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企业社会责任在中国呈现快速发展势头。在“企业社会责任”成为“热词”的同时,我们也看到社会上存在着一种普遍现象,即人们仍习惯于以慈善捐款的多寡来衡量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优劣,以企业家出席慈善活动的频次来评价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感。  相似文献   

2.
王振亚 《华商》2012,(6):39-39
“企业家和商人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商人可以只把眼睛盯在钱上,而企业家还有一个使命,那就是践行责任。…‘企业社会责任不等于企业的公益慈善活动,公益慈善活动只是企业社会责任中很小的一部分。”主论坛上,来自业界、学界的专家学者围绕“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家精神”这一主题,发表看法,阐述见解。  相似文献   

3.
陈默  李晏墅 《中国市场》2010,(31):39-40,47
自2008年以来,企业捐赠行为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讨论,本文试图借助品牌营销和社会交换理论,解释企业捐赠行为背后所暗含的诉求。文中将这些诉求分为自利诉求和利他诉求,两种诉求都是通过"公开自我形象"实现的。无论企业是出于自利诉求或是利他诉求,提升"公开自我形象"都将有助于推动企业参与慈善活动,但由于提升"公开自我形象"的动因不同,其影响程度也有所差异。相比出于自利诉求的企业,提升"公开自我形象"是出于利他诉求的企业能更加积极地参加慈善活动。  相似文献   

4.
慈善的尺度     
阳光 《21世纪商业评论》2009,(6):112-112,114
一个企业家,花多少钱用于慈善和公益事业,才算真正有社会责任感?衡量企业慈善的尺度是什么?到底是“赚钱行善”——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将增加公司支出,必须要有足够的资源,代表人物卡耐基的口号就是“做富人的唯一目的就是行善”;还是“行善赚钱”——慈善只是企业粉饰公共关系的一种宣传手法,当下的支出是为了今后获取更高的回报?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中国企业的成长,国内逐渐涌现了新的社会阶层——企业家,同时,中国企业的成长也催生了公众对公司社会责任的期望。企业慈善行为作为企业家承担社会责任的主要方式.获得了越来越多企业家的关注,一些效仿西方的慈善运作方式也逐渐进入了中国企业家的视野。  相似文献   

6.
孙丹琳 《中国电子商务》2013,(17):168-168,284
在经济社会中企业并购是一种很正常的经济行为,是在正常的竞争下优胜劣汰的结果,有得也有可能出于强强联合的目的,这是主动并购企业不断提高自身实力的一种有效途径。并购之后的企业可以更好的实现集约化经营,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在目前建设可持续社会的总体环境下,企业的并购走出一条低碳化之路,也是适应社会发展的,符合当今社会的主题。本文分析了进行低碳化并购的必要性,也就是这种方式的作用,进而对具体的策略进行探讨,希望这种社会行为,有利于社会生产,有利于环境保护,有利于企业竞争力的提高,做到两者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7.
王振家 《光彩》2012,(6):32-33
企业家把企业做好,给员工和社会带来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本身就是广义慈善的一部分陈光标的高调慈善举动一直备受争议,公众对他做慈善的动机和目的猜测很多,"企业家如何做慈善"也因此引起了社会的热议。为此,本刊采访了长期关注民营企业家发展的民企研究专家杨轶清和慈善界人士黄浩明先生。《光彩》:您怎么看待"陈光标现象"?杨轶清:陈光标的慈善行为之所以引起如此大的社会争议,与我们的传统文化、当前的国情  相似文献   

8.
《中国电子商务》2006,(5):16-17
我都不知道卡内基是谁。被称为“农民造车运动领袖”的李书福,在胡润发布的“慈善企业家排行榜”中排名靠前。他说,自己做慈善并不管别人如何评价,主要因为“我们能切身地感受到生活在那么一种贫穷的环境中的痛楚、悲哀和无奈”。据报道,多数排名靠前的慈善企业家本身都是布衣出身的第一代企业家,其中不少人甚至有令人同情的成长经历。  相似文献   

9.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企业的社会责任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而企业的慈善捐赠行为作为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内容之一也逐渐的成为了一种很普遍的企业行为,企业的这种行为也日益受到了理论界的关注。企业的慈善捐赠一直是我国公益事业善款的主要来源,是中国慈善事业的主力军。那么,作为以股东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企业,为什么要进行慈善捐赠是值得我们考虑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Doing Well By Doing Good”——做好事才能做好生意,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引用和信奉这句话。我们在此次的企业公民案例中报道的社会责任投资公司——青云创投按照中国人的语言习惯,将其翻译为“利成于益”,并作为自己的企业理念。跟一般的慈善行为不同,企业公民行为追求社会利益与企业自身利益的和谐,社会、环境和企业的三重盈余。 而越来越多的企业也开始运用自己做好生意的能力来做好事,比如在此次我们报道的其他企业公民案例中,合众人寿利用自己庞大的业务员队伍来实现对真正需要财务资助学生的“人肉搜索”,惠氏利用专业组织来提升公益活动的效率和独立性,百事公司利用自己擅长的水处理能力帮助水资源匮乏的西北地区,这些企业在为社会、为环境创造价值的同时,自身也在实践着一种超越支票本式慈善的履责主义。  相似文献   

