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济视角》2006,(5):2-2
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2006年一季度全国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显示,在当前物价和利率水平下,认为“更多消费(包括借债消费)”最合算的居民人数占比为28.6%.较上季和上年同期分别降低0.9和1.8个百分点,居民的消费意愿在连续3个季度下降后,本季更跌至历史新低。  相似文献   

2.
赵钰 《经济论坛》2011,(1):28-30
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我国居民高储蓄率和低消费率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文就我国高居民储蓄率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以及产生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适当降低我国高居民储蓄率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日本在上世纪80年代储蓄率居高不下,这样的高储蓄率对日本经济乃至世界经济起到过积极的作用,但也产生了更为严重的负面影响,使日本陷入"高储蓄两难"的困境,带来贸易不平衡,加剧了日本与欧美国家间的贸易摩擦,助长了泡沫经济的形成,导致产业空洞化,最终导致日本经济的停滞和衰退。目前,中国也出现了高储蓄率状况。因此,应高度重视这一问题,有效使用过剩的储蓄资金;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改善居民生活质量;开拓消费市场,加快消费需求增长;发展资本市场,拓宽和优化投资渠道;缩小经常账户顺差,鼓励企业对外投资等。  相似文献   

4.
根据央行的最新数据显示:截止2005年12月,我国居民人民币存款余额已经突破14万亿元,相对于13亿人口来说,人均拥有存款超过1万元,创造历史新高;今年2月中下旬央行在全国50个大中小城市进行的城镇储户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当前的物价和利率水平下,居民的消费意愿在连续3个季度下降后,本季度更跌至历史新低。据统计目前我国私人消费率和投资率的比率为1.25:1,  相似文献   

5.
王婷 《经济论坛》2007,(6):39-40
自1996年至今,中国人民银行相继五次调低利率,其政策目标十分明显,旨在通过大幅度降息引导居民储蓄向消费和投资转化,缓解结构性生产过剩和消费需求相对不足的矛盾。那么,其政策效果如何呢?从1996年到2002年,随着市场机制的逐步确立,以及传统体制因素对需求的制约加大,投资、消费膨胀的内在动力已明显不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8%,居民储蓄存款增加幅度比投资增加幅度高34.6%,而这7年中,消费比率一直在58%至61%之间变化,国内储蓄未能充分转化为实际投资,经济增长中存在严重的投资压抑。来自央行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05年12月,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已经突破14万亿元,创造了历史的新高。同时,另一组经济数据却在连年下降——近5年我国居民最终消费率持续走低。10年来,我国最终消费率平均为59.5%,比世界平均消费率低近20个百分点。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在低利率的情况下的高储蓄低消费的现象,解决对策又是什么呢?(见图)  相似文献   

6.
本文利用2002年和2007年中国居民收入调查(CHIP)数据考察了房价上涨对城镇居民储蓄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房价上涨不能解释中国城镇居民的储蓄率上升,相反,各产权类型的居民储蓄率与房价上涨之间具有负向关系。对于租房家庭,房价上涨显著降低其储蓄率,没有发现"为购房而储蓄"的现实动机。对于有房家庭,房价上涨会显著降低拥有多套住房的家庭储蓄率,而不会影响仅有一套住房的家庭储蓄率。商品房家庭储蓄率对房价变动的反应更敏感。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我国居民储蓄持续而快速增长,正确分析这一现象的利弊有利于国家的宏观调控.本文详细分析了影响居民储蓄的因素,并通过建立多元回归模型,对我国居民储蓄行为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出了国内生产总值和收入水平对我国居民储蓄有较大的影响作用、实际利率与居民储蓄成反向增长、物价的下降会引起居民储蓄的增加、体制性因素对居民储蓄有正面影响等结论.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提出了合理引导居民储蓄行为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