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价值工程》2018,(7):25-26
生态城市建设是一个动态复杂的系统工程,强调城市建设应考虑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涉及城市生态产业、城市生态环境和城市生态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和相互协调。运用SWOT战略分析工具,分析衡水市生态城市建设中存在的优势、劣势、机遇与挑战,进而给出适合衡水生态城市建设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低碳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理念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目标是一致的。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治理是推进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有效措施。在城市环境综合治理过程中,要以低碳生态理念为引领,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建设生态绿城,从而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城市环境整治是推动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催化剂,是提升城市形象和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应建立经济一社会一低碳一生态一环境的综合整治模式。  相似文献   

3.
城市是一个有机的生态系统,在建设城市的进程中应该将生态文明作为一个核心的目标,在保持水土、建设环境、优化生态的基础上,将城市真正发展成具有生机、活力的体系,为城市的进步打下资源、生态的战略基础。本研究从城市水土保持的工作出发,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观点,并展开了城市水土保持和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分析,对水土保持和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讨,提供了城市做好水土保持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生态城市建设必须坚持的几个原则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提出了我国生态城市建设实践中必须坚持的几个理论和原则问题,并做了必要的论述:(1)建设生态城市要把城市生态学作为基础理论;(2)建设生态城市要严格遵循自然规律;(3)建设生态城市要坚持"以人与自然和谐为本";(4)建设生态城市要把环境作为生产力的基本要素;(5)建设生态城市要把生态恢复和修复作为突破口;(6)建设生态城市要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5.
随着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城市的生态与环境问题已成为全世界所关注的焦点.生态城市理念的提出正是致力于解决城市与环境之间的矛盾,为各国的城市专家与生态学家所认可,并以其"人与自然共生共荣、人与人和谐发展"的积极意义与美好前景,成为21世纪城市发展的主旋律.论文从城市生态学的研究角度出发,总结分析了生态城市建设的思想基础、发展概况、理论基础,并结合生态学原理及国内外研究案例,探讨了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原则、方法及建设校式等,为生态城市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一个较为全面的系统的研究纲要.  相似文献   

6.
赵春  韩冬冰 《活力》2012,(1):42-42
城中村的改造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过程,生态城市建设是城市发展中政府人员、当地的居民还有众多学者最关心的问题。城中村的改造,怎样才能适合人类的居住,怎样才能使城市更加协调发展。是城中村改造的最主要目的,以城市生态系统为主体建设生态城市,以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为城市发展的中心思想,“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的理想为城市发展的建设目标。  相似文献   

7.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化速度在加快,人类居住环境却不尽人意,文章就如何提高城市建设品位,从自然环境整体上思考城市、设计城市、建设城市和发展城市。现代城市建设必须尊重历史、维护生态自然环境,创造人与自然和谐共融的人居环境。  相似文献   

8.
曹蕾 《活力》2010,(2):95-95
国家的发展与城市的建设息息相关,因此,对城市进行合理的生态规划建设,对国家的经济和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进行合理的生态城市规划,能够诱发人的创造精神和生产力,提供高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本文在生态城市概念的基础上对我国生态城市环境的现状作出了分析,并对改善和进行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城市建设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
公园城市是新时代我国城乡人居环境建设的新理念和理想城市建构的新模式。探索公园城市建设路径是落实公园城市理念,以应对当前城市人居环境发展问题与需求的重要内容。文章首先阐明了公园城市作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下城市高质量发展新范式的先进意义,并从内容要素、建构逻辑、目标导向、组织模式4个维度揭示了公园城市建设实现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特征。最后从生态价值、生活价值、美学价值、文化价值、经济价值5大角度出发,结合公园城市建设实践案例,全方位探索新时代公园城市建设的创新发展路径,以期为公园城市的建设模式和实践路径的探索提供一定的思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0.
城市滨水区在城市建设中的地位极高,并且城市滨水区是建设绿色城市最为简单有效的方式之一,城市绿化工作已经逐渐成为城市治理环境的核心问题。现如今大多数城市都在向生态城市发展,但是在发展过程中还有一定的问题,不能切实有效地做到生态城市建设,相关部门需要不断结合城市滨水区和生态城市的特点,打造出一个符合未来发展的城市环境。在城市建设中,滨水区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开发资源,滨水区的建设在城市建设中具有极为特殊的地位,滨水区的建设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帮助城市提升环境质量,丰富当地风貌环境,在当前绿色发展核心概念下,保护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支持下,城市的滨水区独特的规划作用逐渐被人们重视,滨水区的城市建设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主要发展潮流,同时也是很多国家的开发重点。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经济与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生活的发展水平也日益提高,这就对人们的生活环境的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而使得一些建设的理念发生改变,人们越来越倾向于居住在较为生态的环境下,由于高耸入云的众多居民楼还有商业的写字楼的不断发展的情况下,人们也就越来越注意身边居住和工作的环境条件。城市生态公园的建设成为现今建设生态环境较为重要的组成部分,生态公园的建设也会促进生态城市的建设,因此设计合理的生态公园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就城市生态公园的植物景观设计尽行了简要的说明。  相似文献   