11.
葛琰芸 《市场周刊》2020,(14):0001-0003
企业慈善作为实现自身价值、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形式之一,已逐渐成为企业发展战略的核心。然而,近年来企业伪善行为却屡见不鲜,企业有可能迫于利益相关者的压力、资本逐利本性、慈善文化不成熟等原因做出违背企业社会责任的行为。既会影响企业自身发展和组织绩效,也不利于诚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公民道德建设。因此,建立一套针对企业伪善的消解机制对于提升企业形象、构建和谐的社会伦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我国的慈善事业历史久远,我们的化滋养了深厚的慈善、自主、互助和自愿精神的传统。从本质上说,慈善事业是社会部门组织志愿参加并能表达参与意愿的一项社会公益事业。慈善组织是慈善事业的行为主体。早在先秦时代起就有“朋党”、“社会”等组织之说,穴代各种互助性、慈善性“合会”、“义仓”、“善会”也颇为盛行。随着改革开  相似文献   

13.
《新财富》2008,(8):120-122
弗兰纳夫妇将社会网络与小额信贷这两股崭新的社会经济潮流结合在一起创办的小额贷款网站Kiva,已经成为最炙手可热的时髦网站之一,他们的实践不仅提供了一种崭新的商业模式,也为国内企业的慈善行为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4.
伏海  俞文洁 《中国广告》2006,(11):74-75
随着社会的发展,有一个新名词在中国悄然兴起,“企业社会责任”。但很少有人真正懂得它的涵义。源于欧美的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简称CSR)被很多人认为只是一种慈善行为,只是想到做才做的事。它和建立企业品牌形象有何关系,对企业有何益处,是不是一种公关行为,很多人并不了解。记者有幸采访了CSR的专家,奥美公共关系有限公司亚太区总裁柯锐思先生,就CSR这个新话题进行了探讨。你是如何理解企业的社会责任的,它与企业的慈善捐款有什么不同?企业的社会责任与慈善捐款有本质上的不同。慈善事务的概念已经存在了很…  相似文献   

15.
慈善捐赠行为对企业品牌资产的影响机理是一个理论难题,也是实务界关心的现实问题。本文采用实验研究方法,基于顾客的品牌资产理论认知,以大学生和高校后勤职工为对象,考察了不同类型慈善捐赠行为对企业品牌资产的影响,并分析了感知风险的调节作用。实验研究表明,“反应性-一般群体”类和“先行性-特定群体”类慈善捐赠行为能够提升品牌忠诚;四类慈善捐赠行为均对品牌知晓和品牌形象产生了正面影响;感知风险在慈善捐赠行为和企业品牌资产之间具有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6.
在全球化的今天,人类活动无远弗界,将命运联系得更加紧密。经过这次海葬的洗礼之后,西方发达国家的人道主义精神,会因此走向成年:所有人道行为,不仅是出于一种道义上的援助,同时也是一种出于自我保护的必须。因为“没有人是座孤岛,每个人都是大陆的一片。”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与企业捐赠活动相关的法律法规还很不完善,很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参与慈善活动常常达不到预期的良好目标。如何更好地协调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和保障股东利益的关系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将对此做出全面探讨,为营造我国企业参与慈善损助活动的良好环境提出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8.
无论采取的是“对社会负责的商业实践”,还是“传统的慈善行为”,娃哈哈都力求让公益随营销“下沉”到企业与社会需求的交集地带,实现公益与营销的双重价值。  相似文献   

19.
正企业践行社会责任,人力钱财都应投之有道,社会创新孵化器或许会是不错的指南针。中国公司的CSR(企业社会责任)意识已日渐普及,根据社科院慈善蓝皮书披露,2012年,1000万元及以上的大额慈善捐赠达177多亿元,进行大额捐赠的企业或企业家达到178个。但是,企业参与CSR的形式过于单一,大多停留在"支票本上"的慈善,捐款捐物成为主流模式,而创新型社会公  相似文献   

20.
陈幸  刘瑾  王平 《WTO经济导刊》2014,(12):75-76
“企业微博慈善”是指企业利用微博这一平台,发起慈善活动、进行慈善信息和理念的传播,从而一方面实现自身的社会责任目标,另一方面实现其品牌传播、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的目的(见图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