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学术创新团队成员形成的知识关系网络,可以应用复杂网络理论进行表征和度量。复杂网络理论可以为学术创新团队的绩效评价提供新的评价理论和方法。本文应用复杂网络理论提出了学术创新团队网络建模的路径和方法,并以CSSCI数据库1997—2006年社会学领域的数据为数据来源,获取了社会学领域54个知识团队的研究数据,提出了基于复杂网络理论的知识团队绩效评价的理论和方法,并应用此方法对54个知识团队的绩效进行了综合评价和排名。  相似文献   

2.
刘芳 《特区经济》2011,(12):91-93
复杂网络理论被很多西方学者认为是研究金融体系系统风险的新的重要工具。本文着重分析了网络节点度、连接度、节点差异性、网络节点的动态行为、及小世界现象这些复杂网络的主要特征对网络稳健性的影响,并以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为例,分别从上述角度出发分析了金融体系系统风险的成因。最后,基于上述分析,为治理金融体系系统风险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3.
文章从高校创新团队內部视角出发,在国内外相关文献研究的基础上认为:团队能力(团队地位、团队文化、信任程度),共享氛围(物质支持、激励机制、名誉损失),知识特性(知识老化度),共享主体(成员自身知识量、吸收转化能力)这四个主要因素对高校创新团队知识共享水平具有显著性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高校创新团队知识共享影响因素模型,运用系统动力学理论和Vensim-PLE软件模拟仿真分析。  相似文献   

4.
文章探究社会网络、团队知识共享与团队创造力各变量之间的内在作用关系,深入揭示社会网络通过团队知识共享的中介作用对团队创造力的影响机理。通过对61个研发团队的有效样本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网络连带强度对新颖性和实用性产生正向影响;网络中心性对新颖性和实用性产生负向影响;团队知识共享在网络连带强度、网络中心性与新颖性和实用性的关系间起到部分或完全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5.
陈伟  于延顺  杨早立  宫再静 《改革与战略》2013,29(1):104-106,121
文章在界定企业创新团队知识共享内涵的基础上,基于知识共享过程视角系统分析和深入研究企业创新团队知识共享过程,认为其包括知识流动、知识转化、知识转移和知识交易四个阶段,构建了企业创新团队知识共享机制模型,揭示企业创新团队知识共享机理.  相似文献   

6.
文章以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研发团队为研究对象,通过四省103家知识密集型服务业150个研发团队的问卷调查,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实证研究研发团队共享心智模式对团队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共享心智模式对团队创新绩效有显著影响,并且,团队沟通与团队冲突管理在共享心智模式与团队创新绩效的关系中发挥完全中介作用。因此,企业研发团队在开发共享心智模式的同时,必须注重团队过程的提升,才能有效提升团队整体创新绩效。  相似文献   

7.
基于文献研究与实际调研,建立团队氛围与团队知识共享行为及共享绩效之间的概念模型,以参与科技研发项目团队工作的成员为调查对象搜集数据,对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发现,团队氛围中互惠主义规范、团队认同及信任倾向等通过知识共享激励、知识共享感知与共享行为、共享绩效产生作用。团队知识共享的氛围对团队成员的共享行为、共享绩效产生重要影响。互惠主义规范、团队认同通过知识共享的激励因素和感知因素对知识共享行为和知识共享绩效产生间接影响,而信任倾向对知识共享行为是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知识型团队是组织进行知识创造的理想场所,知识共享机会、意愿和能力是影响团队成员知识共享的决定性因素.文章用社会资本理论,结合社会网络理论的基本思想对知识型团队知识共享的影响机制进行探索性研究,并从社会资本三个维度分别阐述组织如何有效促进团队知识共享:建立紧密网络、营造信任的文化氛围、提高知识共享能力.  相似文献   

9.
知识、团队、团队知识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知识 1.企业差异说:能够给企业带来竞争优势和租金的是企业拥有的独特知识.经济学家很早就在思考:企业之间为什么会有差异,企业之间的差异取决于什么因素.  相似文献   

