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采用面板数据模型检验1995年~2003年教育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可发现:高等教育存量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要高于教育存量,同时,物质资本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要远远高于其它要素,这证明中国当前的经济增长是依靠较高的固定资本投资来拉动的。针对劳动力对经济增长没有起到推动作用,并且对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抑制作用更强的情况,应使区域产业结构升级速度与人力资本增长率相适应,并利用转移支付等财政手段支持非发达地区的人力资本投资,从而为其产业结构升级提供条件。  相似文献   

2.
现有的研究表明,人力资本的积累对经济增长有正面的作用,产业结构升级对经济增长也有促进作用。那么,人力资本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是否存在着相互作用的机制?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例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两者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的关系,产业结构升级是人力资本水平提高的格兰杰原因。人力资本水平提高会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但影响不是很明显。其作用机制是:人力资本水平增长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第二年的产业结构升级速度只提高约0.3个百分点。广西壮族自治区应该采取相关措施来迅速提高人力资本水平,加速产业结构升级,进而间接推动地区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产业结构转化是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与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相对应,我国不同地区的产业结构转化正处于不同阶段,这反映了产业结构转化对经济增长的重要决定作用。长期以来,较低的人力资本水平,特别是农村地区的人力资本水平,制约了我国三次产业结构的顺利升级,使我国产业之间的劳动力流动具有了独立的特征。不过,这种状况正在逐步减弱,产业结构转化对于缓解我国的就业压力必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工业机器人的广泛应用不但可以提高制造业生产效率,促进工业升级,还会通过提高人力资本水平、增加服务业需求、创造第三产业岗位等路径推动地区产业结构的升级。采用2006—2016年中国284个地级市面板数据的分析表明:工业机器人安装密度和存量密度的提高均对城市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并可以通过人力资本提升效应、服务业需求效应和岗位创造效应促进城市产业结构升级;工业机器人应用对城市产业结构升级的促进效应存在区域、时间和城市异质性,对东部地区的促进作用比中西部地区更为明显,在2013年后的促进效应更显著,对高技能劳动力密集型城市的影响比低技能劳动力密集型城市更大。应继续大力扶持和发展机器人产业,促进工业机器人应用,尤其要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工业机器人应用;积极推广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不断提升劳动力的劳动技能,促进工业机器人应用与人力资本提升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5.
我国的产业结构仍处于初级化阶段,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是今后经济增长的重要战略之一。国内学者利用Acemoglu and Zilibotti(2001)的模型分析了熟练劳动力紧缺对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阻碍作用。文章基于这一模型的分析指出熟练劳动力瓶颈的形成将会严重影响产业结构的升级和经济的长期发展。同时分析了熟练劳动力紧缺的主要原因年口解决问题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6.
人力资本在区域间的非均衡配置,直接影响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是我国在21世纪迈向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必须解决的重要课题。我国劳动力资源总量丰富,地区差异不大,但人力资本的质量与积累能力方面中西部与东部地区的差距较大。人力资本的非均衡配置影响到地区经济增长、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社会和谐发展。只有制定并实施有效的地区教育发展战略,加强中西部地区人才流动的制度创新,以及加大西部地区公共卫生投入、全面提高人口素质,才能促进区域经济的和谐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以Cobb-Douglas函数推导出一种计算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对农业增加值形成及非农经济增长贡献的方法,并据此计算出了从1991-2002年我国剩余劳动力转移对经济增长、农村居民收入提高,以及对就业增长的贡献。分析表明,农村内部劳动力的转移不但是加快农村产业结构升级步伐,而且也是农村工业化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8.
贵州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研究:计量模型及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贵州目前的主要经济指标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借鉴C-D生产函数,选取物质资本、人力资本以及劳动力作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影响因素,建立经济增长的模型并对这些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得出的结论是:贵州要保持经济的持续增长,需要从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加快产业结构调整、重视人力资本投资以提高劳动者素质、降低农村人口比重、加快城镇化进程以及进行制度创新等方面进行努力.  相似文献   

9.
城市化是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移的过程,是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问题。而解决就业的根本出路在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转换及升级,产业结构的转变又是推动我国经济结构发展的动力,经济结构的发展反过来又会促进我国城市化的发展进程。本文就城市化过程中动力机制进行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河南省农民收入不断增加,但增幅缓慢。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各地人均收入差距拉大,城乡差距也在拉大。河南农民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的同时,消费结构也逐步升级,消费货币化程度有所提高,但支出结构并没有变化。总的看,农民收入增加,消费支出增加,支出增长率也在增长,但农民收入增长仍慢于消费增长,农民消费不足主要还在于收入低。  相似文献   

