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芳 《新财富》2012,(6):66-68,70-72
张承良所率领的睿智华海基金从生意角度研判投资标的,对低市净率指标极为青睐,并创造了屡试不爽的“低市净率+催化剂”的“张氏投资法则”。自成立之日至2012年2月底,其基金年化回报灞.17.66%,在所有海外中国对冲基金中,排在首位。不过,“张氏法则”在熊市中并不能御寒。  相似文献   

2.
为了寻求投资回报比股票和债券更高的品种,越来越多的对冲基金开始转向资本市场以外的一些稀奇古怪的投资项目。在先后“染指”葡萄酒、名画和电影后,现在他们又盯上了一个风险更高的品种——足球明星。寻找下一个“鲁尼”“我们正在寻找下一个鲁尼。”两家英国的对冲基金公司英雄投资和运动资产毫不讳言。英雄投资已经增加了1亿英镑的投资,且投资周期至少5年,预计可以在每位球员的转会费上有20%到50%的提成。当前,对冲基金只要出价约30万英镑,就可以获得某位年轻球员或某只球队所有球员的合约权。当这位球员闯出名号、有别的球队来“挖角”…  相似文献   

3.
庞宝林 《新财富》2003,(11):60-62
全球股市连升9个多月,投资者可趁机减持,锁定部分利润.再转投金矿股基金、矿业基金及对冲基金,以分散组合风险,增加回报。  相似文献   

4.
《商业文化》2006,(11):78-78
为了寻求投资回报比股票和债券更高的品种,越来越多的对冲基金开始转向资本市场以外的一些稀奇古怪的投资项目。在先后“染指”葡萄酒、名画和电影后,现在他们又盯上了一个风险更高的品种——足球明星。  相似文献   

5.
对冲基金以其灵活的运作模式,高额的回报吸引了越来越多投资者。但是,随着金融全球化的发展,国际对冲基金对世界各国金融体制可能带来的冲击已经引起了各国的关注,各国已经在研究采取措施,希望在发挥对冲基金优点的基础上来减缓或者消除它可能产生的危害。本文研究的目的是希望构建适宜的对冲基金监管框架来引导和促进对冲基金在我国发展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文芳 《新财富》2010,(7):88-93
拥有10多年对冲基金组合投资经验的聂军认为,要推动萌芽中的中国对冲基金行业茁壮成长,不仅要避免走日本的弯路,更要改变人们对于对冲基金的错误认识。在他看来,被妖魔化的对冲基金其实风险更小、回报更优、杠杆可控,比传统投资策略更优越。他同时指出,中国乃至亚洲对冲基金的投资策略往往集中于股市多/空头策略,策略同质化不仅摊薄盈利机会,更增加系统风险,因此,对冲基金经理们需要扩展策略。  相似文献   

7.
本文利用国内对冲基金过去一年的表现数据,对“捕获率比”与收益率的正相关关系进行了检验.同时进一步发现。“捕获率差”对收益率的解释效果比“捕获率比”更佳。在此基础上,结合“融智风格箱”——中国对冲基金风格箱的特点.本文创造性地提出了三个拓展方案:1.引入“切割线”.筛选出总体控制能力较好的对冲基金:2.通过“切割线”上下移动或角度旋转实现对“捕获率差”或“捕获率比”的不同要求:3引入第三维,建立适合中国对冲基金的“风格魔方”。  相似文献   

8.
文芳 《新财富》2012,(4):142-147
在众多资产类别中,CTA策略基金虽回报不是最高,但被历史证明是业绩最平稳的。由于其与股票、债券等传统市场以及其他对冲策略基金的低(甚至负)相关性,熊市中也能获利等特点,CTA策略基金成为众多机构投资者的理想资产配置标的,尤其适合养老基金、捐赠基金等长期资金的风险偏好和收益需求。对于目前养老金“空账”规模保守估计约1.3万亿元的中国,如何实现养老金账户稳健的保值增值,无疑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9.
徐绍峰 《新财富》2006,(10):100-100,102,103
目前在中国的外资对冲基金,大多在开曼群岛等避税天堂注册,并借用QFII通道进入中国资本市场,其中在上海有10家左右的对冲基金,规模最大的有八九亿美元,小型的也有几千万美元。而这些对冲基金经理人也多为“海归”,大部分有在美资或欧洲投行任职的经历。由于中国市场还缺乏对冲工具,目前投资A股的对冲基金并不放空,而跟共同基金一样做多,有时通过券商融资,发挥杠杆作用。随着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的挂牌,首个沪深300股指期货合约浮出水面,以及融资融券业务的推出,对冲基金加速了布局中国的步伐。[编者按]  相似文献   

10.
由于缺乏做空、杠杆、金慰衍生品等资产管理手段,中国基金业沿用了欧美的相对回报投资模式。然而,欧美金融市场在衍生工具、做空机制、杠杆运用、低成本交易等方面的迅猛发展,推动了绝对回报投资模式的复兴和对冲基金的崛起。专注于“跑赢大市”的相对回报投资,在大市深度下调时,远远无法帮助客户保本,在大市长期疲弱时也表现惨淡。与此不同,绝对回报投资模式追求的是,无论大市涨落,都为投资者创造可观的盈利。这种“全天候”投资模式正得到更多的重视。监管当局正在推出融资融券、股指期货,完善制度设计,厘清绝对回报和相对回报的演变和此消彼长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在索罗斯基金旗下的五个对冲基金中,量子基金是最大的一个,也是全球规模最大的对冲基金之一。这个基金取名“量子”是源于德国物理学家、量子力学的创始人海森堡提出的“测不准定理”。索罗斯认为,就像微粒子的物理量子不可能具有确定数值一样,证券市场也经常处在一种不确定状态,很难去精确度量和估计。  相似文献   

