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罗显华 《中国市场》2022,(6):194-196
边境地区民族问题不仅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稳定、繁荣,也关系到国家与国家之间是否正常、安宁。笔者认为,处在某个核心文明边缘的边境民族或者跨境民族,也很容易成为这个核心文明的主人。广西南濒北部湾,与越南接壤,是以壮族为主体民族的全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省份,在全国有着特殊的地位,研究广西边境地区如何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文章立足于广西中越边境的崇左市、防城港市和百色市3边境地级市,从国内国外二个方面着重分析了广西边境地区铸牢、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现状,探讨了广西边境地区存在的安全隐患,目的是为研究广西边境地区如何培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具体实施路径做铺垫。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九大以来,广西各地各部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对广西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按照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见》和自治区党委办公厅、自治区政府办公厅印发《广西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施方案》的决策部署,紧扣“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总目标,使共同团结奋斗、繁荣发展观念深入人心,民族团结进步的创建工作创新性发展,保持了“八桂飘香、遍地开花”的良好态势。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实践中涌现出一批先进典型,发挥了示范表率作用,谱写了建设壮美广西、共圆复兴梦想的壮丽篇章。  相似文献   

3.
深入挖掘和充分发挥广西红色文化资源的价值,大力弘扬广西红色文化的功能和作用,有效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有助于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红色文化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广西工作重要指示精神的体现。当前广西红色资源的利用还存在地方特色挖掘不足;对红色文化及红色旅游宣传力度不够;红色文化资源结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有待加强等问题。因此,以红色文化资源的经济功能、文化功能、教育功能为出发点,以红色文化旅游、红色文化宣讲、红色文化教育为着力点,充分发挥广西红色文化与媒介、产业、学校教育等方面的联系,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体实践。  相似文献   

4.
新媒体使人们的思维言行及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逐渐成为“团结稳疆”政策落实的有力手段和重要载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在理论分析和实地调研基础上,本文阐明铸牢南疆基层群众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通过剖析其特殊性,从整合传播主体、传播定位、传播符号和传播环境等角度开辟铸牢南疆基层群众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5.
中国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对于民族问题的处理关乎国家发展与社会的稳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为处理民族问题的指导思想,同中国国情与民族工作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制订出符合时代变化,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理论与政策。少数民族干部政策,是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中一项极为重要的内容,对管理本民族内事务与构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方面具有天然优势。本文通过对少数民族干部政策的理论基础、现实依据,具体内容的解析,探索新时代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干部政策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是我国参与国际竞争合作的内在动力,是我国实现重大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主要包括经济、政治、法治、文化、社会、思想等几方面,学习其构成基础对我们理解和掌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胡锦涛总书记考察新疆时指出:"中华民族之所以在几千年历史发展中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最深厚的基础在于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并肩奋斗中形成了稳固、统一、不可分割的民族共同体.这是我国各族人民团结进步不可动摇的根基."维护民族团结对于维护国家统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维护新疆各民族共同利益,促进各民族繁荣进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8.
精准扶贫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质上是一对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统一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精准扶贫的工作提供必要性,反之,精准扶贫有利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铸牢。从贫困与精准扶贫的认识出发,结合各组织各学者关于贫困的定义,对精准扶贫的概念进行思考;再回顾历史上致使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贫困的自然因素与社会因素,并希望通过原因的回溯,认识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于精准扶贫的意义;进而分析精准扶贫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间的关系,探讨这一对关系的内在联系以及相互之间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9.
边疆民族地区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对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促进实现乡村振兴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都有独特价值。本文以广西宁明县为例,探究宁明县立足壮族文化资源禀赋打造民族文化品牌,以融合理念助推产业振兴的有效实践,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以文化振兴乡村振兴路径的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医德是构成社会思想道德体系的重要方面,在新课改中,强调医学类专业的课程要注重医德医风教育。目前,多数医学院校医德教育实施主体力量薄弱,师资力量投入不足,医学生对医德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医德教育提供新思路,为其内容指明方向并为其落实提供有效合力,故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医德教育有着重大的战略指导意义。医学高校科通过完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容、成立专业的研究中心、开设相关的公共课程、与思政课程形成合力等途径来培养医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11.
文化润疆是实现新疆长治久安的长远之策、固本之举,对于高校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有理想、有本领、有德行、有作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大学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深远的历史意义。高校自身特殊的定位、属性、特征,在文化润疆工程的深入推进中,肩负着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使命。从知识滋润、文化浸润、实践沁润、机制泽润四元素中探究探析高校文化润疆的新角度新举措新途径,对于高校推进“文化润疆”工作的实效性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以包容著称的中华民族,其灿烂文化曾一次次经受血与火的考验而愈加光彩夺目。利剑和重炮无法砍断和摧毁的是民族之魂,是中华民族精神。然而,所谓全球化和随之而来的冲击,却似乎使“民族”这个字眼的呼出更象一声声呐喊。弘扬民族精神是时代的召唤,是人民的心声,是祖国的期望。摆在中国理论界面前的一个不可推卸的责任,就是把弘扬民族精神作为一项战略性课题去认真研究。本文将试从以下三个相互紧密联系的方面对此加以阐述:增强民族意识我们所说的民族意识,是指民族认同感。也就是一个民族对自身历史、现状和未来,特别是所处环境的全面、客观的了解和认识。广义的民族意识指民族国家意识。中华民族意识就是中华民族大家庭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在世界上的一些国家,特别是在非洲,缺乏对民族国家的认同感是许多在民族解放运动中诞生,同时留下深深殖民烙印的新型国家遭受社会动乱的原因之一。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创造了光辉的中华文明,形成了灿烂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以其独特的文字,优秀的哲学、文学艺术及以人为本的崇高信仰和价值观,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显示出无穷的力量。这是树立民族自信心的坚实基础。今天,我们强调增强民族意识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始终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  相似文献   