12.
赵春  韩冬冰 《活力》2012,(2):42-42
城中村的改造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过程,生态城市建设是城市发展中政府人员、当地的居民还有众多学者最关心的问题。城中村的改造,怎样才能适合人类的居住,怎样才能使城市更加协调发展,是城中村改造的最主要目的,以城市生态系统为主体建设生态城市。以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为城市发展的中心思想,“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的理想为城市发展的建设目标。  相似文献   

13.
曲利欣 《活力》2009,(11):126-126
近几年来城市建设正日新月异地向前发展,作为城市生态主要因素的城市园林绿化.却时而落后于城市建设的发展。为此,在城市建设过程中要实现城市建设与环境建设协调发展,必须加快城市园林绿化步伐.走一条城市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道路。  相似文献   

14.
郝晓丹  李佳旭 《价值工程》2011,30(12):293-293
河北省是京津的沙源地之一,对京津的城市用水与环境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加快河北省生态城市建设不仅有助于提高城市的宜居水平,同时也能够促进京津地区生态环境的改善,促进河北城市的建设与发展。本文以河北省生态环境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入手,论述了河北省生态城市建设发展的方向与重点。  相似文献   

15.
于长立 《价值工程》2012,31(34):321-323
城市的生态宜居性就是指城市所具有的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等方面协调发展,能够满足居民物质和精神生活需求,适宜人类工作、生活、居住、健康发展的自然和人文空间环境。中原经济区主体城市群生态宜居性建设是中原经济区建设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实现"三化"协调发展的关键,是新型工业化发展的需要,是吸引高素质的人才的需要,是稳定社会发展的需要。中原经济区主体城市群生态宜居性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意义重大,建设中需要构建强大的生态经济体系、自然资源保障体系、生态安全体系和支持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6.
近几年来城市建设正日新月异地向前发展,作为城市生态主要因素的城市园林绿化,却时而落后于城市建设的发展.为此,在城市建设过程中要实现城市建设与环境建设协调发展,必须加快城市园林绿化步伐,走一条城市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道路.  相似文献   

17.
胡翼琼 《价值工程》2021,40(25):30-32
基于城市双修改革理念,我国城市建设开辟了新的发展机遇.城市建设应将自然生态环境修复与城市空间规划有机结合.基于此,本文主要分析了城市双修改革概念的具体意义,然后重点阐述了城市双修改革概念的具体应用,即生态修复和城市修复,以期为生态城市提供建设参考.  相似文献   

18.
建筑是城市主要构成要素,其生态性、环保性和可持续发展性直接关系到生态城市的质量,作为现代生态建筑理念与技术的代表--高性能建筑以其良好的生态效益优势在发达国家得到普遍推广.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系统改善人居环境、逐步实现城市生态转型的关键时期,发展高性能建筑对推动我国生态城市建设,切实贯彻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王哲  宿晨鹏 《价值工程》2010,29(24):94-94
旨在通过对国内外生态住区的发展现状研究,探讨在生态住区的建设过程中,如何以城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为指导,妥善地处理建筑与环境、住区与城市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生态新城规划的必要性已渐成共识,但既往研究较少考量生态新城长期性、阶段性、动态性等特征,在发展阶段的重要节点客观评测城市建设扰动下生态本底的动态发展情况.对此,在剖析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互动机制的基础上构建城市开发模式博弈矩阵,提出博弈论视角下的生态新城生态本底综合评价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