10.
黄治斌 《魅力中国》2011,(20):52-53
本文在研究知识团队与知识团队特点的基础上,描述了知识团队在企业中的作用,分析了激励对知识团队的重要性。最后,提出了一些激励知识团队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董敏儿  莫燕 《科技和产业》2008,8(7):34-36,74
研究与实践表明,企业创新网络能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创新网络配置的问题是企业创新网络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从企业创新网络结构的角度,运用耗散理论和联结熵,对企业创新网络配置及其动态性的机理进行了分析,为企业创新网络配置提供了理论依据,对企业创新网络配置的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增长理论是经济学的重要部分,关系到每一个人的福利和一个国家的地位。文章运用广义价值论研究经济增长问题,以分工为切入点,把分工产生的新增利益和该利益的公平分配统一起来,论述了递增性假设之外另一条增长的可能路径。主要结论如下:(1)基于比较优势的分工交换可以持续地产生比较利益即超过自给自足收益的净收益,这一收益不依赖于技术的递增或递减变化,具有普遍持久稳定性;(2)由分工交换产生的净收益构成原始积累的重要来源,既促进了生产规模和分工范围的扩大,又支持了研发和技术进步;(3)劳动生产力任何提高的效应都通过分工交换产生的比较利益加以放大,在一个分工交换系统中,行为主体提高比较优势产品和比较劣势产品的生产力分别具有正的和负的外部性;(4)基于广义价值论的内生经济增长体现了效率与公平的统一,一个好的制度是能够保证在交易中各方的比较利益率相等,掠夺性制度不仅直接损害经济增长,也不具备长期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13.
吕欣 《科技和产业》2009,9(2):58-62
模块化网络组织为知识流动提供了网络平台,同时它的组织特性又有利于促进知识流动和整合。知识传播知识,知识创新知识的过程提升了模块化分工水平,推动技术创新,化解模块化风险,创造新的价值,增强模块化网络组织的竞争优势。本文引入企业知识系统理论,分析了模块化网络组织的知识流动机制,并以此为基础阐述模块化网络组织价值创新的源泉、机制和动力。  相似文献   

14.
相婷  乔彬  王昆 《科技和产业》2012,12(3):95-98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与竞争环境的不断变化,企业开始通过创新网络来获取创新资源。本文运用进化博弈理论对企业创新网络中的主要节点进行研究,构造企业创新网络形成的复制动态进化模型,通过比较博弈各方不同决策下的支付矩阵,得出系统稳定时的均衡解。结果表明,企业合作创新投入的成本越少,投入产出弹性系数及合作创新效应越大,企业创新能力越强,企业创新网络形成的概率就越大,网络就越容易达到一个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   

15.
虚拟团队的信任机制及其建构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对信任的内涵及概念模型进行了系统分析,构建了团队信任与沟通、协作、绩效的关系模型,指出了虚拟团队信任的两大核心特征:快速信任和基于认知的信任;结合虚拟团队的信任机制,给出了在虚拟团队中建立和维系信任的原则与策略.  相似文献   

16.
工程咨询企业知识存量的增长是促进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决定性因素。文章研究发现,知识存量增长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和共生环境三大范畴:共生单元的质参量和同质度是影响共生关系建立的重要前提条件,共生模式主要体现为信息丰度、物理参数和共生界面三个因子,在共生环境中信任、组织支持和声誉收益是三个关键影响因子;上述因素交互作用共同影响着员工之间的知识交流、共享,最终导致企业的知识存量增长。  相似文献   

17.
基于核心企业的产业集群知识网络形成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邢晓柳 《改革与战略》2010,26(1):121-122,128
文章从产业集群知识网络结构的非均匀性特征入手,分析了核心企业在产业集群知识网络中的重要作用,进而从技术领袖、知识守门人、知识链及新企业衍生四个方面研究了基于核心企业的产业集群知识网络的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18.
基于内生增长理论的煤炭资源对城市化的尾效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内生增长理论,构建了一个包含人均资本、煤炭资源和环境污染的经济增长模型,运用最优化方法计算出最优均衡解。在此基础上,利用城市化和经济增长的半对数关系,推导出煤炭资源约束对城市化的尾效模型。通过分析得出,要减小煤炭资源对城市化的尾效,必须依靠技术进步,控制污染,减小煤炭资源和污染的产出弹性。  相似文献   

19.
从区位理论到增长极和产业集群理论的演进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姜鑫  罗佳 《山东经济》2009,25(1):19-25
马歇尔创立的古典区位理论开辟了经济学界关于空间经济活动现象的探讨,该理论与工业区位理论、农业区位理论和商业区位理论等区位理论成为增长极和产业集群理论的主要思想渊源。从区位理论到增长极和产业集群理论的演进过程中,还出现了其他许多相关学术思想与观点,厘清、梳理这些理论的演进历程,有助于从整体上掌握其发展的脉络与架构。对其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研究,借鉴其合理成分,有助于丰富和发展适用于我国实际的区域经济理论、产业经济理论,同时构建适用于我国经济实际的政策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