13.
深入开展文化润疆,是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中华文化认同是维护民族和谐发展之魂,更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和谐美丽新疆的必要条件。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是文化润疆工程的基石,是成为各民族寄托内在情感、系好精神纽带的载体。本文就文化润疆工程的相关内涵及对中华文化认同的必要性作了分析,试探究两者之间存在的内在逻辑关系。  相似文献   

14.
泉州地方党史资源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泉州的新进分子、革命群众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创造的并极具闽南侨乡特色的先进文化,有着厚重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精神内涵。泉州地方党史资源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主线、以坚守理想信念为主责、以自我牺牲奉献为本色、以创造革命性为保障,有利于在新时代党史学习教育中明理、增信、崇德、力行。挖掘泉州地方党史资源,传承起牢记初心使命的全局意识、坚定信仰信念的坚守意识、自我革命的创新意识,对开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局中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5.
民族文化资源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民族文化的开发,一方面促进了少数民族文化与华夏文化的交互,丰富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类型,加快了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另一方面,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进行适度开发,成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本文以大理白族“三月街”为研究对象,分析文化交融背景下白族“三月街”对地方经济的促进作用与社会性作用,同时分析白族“三月街”在文化交融背景下所面临的挑战并给予相应对策,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杨玉环 《商业时代》2012,(23):120-121
公民意识是公民对其在国家中的政治地位和法律地位的自我认知,体现为公民对其权利和义务的心理认同与理性自觉。少数民族成员具有民族成员和国家公民的双重身份。由于少数民族大学生特殊的地位和所肩负的责任,公民意识教育对于实现其对本民族认同的同时,增强其对国家和中华民族的认同,实现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商》2015,(29)
民族问题始终是关系革命和建设大局的重大问题。做好民族工作,有利于增强各个民族之间的交流与相互团结,同时可以维护社会问稳定,这是我们建设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也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重要支撑。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组成的国家,任何一个民族都可不能孤立的发展,都要和其他民族相互交流、沟通、学习、互补而不断发展起来的,各民族之间紧密合作互助从而形成了独特的中华文化,这种文化也是指引我们不断向前的推动力和指明灯。  相似文献   

18.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过程中,要正确认识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必要性;科学把握民族精神的内涵;深刻理解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不断把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9.
《商》2015,(27)
民族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在此发展背景下,中国社会各方面都发生着或大或小的变化,尤其是新中国的成立更是推动了其不断向前发展,而体育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内容,势必也要经受历史的变迁。本文即以民族复兴为研究背景,深度挖掘新中国体育发展方式变迁的必然性和具体表现,从而促进体育强国目标的更快实现。  相似文献   

20.
天安门升旗仪式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域,对于培育当代青年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积极作用。本文通过网络文本数据获取与文本质性分析,对天安门升旗仪式的互动仪式链作出理论阐释,分析红色旅游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逻辑。研究发现并建构模型:情感能量是旅游动机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而在物质生产经济与旅游仪式经济之间形成反馈回路;成功的红色旅游仪式经由集体欢腾,塑造旅游体验高峰,构建社会关系符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