12.
文芳 《新财富》2011,(2):74-81
在资产管理领域,欧美资本东渐的长期趋势已然形成。索罗斯基金等海外资金与机构纷纷人驻香港,引起了人们对热钱流人的担心。不过,在众多对海外对冲基金行为模式有深刻理解的对冲基金经理看来,海外对冲基金要做空中国,无须在香港设立分支机构;而且,目前涌人香港的海外资金中,不少属于长期投资者,对它们和热钱要区别对待。同时,由于亚洲区资产负债表大为改善、对冲基金的策略变化以及种种技术障碍,13年前的“索氏狙击”难以再度上演。  相似文献   

13.
高思卓 《新财富》2014,(2):94-99
当对冲基金经理以波动率作为标的资产时,也有利可图。不管是做多、做空隐合波动率,还是对隐含波动率采取中性策略,均可为其带来回报。  相似文献   

14.
周莹  王凡 《新财富》2009,(6):100-102
郭栢德出任全球最大上市对冲基金公司Man集团的CEO后,Man将旗下期货经纪业务分拆上市,转型为专业的对冲基金投资公司。不过在金融危机面前,Man也不能免受其累,其股价在过去两年下跌超过60%。在部分投资人开始抛弃对冲基金的背景下,要重燃他们的热惰,只有改变对冲基金现有的经营模式,增加透明度,严格风险管理,放松赎回限制。顺应这一趋势,郭相德不仅率领Man做大高收益业务、缩小低回报业务,还全力出击托管账户业务。在他看来,基金监管人与基金经理各自独立的托管账户“是防止马多夫式弊案的全方位武器”,投资人不仅可以对基金的具体投资行为了如指掌,充分享有透明度,还可以不受限制“随时卖掉资产”,未来这一业务将日益受到青睐。目前Man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托管账户平台。  相似文献   

15.
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后,由于人们普遍认为对冲基金是这次危机的罪魁祸首,对冲基金格外受到各国的关注。虽然其后对冲基金遭受到来自各方面谴责和在资本市场上的挫败,但对冲基金一直活跃在世界资本市场中。据最近公布的一项研究资料,全球对冲基金管理机构2004年赚450亿美元之多,超过整个美国共同基金业同行的总收入。过去15年里,对冲基金的回报率平均达到了10.5%,比美国国债高出约6%。一、对冲基金表现的新特点与以前相比,对冲基金表现出了新的特点:1.对冲基金规模迅速成长英国一家金融咨询公司公布的数据显示,近两年来,全球对冲基金发展迅猛,…  相似文献   

16.
日本对冲基金发展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巴曙松  王超 《新财富》2006,(9):94-98
日本2000年通过立法允许对冲基金在日本正式开展业务,其后5年的时间里,日本市场上的对冲基金规模迅速膨胀了10倍。除了部分富裕阶层之外,大量的养老金、保险公司也都成为对冲基金的投资者。最大的两类投资者,一是追求分散化、低风险的金融机构、养老金,二是追求高收益的富裕个人,因而分散化、低风险的对冲基金组合基金和高风险高收益的宏观型基金构成了最主要的两种策略,一直占据着日本对冲基金一半以上的份额。目前日本对于对冲基金的立法尚属空白,为了保护投资者,特别是养老金的利益,监管当局正在建立对冲基金的监管机制。日本在对冲基金的法律定位、监管原则和监管模式方面的选择,可以为中国未来的对冲基金监管机制设计提供借鉴。[编者按]  相似文献   

17.
杨燕 《现代商业》2007,(21):220-221
本文对对冲基金的定义、内涵、特点作了详细介绍,对其风险进行了探讨,深入分析了对冲基金的投资策略。对冲基金对进入中国市场跃跃欲试,其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值得我们关注。最后还就对冲基金的监管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8.
对冲基金是一把“双刃剑” ,对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推动力 ,同时也具有很强的杀伤力。因此用客观、辩证、发展的眼光看待对冲基金 ,加强监管 ,减少其负面影响 ,使其为经济发展服务 ,才是科学的态度。由于对冲基金仍有待完善和发展 ,特别在会计信息披露以及跨国之间的监管方面有待完善 ,因此既要堵塞世界金融体系上的漏洞 ,又要防止对冲基金的过分投机是当前世界经济的主要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19.
庞宝林 《新财富》2004,(8):32-33
投资市场竞争激烈,迫使耶鲁大学选择了更为大胆的尝试,将资金中的六成投向对冲基金、创业投资及房地产等另类投资。其这几方面的投资比例为其他机构的三倍。成功的资产分配和景况分析的风险评估法,令耶鲁的资金回报可观。  相似文献   

20.
在上世纪90年代的几次金融危机中,对冲基金起到了导火索和推波助澜的作用。从此,对冲基金广为人知,并几乎成了金融动荡的代名词。近年来,对冲基金发展势头依然强劲,不断向新兴市场国家扩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