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梅山地区文化遗产景观资源丰富、特色鲜明,其时空分布特征在一定程度上映射了湘中地区人类聚居空间的演变规律,对文化遗产的整体性保护、系统化管理、因地制宜的改造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梅山地区文物保护单位、农业文化遗产、传统村落和古道为研究对象,运用ArcGIS空间分析法分析不同时期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特征,探讨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并运用随机森林模型分析各自然因素对文化遗产分布的重要性。结果表明:(1)秦汉至隋唐时期文化遗产总体呈随机分布,其他历史时期呈集聚分布;(2)各时期文化遗产分布格局明显不同,高密度分布区随时间推移由资水中下游向中上游迁移;(3)文化遗产分布重心呈现整体向西南偏移的趋势,聚集程度表现为由集聚到分散交替演变的过程;(4)受自然环境影响,梅山地区文化遗产主要分布在海拔500 m以下的平原或丘陵、坡度2°~15°的缓斜坡和斜坡、距地质灾害点1 km外的区域,各坡向分布较为均匀,距河流1 km范围内及红壤地区分布最多。(5)河流为影响该地区文化遗产分布的最重要因素,其次为地质灾害和地形因素,土壤因素的重要性最低。 相似文献
2.
聚落是人类长期生产生活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在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乡村聚落的分布及命名承载了极其重要且生动的历史信息,是研究区域人地关系变迁及传统人居环境特点的重要依据。以京西门头沟传统山地聚落为研究对象,采用文本解析与空间分布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对门头沟传统山地聚落的发展演变进行系统梳理,在此基础上从水文系统、山地地貌、建材能源、军事驻防、商贸交通、宗教信仰6个方面深入分析聚落命名及分布中所蕴含的自然与文化地理特征,从而形成对研究地域整体人居环境的全面、客观认知,为新时期传统山地人居环境的研究与实践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精神文化的需要也逐渐提高,所以旅游业是人们放松的一个重要途径。现今旅游业发展迅速,体育旅游产业作为旅游业中的一个分支,对人们的影响十分重大。但是体育旅游产业在飞速发展的同时,却产生了很大的问题,对于体育旅游产业的开发没有与环境保护相结合,并且很多游人在旅游区的一些不文明行为,最终导致我国的环境遭到破坏。 相似文献
4.
理清城镇化与资源环境承载力耦合关系可为城市可持续发展转型提供决策参考。在分析2003—2019年东北地区城镇化与资源环境承载力时空格局的基础上,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定量剖析了二者耦合关系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显示:2003—2019年,东北地区综合城镇化水平提升了114.29%,总体呈现“东高西低”、辽中南城市群和哈长城市群核心城市引领全域发展的局面;资源环境承载力呈增加趋势,增幅36.09%,空间上聚集于哈大线周边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水平与综合城镇化水平的耦合协调度总体上呈上升趋势,近年增幅有所下降,且辽西北、吉林南部和黑龙江西北部耦合协调度相对较低,核心城市和重要城市耦合协调度普遍较高。亟须提升核心城市对中小城镇的辐射引领能力,并加强生态退化地区的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5.
区域旅游发展与空气质量之间的关系具有复杂性。综合利用脉冲响应模型、双变量空间自相关、地理探测器等分析方法,揭示中国大陆空气污染与旅游经济的时空动态关系及影响机理。主要结论有:首先,2000—2016年中国大陆旅游业发展与空气污染的"库兹涅茨"曲线总体上不显著,空气污染与旅游经济并非简单的负向线性关系。一方面,从脉冲响应的分析结果看,SO2与烟(粉)尘排放量对旅游经济的冲击并非完全负向的;另一方面,空气污染与旅游经济的全局空间自相关指数大部分时段为正值,并且局部空间自相关指数显著性个数较少。其次,空气污染与旅游经济的时空关系具有复杂性,主要原因是中国大陆旅游经济发展不充分、不均衡的客观实际,可能会"消化"空气污染对旅游经济的负向影响。在影响区域旅游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中,空气污染不是主导因素。第三,双变量ESDA及地理探测器分析结果为区域旅游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空气污染与旅游经济的时空关系,本质上反映的是旅游经济增长动力机制问题,区域旅游高质量发展需要重视系统中的"合力"因素及单个核心要素。未来中国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在提升空气质量的同时,进一步夯实地区经济基... 相似文献
6.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探究畜牧业生产布局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时空耦合关系是破解畜牧业资源环境约束的关键。以肉蛋奶蛋白当量度量畜牧业生产布局,构建涵盖资源供给、环境消纳、社会支持三大系统的畜牧业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体系,分别采用状态空间模型、耦合协调指数测算全国省域畜牧业资源环境承载力及其与畜牧业布局的时空耦合协调关系,并采用GWR模型分析耦合协调关系的驱动因素及空间异质性特征。结果表明:(1)全国畜牧业资源环境承载力现实值小幅增长,多数省区超载状态有一定改善。(2)承载力提升拉近实际承载状态与最优承载状态的距离,全国平均协调度已稳定在0.920上下,畜牧业布局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由低度协调提升并稳定于中度协调水平。(3)耕地资源配置、畜牧业集聚度、环境治理力度、草地资源配置是影响协调关系的主要因素且影响效果存在地理空间非平稳性。 相似文献
7.
根据Hansen数据集对2001—2018年间中国的森林损失进行了量化和可视化,并基于森林损失角度分别为全国和东、中、西三个区域建立了森林EKC曲线模型,最终将所得结论与现有其他角度的森林EKC研究结论对比。结果表明:(1)研究期中国森林损失率表现出先增再减再增的趋势,其区域变动特征表现为随时间推移损失率较高的区域由各区域普遍存在向东南沿海区域聚集;(2)全国及各区域森林损失率随经济增长的变化具有明显差异,其中全国和西部地区森林损失率随经济增长单调递减,东部地区森林损失率随经济增长单调递增,中部地区森林损失率随经济增长呈先增后减的倒"U"型曲线关系。(3)森林损失角度与森林资源净变化角度下的森林EKC曲线无论是在形状上还是拐点发生时间上均具有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就城市尺度级别下的热环境进行评价,为了能够落
实影响绿地规划的具体空间区域,并提供可以指导绿地布局的
方法,以西安为例,量化植被、建设用地空间分布与地表温度
的关系,确定绿地降温的具体区域;通过卷积计算,以温度变
化为0作为界限,细化冷区和热区,提取城市微更新下绿地布
局待调整的位置;基于机器学习的回归算法,由绿地、建设用
地和水体分布预测作为热环境指示因子的地表温度,从而为规
划的合理性提供参考。通过对研究结果的评价,以及与已有方
法的比较,利用地表温度和地表覆盖变化,量化城市空间分布
结构,为绿地规划提供可以落实的具体空间区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