来源于民营企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