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法治精神是现代大学生必备的基本素质。高职院校肩负着培养德才兼备的实用性人才的职责,如何准确、合理定位高职院校大学生法治精神的培养目标,科学构建高职大学生法治精神的培养策略,对于进一步推进高职院校法治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培养和塑造高职院校大学生良好的法治精神,需要从营造校园法治文化氛围、提高学校法治化水平、深化法制教育、扩大学生法治实践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2.
3.
中国法治化进程缓慢,举步维艰,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人们缺乏对法律的信仰,存在着法律信仰危机.法律信仰包括法律信仰观念,法律信仰情感和法律信仰行为三部分.要培养人们对法律的信仰,可以从培养人们的权利意识和法意识,严厉打击司法腐败,力保司法公正,摒弃法律工具主义认识等方面来着手.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大学生的法治教育在教育目标、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等方面存在一定问题,以致教学效果欠佳.针对大学生的特点,大学生法治教育应以建立学生的法律信仰为目标,并根据法治发展的不同阶段培养学生的法治思维方式;从传播法治文化入手,结合典型案例和中国的法制传统,弘扬法治精神;结合思想道德教育,加强实践教学和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  相似文献   

5.
陈义  杨方圆 《中外企业家》2009,(5X):187-187
在全球化背景下,当代大学生的社会主义信念从总体上看是坚定的,但也存在一些复杂的思想,信念教育受到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对此,必须深化改革营造良好的环境,坚定大学生的社会主义信仰。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阐明了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等法治建设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对加快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作出了顶层设计。推动四中全会精神在企业的全面深入贯彻落实,是当前和今后长时期内,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战略性任务。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基础性的工作在于让法治成  相似文献   

7.
梁平  尚珊 《企业研究》2011,(9):186-186
全民法律信仰的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法治水平的重要指标,我国法律信仰缺失的现状严重阻碍了我国法治化的进程,确立并提高全民的法律信仰成为我国建设法治社会工作中的紧迫任务。  相似文献   

8.
于航 《活力》2012,(12):149-149
所谓网络媒体,是指以网络2.0技术为基础产生出的具有参与和互动功能的媒体总称,简称为新媒体,主要包括计算机媒体和手机媒体。其中,尤以视频网络以及图片网站等社交媒体为代表。相对于传统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而言。网络媒体最大的特征就是互动性。美国《连线》杂志将网络媒体定义为“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  相似文献   

9.
全民法律信仰的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法治水平的重要指标,我国法律信仰缺失的现状严重阻碍了我国法治化的进程,确立并提高全民的法律信仰成为我国建设法治社会工作中的紧迫任务。一、法律信仰的涵义信仰是对某人或某种主张、主义、宗教极度相信和尊重,拿来  相似文献   

10.
张正文 《价值工程》2010,29(5):190-191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不仅需要完善的法典,更需要唤起社会公众的法律意识,激发起公众内心对法律信赖、信任和尊重,培养他们对法律的忠诚和信仰。只有公众从内心对法律虔诚信仰,才能促成现代法治精神的形成,才能将法律内化为一种民族的精神,才能加速完成建立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1.
当今环境下,世界各国都在寻求更好的途径建成法治型社会。在笔者看来,形成法治社会的要件中,法律制度虽占其一,但分量更重的是公众对法发自内心的尊重,是对法律的信仰。依法治国作为法治建设的核心,在践行过程中会出现各种问题,而出现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公众缺乏法律意识,缺乏法律信仰。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在现在的大背景下,公民对法的认知程度不高,也阻碍了法治进程。面对当下人们对法律迷茫和漠然的情况,本文对其背后的原因给予了分析。  相似文献   

12.
信仰离人们渐渐远去,大家的眼球都开始关注钱、权、利时,整个社会让人感到一种浮躁、功利的气息,人们的内心不再宁静,更多的关注了人与物的关系,恰恰忽略了人与人、人与自己的关系。信仰,它是人内心的一种强大力量,它是一种超意志力。而超意志力所产生的强大动能,往往连人自己都会感到震惊。藏民的一步一叩首、基督徒脸上的那种喜乐,不都说明信仰只为愿意。  相似文献   

13.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而大学生又是青年中的佼佼者,其信仰不仅影响到个人的成长、人生态度和人生道路,还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能否持续、健康发展。因此,对大学生进行行之有效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仰教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4.
张永刚 《价值工程》2011,30(25):224-225
培养法律信仰是在校大学生法律教育的核心。对大学生进行法律教育,目标不能仅定位于给学生传授法律知识,让学生记忆法律条文。大学法律教育的核心任务是培养学生的法律信仰。高校培养大学生法律信仰,一方面,要加强对法律知识的教学,另一方面,要让学生置身于依法治校的活动中,实践立法、执法、司法等法律运行环节,使理论和实践相结。实践活动有助于学生领悟法律精神,体会法律价值,最终形成法律信仰。  相似文献   

15.
正法治应不应该被信仰?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不对头,制度就建不好,就是建好了,也执行不好。人们常说,心不正,好经也能念歪了。因此,制度建设和执行中,比体制机制问题更最深层次的问题,实际上是思想问题。一是法治信仰问题的产生。法治信仰作为一个社会问题引起当代中国关注,现实原因是国家迫切需要法治,但法治还不够给力,需要从思想方面分析其根源;理论争鸣则始自一本书的一句话,美国法学家伯尔曼在其名著《法律与宗教》中写道"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梁治平译,原文是"Law must be believed,or it will not work.")。  相似文献   

16.
17.
《价值工程》2013,(11):263-264
笔者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人的信仰形成的规律、社会文化和非主流信仰等角度来分析高职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寄期望为解决高职大学生信仰迷失问题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当前国内学术界关于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研究现状展开了评述。综合来看,目前国内学术界从当前高校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学习产生的困惑、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的基本问题、学生的个人信仰状况、针对大学生进行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等4个重要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仍存在着针对性、实效性不强等的突出问题。  相似文献   

19.
克思主义信仰是能使社会主义国家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当代大学生确立和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能使其树立正确的世界、人生观和价值观.但是,在高校中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确立却出现了问题,主要体现在经济发展不正常、理论学习书本化、党风社会风气不良和西方敌对势力文化入侵等原因所引起的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动摇、不坚定和不确信等现象.这些现象不利于大学生确立和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对于这种现象提出的解决途径主要有:化被动为主动、理论和实践相结、善于利用优势资源三种.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法治精神的培育,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贵州高校要全力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注重发挥第二课堂的补充作用,着力开辟社会生产、生活的铸造和检验渠道,充分借鉴港澳地区法治教育先进经验,各渠道共同努力、多措并举,整合资源,形成大学生法治精神的共育机制和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