11.
国外学者关于二元经济理论的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古典经济学家创立的二元经济理论经新古典经济学家修正后得以完善。二元经济理论表明,农业和工业部门在生产率、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方面的差异直接导致了城乡经济状态的差异。新世纪以来,众多学者采用新兴研究方法对二元经济理论予以拓展,并以此为依托深入研究农业与工业的关系、就业与经济增长等问题。结合发展中国家劳动力就业的现状,研究加入服务业后的三部门的经济增长与发展是二元经济理论未来的方向所在。  相似文献   

12.
安徽省产业结构升级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结构层次系数来描述安徽省产业结构升级状况,通过生产函数法来测定安徽省产业结构升级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研究结果表明,安徽省产业结构升级不仅能够增大经济规模,而且能够同时提高资本和劳动的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13.
劳动作为经济发展中的重要要素,其配置效率高低直接影响到经济发展速度与质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优化劳动要素配置的过程。优化劳动要素配置包括劳动力总量提升、结构优化以及劳动力收入水平的改善。受经济发展阶段、经济体制改革进程,以及劳动力总量与结构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劳动要素配置效率在不同时期表现出不同特征。总体上而言,我国劳动要素配置效率在不断提升;而近年来,随着经济进一步发展,我国出现了劳动力收入增长缓慢、劳动力报酬份额持续下降,以及劳动力总量供大于求与局部劳动力市场劳动力供给不足等问题,这些问题有待于通过进一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断提升劳动者人力资本水平与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等措施予以解决,以不断提升劳动要素配置效率。  相似文献   

14.
基于要素增强型生产函数构建技术进步偏向对就业增长影响的理论模型,并利用1987—2013年中国制造业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分析表明:制造业部门中资本与劳动之间呈互补关系;1987—2013年整个制造业的技术进步是偏向资本的,并且其各行业的技术进步也基本偏向资本;技术进步偏向资本对整个制造业就业增长具有抑制作用,但与1987—1999年相比,2000—2013年技术进步偏向对就业增长的影响明显下降;大多数制造业行业的技术进步具有较强的资本替代劳动特征,其中劳动密集型行业技术进步对劳动的替代较小,而工资上涨进一步诱导行业技术进步偏向资本。为保障就业稳定增长,应加强对前沿技术引进的宏观调控和管理,降低资本替代劳动的速度,实现技术进步与就业增长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广西服务行业人力资本和工资增长状况的分析,以及运用泰尔指数和基尼系数度量服务行业间的差异,其结果显示,服务业人力资本增长较快的行业为高技术服务业,工资增长最快的为教育,而广西地级市的服务业工资均出现了长足的增长,泰尔指数和基尼系数显示广西服务业在2006年以后出现了较大的波动,收入分配差异扩大。  相似文献   

16.
为了更好地测定我国经济增长和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在建立了无约束误差修正模型的基础上,运用边限检验方法进行了实证研究。实证结果表明,中国经济增长与其影响因素之间存在长期稳定关系,不同影响因素对中国经济增长有不同的影响。从长期看,劳动力投入、城市化率、非国有化率、资本存量和第一产业比重的影响作用显著,在短期内,劳动力投入、第三产业比重、城市化率和资本存量对中国经济增长都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7.
从内生增长和生育选择视角分析城市化、生育率和人力资本等因素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并通过实证模型检验相关推论。研究发现:(1)推进城市化进程有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提高生育率会阻碍收入增长;农村生育率越高,城乡收入差距越大;生育政策提高了生育率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的显著性。(2)城乡生育率差距越大,生育率差距变动对城乡收入差距变动的影响越小;城乡人均人力资本差距越大,城乡人力资本差距变动对城乡收入差距变动的影响越大;城市化水平越高的地区,城市化水平变动对城乡收入差距变动的影响越小。  相似文献   

18.
农村劳动力大量向城市现代部门转移是支撑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基于Harris—Todaro模型的框架基础之上,分析了工资率差异,生产规模差异,以及城乡部门生产力水平即全要素生产率对二元经济体中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部门转移的影响机制。并结合中国近十年间的宏观数据对模型的分析结果进行了相关的度量并发现:相对于城市部门,中国农村部门生产力水平的发展还很滞后,而为了进一步释放农村的剩余劳动力,推动中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提高农村部门劳动生产率是唯一的可持续性途径。  相似文献   

19.
基于两部门非均衡增长模型,考察了1952~2009年中国以及1988~2006年10个经济大国的投入结构变迁特征及其增长效应。研究发现,工业化进程中投入结构变迁表现为资本和劳动在工业化阶段相对地向第二产业转移,在后工业化阶段相对地向第三产业转移;投入结构变迁在工业化阶段具有较强的增长效应,是中国1952年以来保持高经济增长率的重要因素;在后工业化阶段,经济大国易落入结构变迁陷阱,即与投入结构变迁相伴随的是较低的经济增长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