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20年新冠疫情的突然暴发,我国经济社会的正常运转受到严重影响,经济发展速度缓慢,再加上毕业生数量创新高,这不仅使大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同时也将新的挑战带给了思政教育。将职业生涯规划与思政教育融合,可以为高校的思政教育提供有效补充,职业生涯规划与思政教育结合的课堂可对学生职业发展进行科学合理的指导,促使学生成长为社会所需的人才。对此,本文深入探究了如何有机结合思政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推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
李云丹  宋跃芬 《数据》2022,(5):180-182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社会财富创造的来源和社会大局稳定的重要支撑。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教育体系中,积极梳理生涯发展教育的价值引领元素,靶定课程高度,可以深度延展就业育人理论与实践内涵。本文针对当前高校生涯发展教育的基本现状和问题,提出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融合的必要性,重点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构建以“三大目标、四大模块、三大结合”为创新思路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思政教学设计“343”模式,通过课程教学实现全员参与、全方位和全过程育人的课程思政实施方案,实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相似文献   

3.
论在高校中普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史君 《企业导报》2010,(4):221-221
论述在高校中普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必要性,针对我国当前的职业生涯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探索一条在高校中实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新途径。通过鼓励学生对自身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提升大学生整体的就业能力。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目前已列为高校必修课程,如何在当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将有利于高校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深入开展和毕业生就业思想转变,使之更快融入社会。  相似文献   

5.
《价值工程》2013,(9):263-266
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一直以来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受到全社会的高度关注。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是解决好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关键。本文通过对高校在校大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状况与大学生就业选择关系的问卷调查,发现大学生在大学期间有否认真做过职业生涯规划对于他们的就业意识、就业定位、就业能力、就业预期等有着显著影响。并据此提出了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冯科  俞昊 《乡镇企业科技》2010,(24):181-182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目前已列为高校必修课程,如何在当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将有利于高校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深入开展和毕业生就业思想转变,使之更快融入社会。  相似文献   

7.
进入到新世纪以来,我国的教育水平也有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而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的模式逐步转向了大众化的教育模式,各大高校不断扩招,大学生的数量迅猛增加,但大学生的核心能力就没有得到明显的提高,因此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也就凸显出来了。而要解决就业难的问题,大学生应提早的进行其职业生涯的规划工作,认真分析自身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加强核心就业能力的培养工作。本文便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提升核心能力提出的背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核心就业能力的关系以及基于提升大学生核心能力的职业生涯规划的方法三个方面论述了我国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工作。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方式转变为自主择业和双向选择的就业模式后,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逐渐增大,这就对当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提出新的挑战。文章通过分析目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存在的现状,从着力提高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加强学生对就业局势的把握、提升职业规划课程的辐射深度、提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个性化服务等五个方面来强化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从而增强就业竞争力,用高效行动去实现职业目标。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大,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越来越引起高校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本文通过调查研究行业类高校职业生涯教育的现状,提出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构想,并付诸于实践,对于行业类高校的就业服务、教育改革、人才培养和相关教育管理政策的制定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思政教育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成为高校立德树人教学目标实现的重要方面,将思政育人工作渗透到高校教育工作的方方面面,推动各类教育资源的全面聚集和高效配置,将为提升高校育人质量做出重要贡献。在此背景下,文章立足于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针对目前大学生在创业就业教育中出现的思政教育方面的问题,创新性地提出思政教育与就业创业教育的融合路径,以期为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提供动力支撑。  相似文献   

11.
自我国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以来,国家的经济体制发生了很大变化,很多企业都在尝试转型,对就业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对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造成了一定的限制。改革开放初期,企业的人才需求量较大,到现在几乎已经进入了饱和状态,无形之中增加了学生的就业压力。为了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国家教育部门提出了职业生涯与思政教育相融合的教学理念,这样不仅能够提高高等院校思政教育水平,同时还能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相似文献   

12.
曾淋 《企业导报》2013,(1):246-246
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大学生有深远的意义。首先使大学生避免就业误区,顺利就业;其次使大学生明确发展方向,实现人生价值;再次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自身素质。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是大学生成功的关键。发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社会的客观要求,也是教育合理配置的需要,是受教育者自我完善的需要。  相似文献   

13.
邬丽群  张倩  常亮 《价值工程》2010,29(22):210-210
随着高校扩招以及经济大环境的不断起伏,大学生的就业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目前的毕业生就业市场上出现了很多"先就业后择业"的情况发生,当前国内很多高校已经开展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等课程,本文以黑龙江科技学院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为例,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分析了当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相似文献   

14.
面对当前我国素质教育的整体现状,高校为了能够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的优秀毕业生,高校在开展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时融入了课程思政理念,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大学生能够在自己的领域发光发热,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职业观,促进大学生更好的就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在高校开设就业指导教育,能够很好地提高大学生的...  相似文献   

15.
由于地方高校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认识的不足、对教育制度改革的现状及方向缺乏深入了解,使得就业心理压力巨大,制约个人发展。本文着重分析地方高校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对策,以帮助大学生有效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以便更好地发展。  相似文献   

16.
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依然较大,就业矛盾依然突出,就业形势依然严峻。为了不断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职业生涯规划作为一个全新的理念被广泛推广和使用,相关的职业规划大赛、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讲座等活动在各大高校风起云涌。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有助于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避免学习的盲目性和被动性;规划个人的职业生涯,可以使职业目标和实施策略了然于心中,并便于从宏观上予以调整和掌控,能让大学生在职业探索和发展中少走弯路,节省时间和精力;同时,职业生涯规划还能对大学生起  相似文献   

17.
<正>一个人越早接受职业生涯启蒙教育,就会越早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越能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精准发力。但在现实中,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一直是我国教育体系中较为薄弱的一环,这就导致大学生在面临就业时无所适从,找不到明确的职业目标。各高校虽然在大一期间开设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但往往流于形式、“虚”多于“实”,未能真正起到帮助学生树立职业规划意识、锚定职业方向的作用。实践证明,将积极心理学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机融合,能够弥补传统职业生涯教育中的不足,促进职业生涯教育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8.
张国军 《企业导报》2014,(7):154-155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及就业后频繁跳槽等问题暴露出当前大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缺失与不足。大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教育内容与教育形式的相互融合等特性决定二者在教育内容、师资条件、教学形式上的有机结合有助于高校资源的充分利用和教育根本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9.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及就业后频繁跳槽等问题暴露出当前大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缺失与不足。大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教育内容与教育形式的相互融合等特性决定二者在教育内容、师资条件、教学形式上的有机结合有助于高校资源的充分利用和教育根本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20.
于君英 《价值工程》2015,(6):278-279
随着当代大学生就业压力的日益严峻,在广大高校内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已刻不容缓。作为大学生政治思想工作和心理健康工作的主力军和引导者,辅导员在帮助大学生实现职业理想方面具有重要地位,可见辅导员也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工作的主要指导者。本文将针对当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工作上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分析,进而探讨辅导员在高校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